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3-03-22 04:41:34莫根慧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城西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23年4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活动

莫根慧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城西中心小学)

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农村高年级留守儿童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发展不够完全,有时他们心理会变得更敏感,在思考问题时也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不均衡,农村教育发展结构不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存在残缺,留守儿童和家庭成员、教师、同学的群居关系不协调,留守儿童本身人格特征出现偏差等问题,都容易引起他们的负面情绪,对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教师要通过调查研究,深刻了解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集体活动,设置班本课程,这样才能有目的性地加以引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一、了解生本差异,积累丰富材料

(一)开通主题信箱,搜集信息

留守儿童是不同的个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造成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所以教师要认识到生本差异,采用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解决方案。采用开设主题信箱的方法,有助于引导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勇敢地讲述自己的问题,有助于教师收集信息。

教师可以设置主题信箱,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讲述具体的事情经过,并说说自己的感想。通过信息收集,可以发现不同的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不同。有的学生欠缺处理和同学之间矛盾的能力,加上他们性格内敛,所以常常选择逃避的方式,最终变得孤僻;还有的学生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出于嫉妒、憎恨的心理,会对非留守儿童产生攻击性心理。有的学生虽然也展现出攻击性心理,但背后原因是他们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因为家中贫困,而非留守儿童的家庭则比较富有,所以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采取了防御型攻击。

利用主题信箱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就能在组织集体活动,设置班本课程时采用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进而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二)设计调查问卷,深度分析

主题信箱需要学生主动表达想法,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表达能力不足,所以他们在讲述内心想法时,常常不能切中要害。故此,教师要设计一些调查问卷,通过收集客观数据,并用问题加以引导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度分析,更好地找到他们的心理症结。

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焦虑、担忧等情绪,行为容易出现固执、倔强、不愿意和他人交流、缺乏同情心、具有攻击性等问题。于是教师就在设计调查表格时,加入了相关的问题,如“在下课时是否会主动和他人交流”等。对比留守儿童信息和其他家庭儿童信息,可以发现内向倾向的人格偏差最为明显。为了深度分析,教师可设计一些问答题,如:“家人是否会在金钱和物质上尽可能地满足你的愿望”“你觉得父母是外出打工赚钱比较好,还是在家陪伴,但是赚不到太多钱比较好”等。通过这些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存在过度爱护和忽视并存的问题,学生本身存在对金钱憎恨和崇拜并存的矛盾心理。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教师要先进行预设,思考一下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这样才能设计出科学的调查问卷,在分析时,也会更深入。

(三)建立个体档案,循环使用

为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要设置个体档案,并进行循环使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成长情况,记录下各种信息的变化情况,然后分析各种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方案,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

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档案,记录包括个人信息、家庭成员信息、学习成绩、参与活动情况、心理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每过一个月更新一次数据,平常也要及时了解各种突发情况。如在分析档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名学生在学期开学的摸底考试中,成绩都较好,但是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差;在心理问题方面,刚开学时,他显得更为开朗,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得消沉。结合档案中记录的信息,可以发现该生父母会在暑假将其带到城市,一起生活,并监督其学习。由此可见,父母的监督和关爱与学生的成绩、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故此笔者联系了学生家长,让他们在非寒暑假时也多和孩子视频聊天,帮助其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此后,笔者将该生的变化记录在档案中,对比前后的不同,循环论证此前的分析结论是否准确。

二、开展集体活动,发展健全人格

(一)挑战活动,塑造健全意志

在了解了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后,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感到内心孤独,因而生发出消极、压抑等负面情绪,和他人的交流也受到影响。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就要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健全人格。鉴于某些学生存在内心怯懦,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等问题,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到挑战活动中,帮助其塑造坚强意志。

部分学生很少参加体育活动,对足球、篮球、跳高等项目存在畏惧心理。为了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笔者设计了“勇敢者道路”挑战游戏,将各种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由学生共同设计一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闯关通道”。如在地面上放置一些板凳,学生要用跨越的方式,通过这些板凳。此外还要蒙眼走过独木桥,用跳高、跳马的方式“翻越高山”“跨过江河”,最后还要在其他学生扮演的“守护者”手中抢夺篮球或足球,并完成投篮、射门的任务。一些学生一开始不敢挑战,但是渐渐地他们感受到了游戏的趣味性,大胆挑战,就算摔倒,也坚强地爬起,继续挑战。

心理健康包括合理控制情绪,健全意志品质,要求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大胆地挑战自我。教师要设计挑战类的活动,设置具有弹性伸缩性的环境,让学生试着战胜怯懦心理,塑造坚强意志。

