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 黄羽婷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3)
随着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转变为创新、技能、复合型人才。协同创新理念被置于新的高度,融于各行业的发展中,校企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合作的持久发展,优化校企合作模式。
协同理论是由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海尔曼·哈肯提出的,他认为协同是自然界中各类个体之间、各类个体与系统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这些个体能从无序自发趋于有序,并且各类个体组成系统整体,系统整体具备个体所不存在的新质及特征。后来把协同理论应用到其他领域,如管理、经济等领域,推动了其发展。创新理论是由经济学者熊彼得提出,他认为创新是将各类生产要素和条件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引进一套体系。协同创新是将创新的理念应用到协同理论中,是不同主体协同互动的一种创新模式,是较为复杂的创新形式,是系统中各类主体的动态叠加,通过协同效应,达到叠加后的总效益大于各主体的效益之和。我国学者认为协同创新是系统内资源实现自由的结合和交流,同时整合不同类型的创新元素。协同创新还是充分释放彼此之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的过程,系统中各类个体进行不同的价值创造,最终实现价值的增值[1]。
校企协同创新是指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等具有相同的主体地位,在协同效应作用下,各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将各自具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资源进行创新性整合的活动,实现整体的最优化和价值的最大化。校企协同创新是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整合、创新各类资源,多元主体进行价值创造,业务有机结合,利用各自的优势,不断拓展各自的发展空间。
校企协同创新具有以下主要的特征:一是系统性,校企协同创新是包含多元主体的子系统,各子系统涵盖多个元素,多元素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二是创新性,校企协同创新多元主体所具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各自发挥独特的创新优势,不断提升校企协同创新的产出和运行;三是复杂性,校企协同创新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不同主体共享各自的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这些构成了复杂的环境,而建立良好且稳固的创新环境,对于校企协同创新的运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动态性,校企协同创新系统中各要素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各主体在协同创新的运行中为了提升整体的效率,需要不断根据变化进行调整,保证校企协同创新系统的持续性和适应性[2]。
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文化是实体的灵魂,文化表现在其主体思想和价值观念,这些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作为协同创新的个体,他们的文化越近似,相互之间就越配合。企业在市场的运行过程中,依据市场的发展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目标,学校是教书育人,知识传授的地方,需要浓厚且坚实的学习氛围。协同创新是要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求同存异,寻找契合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寻求资源的共享和多元主体的互利互赢。
现阶段,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与学校缺乏深度的融合和有机的融通,相互的需求还不够清晰,校企合作局限于专业的实习,学生在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企业提供实习就业的平台。一般的校企合作模式,是由学校选择对口的企业建立合作意向,再根据要求来安排校企合作的任务,最后将学生安排在企业提供的相应岗位上进行实习和就业,在此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不够深,或者部分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对校企合作的参与模式不够深入。这些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也无法与之相匹配。
校企合作机制是维稳器,能够保障校企合作趋于长期稳定的运行,同时也能够保障双方共同目标的实现,为学校、企业的良好合作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规范的引导和制约,对多元主体行为的约束不够严谨,主体的责权利不明确,未进行清晰的划分。协同创新机制也不完善,评价机制未形成明确的制度,最后流于形式,这些合作机制的不完善,势必会影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畅通合作,只有完善且有效的合作机制,才能保障协同创新校企合作的有效且持久的运行[3]。
校企合作过程中主体不同,立场也就不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立场不同,所导致的行为结果也不一样。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如何寻找协同创新的融合点,能够兼顾双方的需求,发挥彼此的优势,充分调动和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达成共识,从浅层次、中层次的合作阶段向深层次的高级阶段发展。
在校企合作中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协同的视角,可以为协同主体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协同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校企合作的状态,能够帮助企业和学校找到更好的自身定位,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学校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相应的职业技能,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可以更好地吸纳优秀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可以实现双方的深度合作,制定合作的方案,不断形成校企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可以有效解决利益与风险的问题。
校企合作的主体是多元化的,通过协同创新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使得各方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能更好地进行自身的定位,使得各方的资源可以更有利地协调和配合。例如,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学生在学校能够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相应的职业技能,能够更快地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更快地适应身份的变化;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有助于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实现创新发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校企长效机制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利益和价值都会影响校企长期合作,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产经营,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就会导致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如果实习学生劳动效率低下,不够熟练等问题所产生的经济压力,这就需要企业来承担,协同创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供相应的人力、财力、技术、政策等支持。弥补各方主体的不足,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其创新能力[4]。
