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及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2023-03-22 10:09蔡正兵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供应链

蔡正兵

(中电科西北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8)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企业融资渠道:其中,供应链指的是由一家以资源整合为主导的大型企业(核心企业)为核心,与之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形成上下游关系的中小型企业为资源供应商,两者形成一种紧密围绕且相互关联的关系。供应链金融就是处于产业下游中小型企业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所采取的解决自身资金问题的手段,商业银行向供应链中的供应商提供较为优惠的资金政策确保其流动资金的充足;而核心企业(也可称为资源整合商)则获取了足够的产品后,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销售,并且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宝贵的时间,有利于中小型企业抵抗市场波动对企业自身带来的较大威胁。

(二)特点

1.参与主体多样化

供应链金融服务最大的特点就是参与的主体较多,供应链上下游多个企业(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物流单位、保险单位等)和金融机构共同组成供应链金融,并参与其中。金融机构可帮助各个企业在流动资金方面具备更大的主动性,也能更快地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更好地开拓市场以谋取最大化的发展效益。

2.风险较低

商业银行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大型核心企业发展及供应链的发展稳定性问题之上。在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核心企业是整个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即责任主体),商业银行依靠核心企业为中小型企业“背书”而提升中小型企业的信用额度,进而向其提供资金支持。这也表明,只要供应链能够稳定地运转,那么资金运转的安全度就会越高,商业银行就能够在动态调整资金投放力度的同时,更好地规避资金风险。

3.整体性较强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是一个因合作关系形成的、以固定模式运转于一体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整体性较强。商业银行从投资角度出发整合整个供应链中的资金、信息、物流等信息,以分析各类信息为基础重点关注供应链整体信用状况,以便于评价本次投资的合理性。

4.平衡性较强

在供应链金融结构模式基础上开展金融活动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在此阶段供应链上下游参与者生产活动产生的贸易效益均能有序地随着整个供应链效益周期联动。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能够利用小额度的资金周转将自身与供应链产业转变为持久性、稳定性的合作关系,进而体现出该模式的平衡性。

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

从法律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是基于《合同法》《担保法》而产生的,供应链金融虽然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在运作上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信用类风险

1.核心企业信用风险

作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参与主体,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更容易通过供应链的传导效应进行传播扩散,而且其对上下游企业的影响力较其他企业而言更大,尤其是核心企业的道德风险,严重的话可能还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通过对当前理论研究的梳理,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多被视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核心内部因素,一般考虑其所处的行业地位、所具有的产品优势、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等因素。

2.融资企业信用风险

作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震源”,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一般被视为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产生的源头,其主要是通过供应链进行传播扩散,并进一步形成整体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的分析大部分都是以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因素作为起点,在此基础上加入融资企业供应链相关的因素,具体表现为融资企业行业地位、融资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融资企业的信用发展状况及融资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

3.供应链关系风险

供应链关系,顾名思义,是指供应链企业特定时期内在信息贡献、风险分担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关系。研究发现,供应链关系可能还会影响信用风险发生的频率及信用风险所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就当前的理论与实务经验而言,供应链关系主要通过供应链相对竞争地位的供应链竞争力、产业链主体之间所出现的约束制衡关系的强度、综合体现产业链上各合作企业之间本质关系的关系质量、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频率和合作时间长短等方面,上述要素主要是从传导机制和传导路径方面来体现供应链金融风险发展演化的内部动因。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

供应链上下游多个参与企业均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彼此之间相互合作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供应链。商业银行在没有准确了解供应链和中小型企业资金的发展状况、没有准确把握金融活动和操作流程以及工作人员个人行为等前提下,开展相关业务势必会带来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为了规避各类风险,必须重点研究供应链的整体风险,以及对终端有偿服务对象的各项信息进行严格审查。

(三)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外部影响因素。其中,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会对第一产业的供应链上游企业产生不可忽视的破坏,进而使供应链供求关系和成本发生大幅波动,乃至引发整个产业链都无法预知和控制的巨大风险。在国际政治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跨国交易的摩擦、经济环境极端波动及经营政策调整等事项会频繁发生,从而造成某一产业链失去竞争优势,引发供应链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四)物流监管企业风险

物流监管企业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中起到连接各方主体的作用,供应链金融所需的质押物监管及担保服务均由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监管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现阶段,我国物流监管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准入水平都较低,这也就导致物流监管企业因发展水平有限而致使新的经济风险出现。除此之外,一旦物流监管企业参与到供应链企业违法活动或与供应链核心企业产生纠纷,例如,物流企业监管渎职、与中小企业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都会对供应链资金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严重时将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者崩溃。