(二)协作活动,引导主动交流

一些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乏交流对象,渐渐地变得性格内向,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因为家中贫困,所以他们有自卑心理,不敢主动和他人交流。因此笔者设计了协作类活动,引导他们主动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所以笔者组织了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在农村中有多少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他们会选择将孩子带去城市还是留在农村,在处理亲子关系中,存在什么问题,并结合调查数据和个人经验,找到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能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群体特点,找到释放内心压力的正确方法。笔者指导学生提升协作能力,鼓励性格开朗的学生帮助分工,布置任务,内向的学生,可以和其他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完成任务;一开始他们会出现慌张、口齿不清、流汗等问题,但是渐渐地,在同伴的鼓励下,他们的胆量提升,交流能力也提高了。

在分工协作中,学生大胆地和他人交流,遇到不了解的事情,渐渐地也敢于向他人询问,久而久之,遇到问题可以“大胆说”“勇敢讲”,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改善。

(三)亲子活动,感受浓郁亲情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和父母接触,所以与父母之间形成很深的距离感,甚至当父母来到身边后,他们也不懂得如何与之沟通。所以教师要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他们通过和父母的交流,感受浓浓的亲情。

一名留守儿童几乎不和父母联系,父母回家后,他也爱理不理。在深入了解后,发现原来该生认为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平常也只考虑经济问题,不关心自己的学习,所以他就懒得和父母沟通交流。故此笔者利用其父母在家休假的时间,组织其参与到“我给父母上课”的活动,让孩子试着将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教给父母,同时也让亲子之间有了沟通的渠道。一开始,孩子觉得父母“笨”,听不懂自己讲的是什么。但是随着沟通的深入,他渐渐感受到父母其实是关心自己的。在活动的最后,父母和孩子分别写一篇作文,孩子写写自己心中的父母,而父母则写一下对孩子的思念。这样就将亲情推动到顶点,消除了他们的隔膜。

当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沟通不畅时,双方就会产生心里矛盾,时间一长就会引起积怨,这成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要把握各种机会,组织亲子活动,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膜,激发他们的情感。

三、设计班本课程,培养社会行为

(一)互动课程,指导社会交际

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冷漠、自负等情感障碍和退缩性行为,缺少同情心,他们和家庭成员、师长同学、社会其他人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比较淡漠,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对他们的成长不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班本课程,起到价值观培养的目的,并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展开社会交际。

一名学生的邻居在下楼时摔倒了,但是该生非但不及时打急救电话,反而从其身上跨越过去,若无其事地上学了。针对这种问题,笔者设计了指导学生社会交际的互动类课程,首先让学生收集社会生活中的时事,看看在邻里关系中可能会出现哪些突发情况。其次,学生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这些事情演绎出来,展现出自己会如何处理。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各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展开讨论,说说哪一种方式才是进行社会交际的正确方法。笔者帮助他们总结归纳,说说在社会交际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让他们反思自我。

在互动类课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各种方法,认识到了个人要如何融入社会中。小学高年级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培养其掌握社会交际的高效方法,则能有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二)分享课程,体验社会温情

情感需要和生存需要一样,一旦缺乏情感交流,留守儿童就会变得孤独、痛苦,这时,他们需要相互体贴,感受社会温情。教师可以设计分享类课程,让学生先试着和同伴分享交流,再试着将关爱献给社会上的其他人。分享的内容可以包含物质和精神等不同内容,这样就能消除学生内心的孤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教师可以联系社会公益组织,让他们和留守儿童一起,参与到爱心分享活动中。爱心人士先了解留守儿童的需要,可以捐献书本、文具等,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温情。有能力的专家、学者还可以义务给学生上课,进行知识普及、外语培训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感受到社会人员对他们的关爱后,笔者组织他们来到孤儿院、敬老院,将自己的爱心传递给其他人。学生可以自主制作工艺品,赠送给孤儿和老人,还可以为他们打扫卫生,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给老人读报纸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分享课程中,学生从爱心人士那里得到了爱,又将关爱分享给了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得以传递。

在分享课程中,学生从他人的身上感受到关爱,同时也将爱心奉献给其他人,这样他们就体会到了爱的传递,以后也会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

(三)法制课程,遵守社会规则

有的留守儿童存在偏激心理和一定的攻击性,如果不加以引导,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法制课程,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了解它们如何保护人们的正常生活,思考违法可能会有哪些严重的后果,并思考如何端正自己的思想,成为知法、守法的公民。

教师可以组织 “法律伴我成长”主题活动,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有哪些和青少年有关的法律,了解法律如何保护青少年,分析青少年犯罪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学生不仅要自主收集资料,还要进行版面设计,将文字和图片整合起来,设计出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知识结构严谨的法制课程。此外还要反思,看看自己是否严格遵守相关法律。笔者帮助他们将课程转化成多媒体课件,并上传到网络,让其他班级的学生和网友也能看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各种社会规则与注解,端正了思想,还提升了自信心,对自主学习探究充满了兴趣。

教师要尊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也参与到资料搜集、整理的活动中,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这也能让他们变得自尊自立,改善自己的行为。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不能忽略农村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结合他们的具体特点,找到其症结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搭建起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的桥梁,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活动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