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制造业绿色转型路径探析
——以江苏省制造业为例

2023-03-22 04:09
市场周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碳中和制造业发展

颜 欢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我们为生态环境改善做出的努力。一百多年来,生产力的进步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极端天气、污水废气等恶劣生态问题威胁着大自然的平衡以及人类的生命健康。其中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是各国关注的焦点,而制造业是造成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重要原因。《巴黎协定》中对温室气体未来发展的描述为,如果不加以节制,人类的体感温度将会在未来的几十年升高两度,届时空气温度升高得更快,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伤害[1]。在此大背景下,中国碳中和之路任重而道远。文章在分析国内碳排放的基础上,以江苏省制造业为例,探求产业升级转型之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产业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目标。

一、国内碳排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短短四十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百年道路。根据国际能源署2021年公布的报告可以看出,全球人类活动共排放363亿吨二氧化碳,创历史新高[2]。中国在2021年排放量为105.23亿吨,约占全球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碳排放量大国,这与中国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但是碳排放量急速上涨的时期是在一百五十年前,西方国家进行工业革命,燃烧大量的煤炭、石油等能源。

对比人均排放量,美国远超中国。中国十四亿人口,人均排放量大约7.5吨,美国人口大约3.3亿,人均排放量15吨,是中国的两倍,保护生态环境,将全球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不仅需要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也需要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共同创造宜居环境。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能源需求巨大,但在现实生态保护面前,仍然提出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目标,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与责任意识。造成中国碳排放居于高位的原因复杂多样。首先,产业分布遵循“微笑曲线”,中国虽然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以及工业体系,但是从价值链角度来说,中国产品很多仍然处于价值链底端,可替代性较强,属于低附加值产品,中国作为现代制造业大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资源消耗量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次,中国拥有十四亿人口,人口基数大,满足基本需要的碳排放量远超其他国家。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努力实现节能减排,充分展现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最后,2021年中国GDP总量超过110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45%,总量达31.4万亿元,属于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大国[3]。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多煤矿、少天然气、缺石油,因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煤炭,尤其是电力的70%都是利用煤炭,导致高耗能、高排放。

二、江苏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制造业作为发展的排头兵,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我国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总量上取得发展,也要在质量上做好把关,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江苏省作为国内经济大省,制造业规模位居国内前列,产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链条完整,同时省内高校云集,可以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形成人才虹吸效应。

(一)经济总量大、增长速度快,但产业层次亟待提升

制造业作为江苏省的立省之本,强省之基,是GDP的主要来源。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高达35.85%,超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十一家本土制造企业营收超过1000亿人民币,当之无愧的经济大省。江苏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中传统制造业占比70%,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钢铁、石化、纺织等重化工业,属于初级工业品[4]。同时光缆、光伏、医疗器械、小家电等服务性制造业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企业更多的是依赖资源以及劳动力。但是互联网、芯片、半导体、新能源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制造业,江苏落后广东、浙江,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不明显。江苏的制造业结构决定了江苏的能源消耗基数。作为第一煤炭调入省,江苏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产业升级转型势在必行。

(二)新兴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缺乏核心竞争力

江苏的制造业虽以传统方向为主要支撑,但是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新兴技术行业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研发投入、专利数量以及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都位居前列。无锡尚德、苏州阿特斯等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公司在2018年上市,掌握完整生产产业链。尚德自主研发的单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19%,世界领先。物联网产业突破卡脖子技术,产业布局不断延伸;新材料技术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5%,打造了高新技术典范——常州石墨烯小镇;新型医疗器械产业逐步走向高端化;集成电路产业链更加精细、复杂,努力将苏南打造成为集成电路产业重镇[1]。虽然江苏新兴产业发展势头猛,但是其核心技术严重不足,很多产业的核心元件仍然需要依赖国外,并且产品也是大规模销往海外。江苏作为教育大省,坐拥丰富教育资源,科研氛围良好,具有培养高科技人才的优秀基础,但是其科技投入并不及广东、上海、北京。高校和政府应注意产业引导,产学研结合,将研究成果落地,早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三)产业集聚效应初现,但产业布局不合理

江苏省政府对产业集群效应越来越关注,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国家级示范园区,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无锡、常州因为苏州的辐射,可以承接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集聚效应。但是江苏省制造业相对其他省市制造业较为零散,承接外资低附加值工业品,成本高、污染大、利润低,无法形成更大规模集聚效应。比如苏中、苏北地区,尤其苏北地区更是以化工厂、核电站等制造业为主。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只有技术、企业、产业都集聚起来,形成区域性产业链,才会产生大的规模效益。江苏装备制造业加工多为“其中一环”,并不能独立完成,核心技术掌握在上游或者下游企业中,无法打造世界级产业中心。江苏新兴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对外依赖程度高,难以提高产业层次。虽然产业集聚程度越高,短期内会造成碳排放量增加,但是集聚效应的正规模效益,会在长期减少碳排放。

