新媒体语境下党媒时政新闻短视频的创作探究

2023-03-22 14:17乔晋阳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期
关键词:党媒时政语境

乔晋阳

(作者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台)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在传播领域异军突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使用率为90.5%。短视频具有碎片化、生活化、轻量化和社交化的特性,与新媒体受众的收视需求正好契合。在短视频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下,党媒也开始借势短视频探索新的报道与传播形式。本文所说的党媒是指中国共产党所创办、拥有或领导的新闻媒体[1]。时政新闻是党媒的核心报道领域,近年来党媒不断在短视频制作方面进行探索,创作出了一批能够引起高度关注的优质时政新闻短视频,它们以小见大、时效性高、语态活泼,成为时下流行的新型报道形态。

1 时政新闻短视频的优势

1.1 时效性更强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机制更加灵活、快速,记者完成了一条时政新闻短视频的制作后就可以马上送审,审核后上传至新闻媒体在短视频平台注册的官方账户。用户只需要翻看手机,就可以接收到更新的信息。而且,平台还会通过智能推荐算法将新闻信息分发给感兴趣的用户,实现精准传播。比如,2019年8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正式入驻抖音平台,官方抖音号开通第1天就累计获得超过1300万的用户,当天发布的3条短视频,每条都获得了超1000万的点赞量。《新闻联播》通过短视频拓展自己的受众人群,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1.2 表现形式新颖

时政新闻短视频依据新媒体的传播规律重塑了新闻的表达形态,采用全新的、生动的表达形式来传递新闻内容,拓展了新闻的展现形式,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新媒体领域的时政新闻短视频有着鲜明的“去电视化”倾向,在画面、字幕、声音等方面更多向新媒体语境靠拢,表达方式更接地气。比如,人民日报社《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摒弃了新闻惯用的解说词,以“画面+字幕+音乐”的形式来呈现。在画面展现上,显示出简短化、碎片化、快剪辑节奏的特点,并且采用一些动效来增强画面冲击力。在字幕应用上,力求鲜艳、醒目,便于观众快速接收信息,使之成为独立性更高的构图要素。在音乐应用上,偏向网络化的、充满趣味性的效果,慷慨激昂的旋律能够很好地调动观众的情绪,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3 涵盖类型丰富

短视频类型多样,涵盖短新闻、专题片、纪录片、动画片等多种类型[2]。党媒在传统的时政新闻制作中,习惯于按照程式化、模板化的编辑方式,对于受众来说总有千篇一律的感觉。而在新媒体语境中,时政新闻有了更多样的表达方式,短视频的类型形态都可以应用到时政新闻的报道中。目前常见的类型短新闻,具有时长短、信息容量大的特点;专题片,就一个专题做成系列微视频;纪录片,以微记录的形式来进行新闻报道,时长一般在5分钟左右,比一般的短视频展示的内容更多;动画片,一般采用较为简单的动画制作软件,如Flash,来做简短的新闻报道,内容多为调查数据、信息统计方面的。

1.4 互动性更强

互动性是新媒体语境的典型特征,传统的党媒时政新闻多是单向性、中心式的辐射传播,而现今的新媒体用户作为新闻传播的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接收者角色,他们会积极反馈、再传播,希望获得更多的参与体验。短视频能够赋予时政新闻更强的“互动性”,用户在观看新闻短视频时,能够在相应的平台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如点赞、转发、回复评论、推荐给好友、发弹幕等,甚至可以添加字幕,在二次创作之后再次进行传播。短视频作为时政新闻传播的媒介,能够拓展时政新闻在受众互动领域的形式,“互动性”更强,给观众带来感染力更强的共情体验。

2 时政新闻短视频创作的不足之处

2.1 缺乏新思维

部分党媒在时政新闻短视频领域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还是“新瓶装旧酒”,用“新”媒体渠道来传播“旧”的内容,用旧思维结合新媒体,其结果便是新媒体只是成为原有内容的传播衍生平台。一些党媒工作者在时政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中把原来的长视频截取片段后平移到短视频平台,欠缺对新媒体的适应性。党媒一定要重视这种现象,杜绝“新媒体搬运工”式的操作模式。传统媒体若仍固守传统的工作模式,将很难对受众形成持续的号召力[3]。既然要做新媒体,就要依据新的媒介技术形式来调整自己的创作思维,突破先前的内容逻辑框架,制作出适用于短视频平台的时政新闻产品。

