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3-03-21 06:45尹泽洋曾雄鸣
体育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校园院校高职

尹泽洋 顾 瑛 许 辉 曾雄鸣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其发展经历了曲折坎坷的过程,现如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还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指出应把校园体育文化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2014 年与2016 年,国务院也相继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明确指出,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1]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2020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开展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3]。高职院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满足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要求的同时还要发挥出校园体育文化所带来的德育价值。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1.1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包括大学体育课程在内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包括除体育课程以外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主要在学校内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形成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利用学生课外时间,利用校园的体育设施、场地作为活动空间,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学生自行参与或组织学生进行以体育运动项目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开展内容,通过体育比赛或体育活动体现出体育精神,进行一定教育性的课外体育文化,其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等内容[4-5]。

1.2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1.2.1 校园体育文化的导向性

我国近代著名体育教育家徐一冰主张“强国之道重在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世界各国均对于校园体育文化都愈发重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于校园体育文化注重健康与进取的同时更加重视个性与竞争意识的培养,如美国校园体育文化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培养,强调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平衡和协调,重视体育精神的发扬与传承,德国校园体育文化注重学生的品德素质的培养,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品质教育,我国校园体育文化注重激发学生愉快、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地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与创造性等方面的能力,并且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1.2.2 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性

校园体育文化通过内化的形式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主要通过认知、感知的角度深化对学生的教育,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不明显,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自主性,利用环境和氛围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内化大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并针对学生的群体特点,通过组织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对学生的品德加以熏陶,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表现自我,树立崇高的体育道德,规范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3 校园体育文化教育主体的复杂性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8-24 岁之间,处于青年初期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基本具备成年人的体态和生理功能,其心理发展还未成熟,但是大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处于人生的最佳时期,有着自我的见解,独立思考能力强,爱好相对较为广泛,个性张扬等特点。因此,大学生对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认知不同,要求不同,需求也不相同,参与活动的形式和爱好也有所差异,导致校园体育文化开展标准无法满足现阶段大学生的要求。

1.2.4 校园体育文化教育主体地域的差异性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逐渐由本省辐射全国,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从而招收了各民族,各地区的大学生,北方地区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多为冰雪、田径等项目,南方地区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多为水上运动、体操、球类等项目,其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些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如骑马、摔跤等。因此,组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时对于学生群体项目的选择是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所考虑的重要问题。

1.2.5 校园体育文化组织的灵活性

1961 年,党中央在庐山会议上出台专门文件,提出在各高校设立专职辅导员,并得到实施,2004 年8 月26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专职辅导员总体按照1:200 的比例配备,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6]。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开展从校园体育课程、学校体育社团组织延伸出以二级学院层面组织、辅导员以年级组织和班主任以班级组织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组织的灵活性,增加了学生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

2 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进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校园体育文化作为近代教育与现代教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处,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内涵的一种亚文化,并没有受到人们关心,并且还存在不公平的冷落,随着被众多学者发现,并探讨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校园文化得以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学者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作用和建设等问题的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以地域为研究对象,对省市校园体育文化进行探究,以地域内的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第二、以学校层次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小学、中学、高校校园文化进行研究,其中高校中区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或者理工类院校和体育院校等。第三、以学校体育社团或者运动项目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学校体育社团或者运动项目对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或者针对运动项目的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第四、以校园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育人价值,对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的推动作用展开研究。现阶段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研究如火如荼,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较少,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层次院校学生在学习能力有着较大区别,但是高职院校学生也展现出动手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学生主体的不同导致校园体育文化开展方式的不同。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与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督促性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引导学生,推进学校教学的顺利进行。首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积极性,把长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体魄的增加从而发挥出来,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着促进的作用,其次是加强体魄后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没有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组织作为后盾,导致学生竞争意识较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缺乏社会竞争意识,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如没有校园体育文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弱,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相反,如果高职院校抓住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大力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超前的教育手段[7]。1996年5 月15 日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依法治教的新阶段,2022 年4 月20 日,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于同年5 月1 日施行标志着我国进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8],因此,应针对高职院校现阶段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从而达到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双育的目的。

