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江苏省如东县景安初级中学)
语文审美教育是指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以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作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情感教育,有助于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审美教育,认为“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是“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还强调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思想益正确而完整,情感益恳挚而缜密”,从而成为一个人格高尚、完善的人。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作品蕴藏着乡土文化,包含了民风民情、传奇故事、传统技艺等方面的内容,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能让学生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展开审美教育。
叶圣陶提出中学生要有鉴赏文学作品的本领,教师可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乡土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的方式来感受自然美。在不少文本中都有展现乡土景物的内容,学生可以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何描绘出自然美景。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仿写的活动,让他们试着用自己的笔墨描绘家乡的美。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文本中写得精妙的词句,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并说说作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展现济南独特的景物特点。通过课堂研讨,学生看出这一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可爱”二字赋予了小山“人”的情态,又将山围成的地理形状比喻成“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城舒适、温暖、美丽等特点。在学生学会鉴赏后,教师再播放多媒体课件,让他们看到家乡南通唯美的自然风光,感受濠河、狼山、水绘园、绿博园等绝美景物,然后思考如何仿照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展现家乡的美。如有学生借鉴《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拟人、比喻的写作手法,将濠河比喻成“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项链”,认为这是能让游客“醉心”的风景,进而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审美赏析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各种景物描写的手法,还认识到可以通过展现家乡美景的方式讴歌自己生活的家园,抒发乡土情怀。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看到家乡的美景,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在谈到作品赏析时,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见面,才能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叙写了展现乡土风情的事件,学生可以分析相关的文字,从中体会到乡民的情感美,认识到家乡是自己心灵休憩的港湾。
《社戏》一文中展现了小伙伴们陪伴“我”去看社戏的生活事件,体现了淳朴的民风。教师先让学生说说文章中有哪些细节展现出乡民的热情好客。如有学生认为:“小伙伴已经看过社戏,还是愿意陪‘我’去看,说明他们很热情。”还有学生认为:“小伙伴偷自己家的豆子,招待客人,这说明他们很好客。”此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看看有哪些生活事件也体现出淳朴的民风。如有学生回忆了南通元宵锣鼓活动中的热闹场景,讲述了自己和邻居一起敲锣打鼓的愉快场景,认为通过这样的民俗活动能看到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让人感受到南通人热情好客的一面。将课文教学和生活中的趣事联系起来,犹如一股活水流淌进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并不是分离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结合乡土事件赏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人们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从而激发自己的乡土情怀,也想用文字体现乡土精神,抒发对家乡的爱,引发更多人的共鸣。
在《作文论》一书中,叶圣陶提到了自己的审美教育思想,认为人要将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宣示给人们知道。由此可见,写作就是表现美的生活,创造美的社会。部分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具有乡土特色的传统技艺,学生可以结合这些文章,探究传统技艺背后蕴藏的文化美,同时他们还要观察自己的身边,看看是否也有类似的传统技艺,试着将其写下来。
在学习《社戏》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社戏是一种怎样的戏呢?它有哪些独特的技巧动作呢?你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技艺有多少了解呢,能否和同伴互动讨论,并写一篇文章展现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呢?”学生对此兴味盎然,如有学生了解了南通地区独特的海安花鼓,了解了相关的技术动作,还试着自己学打鼓,在班级主题班会时,和伙伴一起展现了具有南通独特文化特点的海安花鼓。最后,该生将自己探究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技艺的经过记录了下来。其实学生身边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内容丰富、真情实感,也就能展现出南通独特的传统文化。
在了解传统技艺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想要将自己感受到的乡土情怀抒发出来。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创作作文,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文化美。
叶圣陶强调:“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却是最基本的。基本弄不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学生可以采用比较分析的方式,将各种展现乡土情怀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总结作者如何通过文字展现对家乡的爱,在发现规律后他们就可以借鉴创作,积极迁移运用。
教师鼓励学生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比的方式思考如何能写好家乡的景物,试着发现创作规律。学生在总结归纳后认识到:“在写景类散文中,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辅助创作,文字才会更深刻。”还有学生认为:“要把握住家乡风景的独特之处,如济南的特点是‘温晴’,围绕这些来写,就会更深入。”在总结了规律后,学生参与“写南通风景,抒乡土情怀”主题活动中,学生运用自己总结的写作方法创作,尽可能地写出南通风景的特点。如有学生认为:“南通位于江苏地区,要写出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情,这样才是把握住了特点。”
运用比较、对照、鉴别的方式,学生思想更活跃,认识更深刻,能看到差别、差异,同时也能把握住乡土文学的特点,提升鉴赏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对比后的想法,各抒己见,思维碰撞。