2.2 忽视社交功能

在新媒体语境中,必须满足受众对短视频互动性的要求。短视频平台的用户界面中有着各种交互功能,对于创作者来说,这些交互功能应纳入短视频创作的考量因素。短视频平台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短视频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人们的社交活动,但是部分党媒制作的时政新闻短视频内容不能很好地带动用户的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其交互功能的应用,在社交媒体中无法形成有效的话题,并且对于观众的反馈回应较少,与那些即时交互的自媒体相比,欠缺互动内容的设计与应用,传播力不足。

2.3 时政内容的表达缺乏“网感”

一些党媒机构对新媒体的传播地位认识不够,对网民成为新闻产品消费主体的事实认识不足,在短视频创作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网民的信息偏好,简单来说就是内容“不讨喜”。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社会系统的运行中,受众已经占据信息社会的重要地位,党媒机构要深入分析受众在新媒介语境中养成的信息接收习惯,了解受众喜闻乐见的时政内容表达方式,让党媒创作的时政类短视频具有“网感”。

2.4 过度追求“短平快”

碎片化的新媒体传播语境,需要短视频足够“短平快”,这就造成新闻内容深度与时长的矛盾。目前党媒时政新闻短视频在解决该问题时,利用一切可视化的技术手段来缩短时长,现在打开手机,受众经常会看到“满屏字幕+简短画面”的短新闻。这种处理方法虽然能够将事件的关键信息传递给观众,却丧失了新闻的深度。其实,在制作时政新闻短视频时没有必要过度苛求时长,2017年十佳新闻短视频获奖作品的时长最短约为2分钟,最长约为7分钟。第30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类的24则获奖作品中,有3则作品时长超过了10分钟。

3 时政新闻短视频创作的优化路径

新媒体对党媒在时政新闻短视频的创作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有利条件。党媒应发挥短视频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优势,重视尚存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探索出一条创作的优化路径,建立更加“新媒体化”的时政新闻短视频创作体系。

3.1 打破范式,守正创新

党媒的喉舌功能是不容置疑的,时政新闻主要报道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3]。在坚守政治意识的基础上,要把握新形势下时政新闻创作的要求,打破固有的创作范式,探索彰显新媒体特性的创作方式,让“硬”新闻“活”起来。时政新闻短视频创作者一定要保持政治服务意识,解读国家的方针政策、重大政治活动等时要继续保持主体地位,不能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需求滥用社会热点话题,而是要通过创新把严肃的内容轻松地传递给观众。时政新闻短视频优化创作的一个突破点便是统筹政治意识与服务受众意识,追求内容主题“守正”与内容范式“创新”相结合。比如,深圳广电集团时政新闻中心制作推出的《深圳AB面》,便把“硬新闻”的公信力转化为市场优势,在观众面前强调党媒的权威性,凭借官方第一手资料吸引了不少受众,同时改变报道形式,采用社交媒体中流行的视频博客形式[4],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变化,以贴近原生态的生活视角、个人化的展现方式打破了“政治主题”的严肃叙事,受到网民的高度赞扬。

3.2 激发社交功能,增强用户黏性

党媒时政新闻短视频的创作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交互功能,每一位网民都是传播链上的一个节点,激发时政新闻短视频的社交功能,能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参与感。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发布的《2021年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显示,10岁及以上网民观看短视频的比例为90.4%。可以看出,短视频已经融入大众的生活,用户通过短视频建立社交连接,个体在“线上社会”的社交更活跃,具有更强的自我表现欲。字节跳动和巨量引擎联合发起的公益创意季短视频创作活动,组织众多短视频创作者进行公益短视频的制作与传播。用户不仅可以从这些视频中了解公益项目的信息,还能通过使用互动道具、拍同主题短视频等方式参与活动。短视频本身具有的强互动性快速组建起此次活动的社交链条,让用户实现从观望到参与的转变。党媒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在创作时政新闻短视频时可以针对用户的线上社交需求,对内容进行调整,给予用户更多的交互可能性,以新闻信息为原点展开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增强社交功能,提升用户黏性。