三、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和风险防范措施

(一)优化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系统

1.以系统思维指导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管控

要想有效地实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管理,必须坚持系统的管理思维。首先,要明确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内部主体、依托及连接上下游各个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信息共享系统、物流系统等。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其次,要将各影响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风险传导机制及协调管理机制综合起来进行考虑,从产业相互联结的时间,建构一条既涉及融资方,又涉及核心企业和供应链上中下游各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最后,要构建涵盖各参与主体、有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互利共赢的生态机制。

2.围绕企业主体核心,管控好信用风险的“源”和“头”

以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的管控作为出发点,来实现对信用风险源头的有效管理。只有将融资企业这一源头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好了,才能有效地降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频率及影响的强度。

以关键企业信用风险的管控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中心,无论是何种因素导致的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由于核心企业的特殊性,一旦核心企业发生信用风险,整个供应链都会受到波及,造成整个产业链条金融信用风险的发生。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风险动态监测机制的建立实现对核心企业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考察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以及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实现风险信息的有效共享。

3.深入供应链关系管理,降低信用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损失

供应链关系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及信用风险的扩散范围和扩散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实践显示,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的合作意愿,以及各经办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私人关系是影响供应链金融关系的更本质的因素。因此,要想实现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必须要对供应链关系的相关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例如,供应链关系形成时间的长短及各企业之间的合作频率和合作强度等,从而实现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有效回避和缓解。

(二)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制定完善的法律程序,规范供应链管理

针对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因素,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制定完善合理的法律法规,对金融创新产品实行规范化管理,从而保证消费者投资的安全性、可靠性。监管机关将进一步熟悉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流程和行业相关流程,以准确了解其风险状况,并加强金融风险监测,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创新的风险程度。另外,金融机构应定期开展不同区域金融业之间的经验与交流活动,相互学习创新经营方式及供应链金融体系遇到风险时的防控应对模式。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控风险方案,实现金融开放性与本土化的融合发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政府、企业及市场创造更安全、更庞大的金融价值,打造更加可靠、安全的金融市场环境。

(三)加强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在开展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着眼于实际,打造相应的技术团队,依托管理团队的参与,确保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目标的达成。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当做好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员的发掘,以及培养工作,持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使其可以深入参与到供应链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确保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开展。例如,企业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通过对人才的定向培养,逐步打造出一支具备掌握供应链运行规律的人员队伍;通过管理人员的全面介入,对供应链管理的工作开展提供方向性引导,以确保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与策略执行的坚决性,切实满足现阶段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求。

(四)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预先制定应对方案

防范外部系统性风险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通过保险、分散投资等风险分散和转移工具,实现引领核心信用风险主体外在系统性风险的分散,避免系统性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发生。其次,可以建立产业信用风险的预警机制,实现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预判,在此基础上制定应急预案,减轻系统性风险给企业所带来的伤害。最后,建立系统性风险分级评估和阻断机制,从而实现对外部系统性风险的评估,并针对不同等级的系统性风险的传播特质,采取最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和物流监管的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必须委派专业的技术团队深入分析和了解供应链的运转状况及整体风险,对供应链上下游所有相互独立的个体企业的运作模式、交易背景、交易真实性等重要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中小型企业融资资金期限较短且业务交易的频率较高,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需将风险控制的重点工作集中在监控物权及资金流流转问题之上。第三方机构的存在可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把握供应链运转的实际情况,例如,第三方物流监管机构可帮助商业银行审查商品物流信息是否与商业银行掌握的资金流一致。

针对来自物流监管企业的风险的防控措施可总结为两方面。一是商业银行应提升物流监管企业准入水平,通过招投标等方式优选资质好、信誉高、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的企业。商业银行还应对物流监管企业的合作意愿、违约赔偿能力进行综合评定。二是商业银行应与物流监管企业之间建立顺畅、快捷、高效的信息共享渠道,动态地监督物流监管企业行为,实时评价物流监管企业工作状况。例如,实时跟踪保兑仓融资模式下的到货情况、融通仓融资模式下的赎货情况、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的货款回笼情况。

(六)创新信息技术应用,解决信息不对称与业务协同难题

首先,提升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电子商务协同的比重,实现关键企业与金融机构电子商务的协同有效发展,进一步实现企业供应链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其次,企业要加大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力度,注重区块链、云计算、共享服务中心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实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智能化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供应链金融有效地改善了我国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频繁遇到的资金周转紧张问题,促使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做好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不仅能够科学合理地管控供应链各环节中小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系统,同时还能够实现单一企业不可控风险向可控风险的转变。通过加强供应链关系管理,从而将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企业平稳、长远地发展。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