对于“吟诵”,叶圣陶认为这是体味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的最好方法,在吟诵中不仅能体会语言文字的情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感性,诱发美感,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美的境界中,和作者情感共鸣、心灵相通,提升审美感知力。学生可以通过吟诵的方式,诗化语言文字,体会其中蕴藏的意象,通过想象的方式思考它们具有怎样的隐喻和象征意味,提升感悟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诵读《社戏》一文中的某些片段,感受其中的诗意,并思考作者选择哪些意象展现了家乡的美。学生发现《社戏》虽然是小说,但是却有着诗化的语言,能给读者唯美的感受。如其中运用了“豆麦、水草”等具有农村特点的意象,添加了“月色、连山”等能体现自然美的意象,还加入了“航船”等具有水乡特点的意象,将这些融合在一起,构筑了具有诗意美的文字。学生结合南通实际,思考有哪些独具特色,同时又能体现家乡风情的意象,如蓝印花布、刺绣等,都是具有诗意的意象,可以将它们融入表达中。
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诗化了作品,挖掘出了作品中的意象,在脑海中形成了具体的乡土画面,此后,学生还试着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具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情感,用灵动的词句体现家乡的人性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叶圣陶审美教育的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获得美的感受,认真训练思想、培养情感,然后在迁移运用中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学生可以在阅读中获得启迪,了解描写家乡景物、抒写家乡生活的具体方法,然后观察生活,挖掘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自主创作。
在阅读《乡愁》这首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可以采用将抽象的乡愁具体化的方式,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的实物展现乡愁,体现自己对家乡的缠绵情怀。在学生掌握了这种写作方法后,教师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运用,思考一下有哪些意象具有南通的特点,同时也能展现自己对家乡深沉的爱,然后用于创作中。如有学生结合南通缂丝这种特产,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比喻成了“丝线”,写道:“它缠绕着我的心,随时随地都能在我的心中撩拨一下,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乡。”在迁移中,学生认识到这种运用实体的方法比空洞的抒情更能展现对家乡的爱。
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创造美、展现美的能力,而且他们还更真切地了解了家乡的风俗习惯,激发了乡土情怀,开始认真思考如何用文字展现对家乡的爱,让更多人对自己的家乡产生向往之情。
作家的创作一般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经验和感受,获得创作的基本材料,叶圣陶也认为要将零散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运用合理的想象创作。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主题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从而提升乡土情怀。学生可以结合家乡的节日风俗,看看有哪些独具特色的风俗活动,参与其中,并试着将其描写下来。
《社戏》一文中提到了“社戏”这种独具特色的节日风俗,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南通节日风俗”主题探究活动,了解南通有哪些独具特色的风俗活动,并亲身参与其中,然后用日记等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参与感受。如有学生参与了“灯节”的活动,发现南通“正月十三日上灯,十八日落灯”,在这期间,南通不少地方都张灯结彩,还有很多小贩出售马灯、狮子灯、兔子灯等,学生也参与到了制作兔子灯的活动中,并带着自己制作的灯具走家串户,融入了灯节系列活动中。最后,学生将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和感受写了下来,教师从中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到乡间,通过亲身经历的方式积累了不少和节日风俗有关的资料,并用于创作中,这种体验式学习的方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怀。
叶圣陶强调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它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治疗和补缺,它可以提升学生辨别真伪和假恶丑的能力,自觉抵制和消除各种精神污染,主动接受精神营养,成为内心丰富而高尚的人。教师可以结合如何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设计班本课程,引导学生围绕“传统和现代的融合”等问题深度探究,让他们的思考更具有层次性和辩证性。
在阅读《社戏》一文的过程中,有学生敏锐地发现:“社戏一定很没意思,所以让‘我’恹恹欲睡。”教师把握住这个契机,设计了班本课程:“学生知道哪些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呢,对于很多现代人而言,戏曲作品的内容太过于古老,唱得也很拖沓,学生缺乏倾听兴趣,那么,你能否设计一些策略,让戏曲变得更有现代韵味,能吸引年轻人呢?如果能结合南通地区独有的戏曲种类分析,则更好。”这样就让学生积极探究传统和现代结合的问题,学生围绕“通剧、海安花鼓”等南通独有曲艺深入探讨,思考如何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戏曲赏析和表演中。
在编撰班本课程时,教师要注意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话题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入剖析问题,让他们可以丰富文化视野,进一步传承乡土文化的精髓。
“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通过叶圣陶的这番论述,能看出他十分重视生活实践。在研学旅行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方式了解各种地域文化,丰富感知,提升认知。
通过一系列和乡土情结有关的实践活动,学生从《社戏》一文出发,参与和乡土文化有关的班本课程学习。在学习的后期,教师还组织他们参与到研学旅行中,来到南通博物馆、珠算博物馆、叠石桥家纺产业旅游区等地方参观学习,看看能否在这些博物馆中挖掘出和南通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最后撰写一篇小论文,写一下南通有哪些独有的传统文化,并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继承发展。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们脚踏实地,亲自收集各种乡土文化材料,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家国情怀。
在参与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对各种新奇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自然想要了解其起源,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这样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就更深刻,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乡土的魅力,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叶圣陶审美教育的思想,深入挖掘文本中蕴藏的乡土文化,让学生参与相关主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中,激发乡土情结。在感受家乡景物美、人情美的同时,学生激发了家国情怀,提升了审美鉴赏能力,在以后的阅读中也会自觉挖掘乡土文化的内容,领悟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