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相互支持、资源共享、合理配置,共同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数字化时代,我国社会发展有了新的发展模式,也出现了很多新兴的职业和岗位,例如,新媒体的出现,智能机器人的利用等,这些新兴的职业都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这些新专业的培养上也有一定的欠缺,校企合作可以使校企协同创新过程中能更能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也有助于企业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主体协同要求是企业与学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涵盖企业、学校、行业、政府等多方主体,双方主体合作期间,要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作用,多方主体参与,资源共享合理配置,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
目标协同要求是企业与学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要找到双方的共同利益,在双方配合中,进行良好的自身定位,各取所需,优势互补。更好地实现各自的预期目标,调动各方在协作创新中的积极性,合力促进校企长久合作。
机制协同要求是企业与学校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机制协同包括企业、学校、行业、政府多方主体的体制和制度,这些机制要明确多方主体的权责、合作、利益等问题,减少合作中的矛盾,激发各方主体的热情。
环境协同要求是企业与学校协同创新过程中,有良好的环境,为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支持,环境协同包括技术、政策、平台等多方面的要求,这些内容都会对校企合作产生不同的影响,改善校企合作的实施环境,保障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5]。
学校和企业协同合作要想实现双赢,必须达成统一的目标,这样可以更好地推进校企创新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校企协作创新路径中,企业要承担协同发展的责任,意识到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发挥企业的优势,为校企合作提供企业发展的前沿信息。例如,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企业建立关于学生实习的制度、在学校举办的企业大讲堂,邀请有经验的企业教师为学生授课。学校要积极融入校企合作中,加强与企业的日常交流,同时将学科前沿信息融入日常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接触到专业前沿的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前沿信息保持一致。加强企业人才与教师的交流,共同学习、相互商讨教学内容。资源共享确定相应权责利,强化校企协作,互利互赢。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评估评价机制,全程监控、动态管理、多元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可从教学技能及教学过程、结果等方面着手;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总结性考核为辅;对企业履行培训义务、提供安全实习环境等方面着手。严格实施监督管理,才可以保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目的。在校企协同创新的体系下,需要多方主体的参与,政府作为参与的一方主体,有利于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的长期发展。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引导校企双方积极参与合作,校企协作创新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明确校企协作的评价指标,可以对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进行合理的评价,还可以将结果进行公开透明的公示。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保障校企合作长效稳固地进行。调控资源合理配置,协调好校企的信息和资源的流动,确定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保障各方活动有序进行,明确好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其持续地进行。
校企协同创新合作包含政府、企业、社会、行业等各方机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搭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以政府作为指导,企业和学校作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主体,行业社会多方机构参与,政府实现调控功能,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和使用。学校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与政府、社会、企业的沟通和交流,资源技术共享合作,将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融合,培养更多创新技术实操型人才;企业充分利用学校优秀的人才资源,实现人才共享,创建技术研发创新平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实现校企良性循环发展。在协同创新平台上,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多维角度协同评价,全方位实施监控,实现合作育人、持续发展目标[6]。
在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需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意识,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协同创新是多元开放的创新,是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过程,企业与其他利益主体以协同创新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多元的服务体系。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的认识要与学校的目标保持一致,才能够保证校企合作长效稳定地推进。从长远的角度来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通过政府的政策、资源的支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形成价值的认同。企业要努力与多方主体形成更高层级的利益驱动,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企业还要培养大局服务的意识,具备长远的眼光,改进制度管理模式,形成良好的校企协同创新环境。
综上所述,校企协同创新是深化产教融合的纽带,校企协同创新理论对于校企合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协同创新的主体,同时需要政府、行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政府以此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企业通过校企协同创新获取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为学校学生提供实操的机会。通过对校企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发挥校企协同创新的优势,以明确校企合作进一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