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在闽南文化创新性转化中的应用研究

2023-03-21 08:16张施珊
闽台文化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闽南童谣创新性

郭 群 张施珊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实验小学,福建漳州 363000)

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和古闽越族文化不断交融碰撞的产物,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传统特征,又兼具地域性特点。闽南地区具有深厚且独特的文化底蕴,体现在民俗、方言、手工、建筑等多方面。但如今闽南地区儿童生活中较少接触闽南文化,难以欣赏闽南文化的优秀内涵,闽南文化的传承因此出现瓶颈,面临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守正及创新性转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的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1]弘扬传承闽南文化,必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也必然要求选择具有创新性的传承形式。

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传承,应从儿童教育抓起。早在2009 年7 月,漳州市便出台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试行)》,提出分三阶段保护闽南文化,其中包括在中小学开设传统闽南民俗文化课程,鼓励青少年学讲闽南话,提倡公务员学习闽南话,联合高校培养闽南学科方向的高层次研究人才等。[2]戏剧被认为是与儿童的精神世界最为契合的一种综合艺术,而教育戏剧是一种将戏剧应用于学校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坐针毡、动作雕塑、论坛剧场、良心巷等戏剧与剧场的技巧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得活动参与者在沟通合作中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思想情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它重在过程而非结果。[3]因此,教育戏剧十分适用于少年儿童的学习,将教育戏剧与闽南文化相融合,丰富教育戏剧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为闽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注入新鲜的活力,从而较好地推广闽南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对闽南文化充满归属感和自豪感,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闽南文化。虽然有关闽南文化的研究成果甚多,但对于闽南文化创新性转化的研究较少,目前尚无以“教育戏剧应用于闽南文化创新性转化”为主题的成果发表,故本文尝试对此展开讨论,以期对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所助益。

一、教育戏剧应用于闽南文化创新性转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习兴趣

戏剧源起于游戏,教育戏剧活动是一种有组织的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本能需求,是他们探索内在世界和外在环境的重要方式。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到,“没有一些游戏活动,就不可能有正常有效的学习。”[4]一方面,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渠道,是对儿童精神的解放,它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另一方面,游戏也是学习、创造的途径,它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为少年儿童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游戏能让他们在构建的世界里去尝试自己的力量。[5]教育戏剧活动寓教于乐的特性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契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由创作和发挥的空间,创新性的方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去构建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自发性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为他们学习闽南文化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二)在假定情境中体验式学习

戏剧是讲述在虚构情境中发生的事件,戏剧不仅是人类的真实行为最具体的艺术的模仿,它也是我们用以想象人的各种情况的最具体的形式。[6]闽南文化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情感等可通过不同的戏剧情境呈现出来,相较于一般的教学方式,教育戏剧注重参与者的真实体验与探索,可为学习者提供假定的生活情境及丰富的想象情境,戏剧借助舞台、布景、道具等直观显性的物理空间与隐性的精神空间构建情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冲突的爆发、情节的发展让演员、观众与作品角色产生精神的联结和共鸣。“过程戏剧被认为要比那些风格化的和自我反思的剧场形式更加真实,更加能够提供和生活相像的学习经验。这种学习从学生的内在感觉、情绪和认知出发,与外在表现、学习内容相结合,是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模式。”[7]

教育戏剧是在杜威的“在戏剧实做中学习”(learning by dramatic doing)和“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教育理念的启发下产生的。杜威反对传统课堂中教师给学生耳提面命式的灌输,提倡学生在实践及实际生活中习得知识技巧和经验。[8]教育戏剧对于“做中学”理念的强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从做中学”的体验式生活情境。因此,教育戏剧注重在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将抽象的意义具象化,学生在角色扮演和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思维的发展、意义的理解、情感的体验与表达。演员需要代入真情实感才能演绎好角色,戏剧角色的情感对于演员而言是真实的,因此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接受不再是“隔靴搔痒”,而观众也会将故事及角色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发生关联,产生共鸣,从而能更真切地去接受作品,理解闽南文化。同时,从闽南文化教育戏剧活动中习得的经验也将融入参与者的生活,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三)在开放性中深挖闽南文化内涵

和传统的表演性质的戏剧活动不同,教育戏剧具有更为明显的开放性特点。

首先,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育戏剧活动内容十分丰富,闽南童玩可用于活动的暖身阶段、具有故事性的闽南童谣、民间故事传说、地方戏曲皆可作为教育戏剧的活动内容。

其次,教育戏剧习式策略的开放性。英国的教育戏剧学者乔纳森·尼兰德斯试验出了七十余种教育戏剧习式。因主题内容及教学目标的不同,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戏剧习式,例如坐针毡、脑海中的声音、故事地图、墙上的角色等。这些习式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探究,有助于学习者更清晰地梳理情节、更深刻地理解闽南文化作品主题及人物心理等。其呈现环节通常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文本式戏剧活动,即根据剧本进行的演出,另一种是以创造性即兴表演的方式呈现。