三、“碳中和”对制造业的影响

受资源结构限制,我国主要使用能源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煤炭。尤其是采矿业、制造业、建筑行业等第二产业,这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据排放总量的90%,其次是服务业,排放量最少的是农业[5]。对采石矿、冶金、化学等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在未来不仅可以通过新兴技术缩小规模提高产量,还可以利用新能源,或者低排放能源进行产业加工。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制造业要提高高端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在国际上掌握核心技术。“碳中和”目标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相悖的目标,更应该是相辅相成。中国制造迈向高端不仅能够带来持续、巨大的经济收益,还会带来环境改善、生态平衡。

四、制造业绿色转型路径研究

(一)结合制造业发展特征,调整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

当前制造业主要是传统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大,未来要大力发展高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聚焦数字化、科技化、智能化制造行业。调整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统筹东西部制造业发展格局,结合各区域现状以及优势制造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制造业发展路径。一方面,东部地区利用先天优势,攻克卡脖子技术,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增加对重点难点制造企业的技术资金投入,构造绿色低碳产业链,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推进制造业整体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双碳”目标。另一方面,坚持全国一盘棋策略,对山西、内蒙古、甘肃等传统工业大省,碳排放制造业产值占比大于60%,有些区市甚至超过80%,对此政府投入对新能源的开发使用,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能源使用结构。中西部地区在“双碳”目标的引导下,对重点领域的高污染制造业,加快行业的结构化升级,依托国内国际新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使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完善政府调控手段,充分发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用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后,碳排放交易权市场发展尤为重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11年建立以来,探索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完善市场机制,合理调控价格,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序开展。一方面,要提高碳定价机制中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帮助企业转型。对一些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定点扶持,分段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根据市场灵活合理发放碳排放配额。同时为了增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将金融机构引入市场,促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融资投资与多元化尝试。对碳金融体系中的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也要制定相应的监管体系,保证市场的安全高效,激发市场活力,助力“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互联网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数字交易平台提供了技术基础。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服务,对重点企业实现实时监测,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政府的监督下,规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机制,对人员、数据、平台、企业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三)摸清制造业发展底牌,合理设定发展目标

中国制造业具有规模大、技术改造空间大等优势,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于高层次、绿色低碳制造。政府部门应摸清制造业发展底牌,明确未来经济增长点,分阶段设定合理目标。在转型过程中,企业也要更加全面的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产品设计的初始环节将转型问题考虑在内,在后续的生产、运输等环节中,持续更进,在保护生态环境、迈进“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合理健全的制造业绿色发展监管体系不可或缺。评估企业制造等级,对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企业,实时监控发展数据,评估环境风险以及强化事故监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设置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准入限制,设立专门机构,明确各部门监管范围,完善社会绿色监督体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切不可盲目急躁,不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只追求短期的目标,敷衍了事,最终成为制造业转型路上的绊脚石。

(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重构制造业产业体系

“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国家的大政方针指导,更需要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推动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积极求变,主动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自觉树立减排意识。在生产加工环节,通过数字赋能,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打造绿色生产通道。另一方面,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多方努力,重构制造业产业体系。目前钢铁等重型制造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需要推进需求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低端浪费现象。对新兴制造业,比如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打造全产业链式生产,发挥整体效益。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提高创新理念,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解决技术难题,带动整个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淘汰“双高”污染型企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的推动。高校应重视高科技人才培养,依据高校科研氛围与资源,培养企业紧缺的人才,实现校企联动,将学术成果落地,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发展良性循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五)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加速技术迭代

“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依靠产业升级,还要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将碳排放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减少目前环境中存量温室气体。绿色低碳技术开发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牵头,企业、高校深度合作,研发碳资源捕捉、储能以及开发技术。江苏企业云集,科研氛围浓厚,经济基础良好,拥有创新绿色低碳技术的有利条件,为技术迭代创造良好环境。

五、结语

现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在关注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也要兼顾经济质量,“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时间节点是相近的,这也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对制造业现状,要有充分认识,明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以及未来竞争制高点,结合我国现实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社会制度、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是强国之基,立国之本,是实体经济的定海神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稳定,都不开制造业的稳固高质量发展。在制造业转型之路,政府、企业、高校、市场要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借鉴江苏制造业的发展之路,打造“碳中和”改革试点,以便在全国铺开,促进国内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文明健康,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

猜你喜欢
碳中和制造业发展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