3.3 寻找情感认同,重构话语系统

时政新闻内容能够引导社会大众追求正能量,但是这满满的正能量因为严肃性较强,不易被网络受众所感知。因此,时政新闻短视频应选择小切口来彰显大主题,使用更加贴合生活的语言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时政内容与短视频用户之间寻找情感认同。这就必然要对“官方语态”的话语系统进行重构,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中,人物要生活化,语言要“接地气”,这样才能引发共情。短视频用户更习惯于观看“人情味”浓烈的作品,比如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制作推出的《臊子书记》,讲述了扶贫干部宋鹏的故事。该报道摒弃程式化的典型报道模式,用生活化的场景来代替严肃的报道形式,如冬天就靠着炉子取暖,在书上面有很多主人公写的笔记。视频中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鲜活,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且《臊子书记》的语言诙谐,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还采用了很多互联网的表达方式,在视频中穿插背景音乐,又用了3D动画的形式来表达出美好的明天。由此可见,党媒只有将生活化不足的时政新闻制作成观众“觉得近、有共鸣”的短视频,才能在新媒体语境中唤起观众的期待与认同。

3.4 时间求“短”,内容求“精”

时政新闻短视频一定要协调好时长与深度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新媒体语境中短视频求短、求快、求新,党媒从业人员在创作时政新闻短视频时就要尽可能做到轻量化,在时长上就要尽可能做到“短”;另一方面,时政新闻关注政治生活中发生的事实,报道和评论党政活动,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实用性、接近性和相关性[5],其内容深度又需要足够的时长才能充分表达出来。综合两方面的要求,时政新闻短视频要做到时间求“短”,内容求“精”。时间求“短”,那就要用较短的时长叙述较多的内容,尽量浓缩可视化元素,用“细节画面+简要配音+醒目字幕”的组合模式突出主题,用感染力强化说服力。画面剪辑与字幕配置要相得益彰,必要时辅以音乐来增强共情效果。此外,还可以融入漫画、3D动画等可视化元素,采用人工智能剪辑等新的编辑手段,对新闻的表达空间进行扩展,以空间换时间,把时长压缩下去。内容求“精”,就是要精选素材、精细打磨,捕捉最动人的细节,把最精彩的情节剪辑到视频中。其实短视频就是利用“短”来对细节进行放大,去除冗长的情节,把传播的力量集中于一点。当然,对于特定的题材内容,“精”并不意味着“短”,反而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阐述。这就要求党媒从业人员果断突破时长限制,精确控制叙述节奏,保障深度信息的输出。以“微观”突出“深度”,突出短时长、快节奏、深阅读的特性,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4 结语

时政新闻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形态,在新媒体领域赢得了用户的关注,其“短平快”、互动体验丰富、时间节点突出的特性符合当下新媒体语境的碎片化传播规律,能够以小巧的选题彰显宏大的时政主题,以蕴含细节表现力的场景片段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以社交功能激发用户的参与积极性。这种时政内容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为党媒在短视频平台上抢占舆论阵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党媒要在新媒体语境中发挥时政新闻的内容优势和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实现“1+1>2”的效果,激发时政新闻短视频的活力,就必须改变过去严肃、刻板的说教式作品形态,尽可能以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细节片段来凸显新闻主题。新媒体技术会激发更为多样化的时政新闻的短视频样态,“微新闻”将会成为常态。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媒必须高度重视时政新闻的短视频化发展,使严肃的新闻稿话语得到生活化的表达,以生动活泼的报道形态吸引大众对时政新闻的注意力,在新媒体语境中发挥党媒的舆论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党媒时政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党媒要补足评论这个“钙”
坚定扛起党媒新时代“探路者”的使命与担当——温州日报新时代融合发展的新探索
浅谈互联网“党媒”新闻队伍建设和创新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