再次,文本解读演绎的开放性。教育戏剧学者史莱德认为“儿童需要的是发挥的空间,而不是戏剧制作的复杂过程和技术”[9]。在教育戏剧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闽南文化作品进行再创造,对角色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不同小组在集体讨论及商议下,可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不同小组真正做到“同演一出剧,各自擅其妙”,充分挖掘文本内容及多元化主题内涵,学生也可以相对自由地转换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个性特征、思想情感和表达。

(四)在团队活动中拓展受众面

教育戏剧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参与者可以是一个小组、一个班级,也可以是全校师生。教师和学生既可以是演员也可以成为观众,与传统的戏剧活动不同,除了演出性质的戏剧舞台之外,教室讲台或者任何一个相对空旷的空间都可以成为教育戏剧活动的舞台,而教室即为剧场。因此,从教育戏剧的活动形式上看,其形式灵活,运用广泛,可以随时随地运用到闽南文化教育活动之中,有效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广泛的参与度。英国著名戏剧家彼得·布鲁克认为,“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10]

此外,也可以将闽南文化中的闽南童谣、闽南民间故事和传说等改编为观赏性的戏剧作品,在校园内外进行展演,扩展受众群体。

二、教育戏剧对闽南文化内容的创新性转化

在闽南,平凡无奇的小吃背后往往有着动人的传说故事,如一碗猫仔粥寄托着丈夫对妻子深深的情意,鲜香的蚵仔煎承载着战争年代闽南人民斗智斗勇的历史;传统艺术则多与闽南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有关,如大鼓凉伞的表演艺术,渗透着闽南人民在戚继光将军的带领下抗击倭寇胜利的喜悦和坚韧精神。这些文化都可以融入教育戏剧活动中,借助教育戏剧这一教学方式,将闽南民间故事、闽南方言、闽南童谣及谚语俗语等作为教育戏剧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传承闽南文化的目的。

闽南民间故事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丰富,包括风情民俗、人物故事、山川风物等;将民间故事作为教育戏剧活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体验角色心理与行为表现。学生在对故事进行梳理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集体的智慧及经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创新性解读和再创作,甚至赋予其新的阐释,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有利于在实践中传承闽南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闽南民间故事《瓮仔周得月华》讲述了瓮仔周拜师学艺的故事,肯定了瓮仔周忠厚老实、尊师重道的精神。其中的一个情节是,有一次师父让瓮仔周上街去买酒,由于街道上拥挤不堪,他一不小心打碎了酒瓶。师父平时勤俭节约,对他要求严格,瓮仔周害怕师父怪罪,不知如何是好。在教育戏剧活动中,可以通过坐针毡、良心巷等戏剧习式,使得原本扁平化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起来。例如,教师或学生扮演瓮仔周的角色坐在椅子上,由其他同学对其发问,或者扮演者走过由学生组成的“良心巷”,替角色说出“此时此刻”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这些方式,使得参与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会因此更加曲折生动。也可以采取论坛剧场的方式,即参与者共同讨论瓮仔周买酒这一戏剧事件,假如瓮仔周对师父说谎会产生什么后果?他该做什么选择?讨论结束后小组进行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一旦有人认为剧情偏离方向,或问题解决难以进行,可举手示意提出建议、要求重演或取代其他表演者成为新角色。

闽南童谣语言质朴纯真,想象力丰富,题材广泛,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保留了闽南方言的特色、语调和风俗习惯,而且反映了闽南人的思想与民俗传统。闽南童谣来自生活,也需回归生活,教育戏剧为学生提供了逼真的体验式的生活情境,学生可以在体验式的活动中感受童谣的趣味性和丰富内涵。如闽台地区广泛传唱的闽南童谣《天乌乌》,描绘的是闽南人家阿公阿婆吵架的日常生活场景,富有情趣。“天乌乌,欲落雨,阿公仔举锄头,欲掘芋。掘啊掘,掘着一尾旋留鼓。阿公仔欲煮咸,阿妈(奶奶)仔欲煮渐食。两人相拍弄破鼎。”在教育戏剧活动中,可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分组即兴创编戏剧作品,在创编之前引导他们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除了阿公、阿妈(奶奶)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人物?阿公阿妈(奶奶)之间为什么产生矛盾?冲突的结果是怎样的?如何解决矛盾冲突。不同的小组会有不同的呈现,一个看似简单的闽南童谣故事在不同小组的集体即兴创作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此外,不同小组在探讨演绎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不但能够培养其多元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帮助他们习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当然,不同内容的童谣作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改编方式。比如《蜜蜂仔·花仔肚》:“一二三四五,蜜蜂仔,花腹肚,一节黄,一节乌,飞来飞去四五路。一二三四五,蜜蜂仔,真勤劳,采花粉,造蜜库,飞来飞去呣惊会艰苦。”这一类具有童话性质的闽南童谣,比较适合改编为童话剧,作为低幼儿童教育戏剧活动的内容。讽刺类童谣如《一个人姓傅》:“一个人姓傅,手拿一匹布。行到双叉路,走去找当铺,当钱一千五,买了一担醋。担到山路边,看见一只兔。赶紧放落醋,开步去追兔……”,则以旁述默剧的形式呈现更佳。

此外,闽南地区的谚语与俗语大多诙谐幽默、通俗易懂、形象直观,彰显闽南老百姓的智慧和淳朴,也是教育戏剧的很好素材。例如“千银买厝,万银买厝边”,在闽南语中,“厝边”意即邻居,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为“千银”可买到房,好邻居却是“万银”才能买到。言下之意是金钱可买到好房子,但未必能得到好邻居,以此喻指和睦的邻里关系难得可贵。此类谚语俗语,若是将其从特定语境或情境中剥离出来,只是简单地教授或者记忆,并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若将其渗透于剧本创作及戏剧活动中,则有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三、教育戏剧对闽南文化形式的创新性转化

闽南文化可以作为教育戏剧活动的形式,教育戏剧活动重在过程而非结果,无论是活动开始前的破冰暖身互动,还是主题呈现过程,都可以借助闽南文化形式开展教育戏剧活动,既能丰富活动形式,也使得闽南文化得以在校园内传承。

(一)借助闽南童谣、童玩等进行破冰暖身活动

教育戏剧活动流程包括破冰暖身、呈现及分享等环节。破冰环节一般用于成员彼此陌生的团队,常通过游戏或自我介绍的方式使陌生的成员之间相互认识熟悉。暖身阶段包括演出前必要的准备活动,破冰暖身是通过一些身心活动,达到使团队成员放松身心,从而对团队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并形成凝聚力的过程。在暖身环节中,可将闽南童谣、闽南童玩与教育戏剧的破冰暖身活动结合。

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念诵的童谣,如《一的炒米芳》:“一的炒米芳,二的炒韭菜,三的呛呛滚,四的炒米粉,五的做将军,六的人囝孙。七的擦佛祖,八的要娶某。九的九奴才,十的押去刣。”在进行热身活动的过程中,将朗读闽南童谣与游戏动作相结合,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念唱童谣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读闽南语,更好地进行学习探究,也能在边念唱边游戏的过程中达到热身的效果。此外,闽南童玩与教育戏剧的暖身活动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以闽南童玩“抬轿子”游戏为例,这一活动能达到活跃气氛放松身心的目的,也能帮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闽南地区的婚俗文化。此游戏具有角色扮演的特点,在活动开始时,各组分配好“新娘”和“轿夫”的角色。两名“轿夫”蹲下身子,用手互搭成“井”字形“轿子”。“新娘”进入“轿子”,扶在“轿夫”肩膀上,“新娘”喊一声“起轿啰”,“轿夫”同时站起,一边抬着“新娘”一边念唱闽南童谣:“扛新娘,过户碇……”,把“新娘”送到“夫家”后,接着进行另一组练习,全体参与者可以进行小组比赛:闽南童玩中的诸多游戏都可运用于教育戏剧活动,比如两人旱地龙舟、多人旱地龙舟等。

(二)以木偶戏的形式开展教育戏剧活动

木偶戏又称为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指花戏等,是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的经典戏剧之一。木偶戏角色的头与上肢,由木头雕刻而成,其余身体各部分用绸缎、棉麻等材质布料制作而成。演出时,演出者将手套入木偶中,以食指撑住偶头,中指与拇指分别控制木偶的上肢,靠手指的灵活操作木偶的各种行动,并辅以个人念白和唱腔,借此讲述故事、塑造人物。

将木偶剧与儿童剧、课本剧进行融合,也可以借助木偶剧的形式演绎闽南童谣故事及民间故事等,例如以木偶剧的形式演绎《天乌乌》《一个人姓傅》《阿童哥买菜》《瓮仔周得月华》等作品,学生可以对作品进行集体即兴创作,形成剧本,同时可参与制作木偶,在学生初步掌握木偶的一般操作形式之后,分配角色展开演绎,既能培养其创造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又能创造性地转化闽南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

(三)用闽南方言演绎古诗剧、儿童剧

闽南方言是中国方言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之一,在国际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众多海外福建人将闽南语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得闽南方言成为了一种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工具。如今使用闽南方言进行交流的人群逐渐减少,作为重要的传承者,青少年儿童使用闽南方言进行交流与传承的趋势不容乐观。因此,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闽南方言与教育戏剧活动结合起来,比如用闽南方言朗读古诗词,体会另一种古诗词的朗读表现形式,在念唱的基础上创编戏剧作品,创设故事对话情境,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千百年前的诗人或者诗中人物,想象当时的意境和诗人所想表达的故事和情感,这样与教育戏剧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能进一步体现诗歌的情感美和韵律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也可以用闽南方言表演儿童剧,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与闽南方言充分结合起来,创新性地转化闽南方言的传播形式。

综上,教育戏剧应用于闽南文化创新性转化具有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教育戏剧不但能满足少年儿童玩中学的需求,大大激发他们学习闽南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还能有效地将闽南文化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更深层次地挖掘闽南文化的丰富意蕴与精神内核,使闽南文化得以创新性的传承。

猜你喜欢
闽南童谣创新性
童谣里的童年
闽南文化传承
快乐童谣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