3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困境

3.1 家校对于校园体育文化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文化课和实践课的掌握程度和成绩,忽视了学生体质锻炼,导致大学生对体育观念淡薄,造成大学生体质下降,心理问题频发,无法更好地完成学校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2014 年6 月12 日与2016 年4 月21 日随着教育部和国务院办公厅相继颁布《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标准》和《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应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9-10]。虽然高职院校根据文件要求,开设充足的体育课程,实行校园乐跑打卡,规定学生每日运动,但是开展效果不理想,部分学生以应付为主,满足规定的公里数或时间后便不会再运动,体育对大学生的价值影响没有受到部分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忽视了校园体育自身的文化价值[11]。

3.2 校园体育设施有待提升

校园体育设施是学校开展体育教育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保障,随着国家对于学校体育不断重视,高职院校开设了丰富的体育课程,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缓解压力等作用,但是校园体育设施紧张是现阶段高职院校需解决的问题[12],体育设施在满足教育教学的情况下无法满足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需求,主要以田径、体操、三大球项目、乒乓等竞技运动场地为主,而那些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以及可供学生健身、休闲娱乐的体育设施严重缺乏,显然这种单一模式的运动场地无法满足高职院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资金及学校场地等限制,高职院校体育设施建设规模较小,功能较为单调,难以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当前大学生喜爱的新兴体育项目的需求,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3.3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有待完善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所指的规矩就是相应的规章制度,高校如及时制定相关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则学校的师生会按照制度节点进行体育活动或者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如没有制定相关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则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杂乱无章的,造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活动的组织不规范,师生没有相应的要求规定,最终导致校园体育文化开展不顺利,未能较好地利用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功能[13]。

3.4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有待丰富

2004 年12 月13 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并指出,应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14]。现阶段,高校充分利用各大节日开展主体教育活动,但是对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力度不足,途径不广、形式不强,校级层面主要以每年学校运动会为主,体育社团有时会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但是内容较为单一,次数较少,以单独项目为主,学院层面组织体育文化活动更是寥寥无几,并且活动内容创新性不足,对于线上平台利用率较低,体育活动开展效果不佳[15]。

3.5 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意识有待增强

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活动习惯的养成是体质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前提,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身体更加强壮,减脂塑身,缓解压力,减少焦虑,学习运动技能,帮助大学生明确体育的价值取向,培养和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从生活状态、心态到身体上都放松了许多,没有高中阶段老师的督促使得大学生整体的生活状态变得懒散,表现出对于校园体育活动意识不高,参与动机不强,对体育促进身心健康没有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受到许多同伴的影响,更加弱化了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意识[16]。

3.6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组织者专业性有待加强

组织者是协调、规划、管理他人动作的人或组织,其主要职责是确保计划或者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不中断影响他人的表现。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层面分为校级层面和院级层面,所以导致组织者的类型较多,校级层面的体育活动主要由学校体育部门负责,体育教师表现出专业性较高,体育知识较为丰富,开展体育活动实践能力较强,而学院层面的体育活动大都由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组织,由于许多辅导员、班主任并非体育专业,所以组织体育活动时专业性较差,并且对于体育知识了解不足,容易造成体育活动开展不顺利,还有可能造成学生受伤等情况的发生,随着各高职院校对于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加强体育活动组织者专业性迫在眉睫[17]。

4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4.1 实现家校联合,提高对校园体育文化重视程度

家校联合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家校合作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感受到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关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谐的家校管理可以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因此,实现家校联合,对于家长和学校提高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应提高全体教师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并且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桥梁的作用,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更好地提高家长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实现家校合力,共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4.2 建设完善体育设施,确保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有序开展

体育设施是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招生规模,依据2004 年8 月22 日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合理配备体育设施,保证体育设施的美观、实用和安全,并加强对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维护、保养和管理,确保锻炼环境安全和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整合校内资源,建设大学生喜爱的新兴体育项目设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地理环境资源,因地制宜配备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功能性、开放性和服务性,确保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4.3 健全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实现校、院两级制度化

体育强国背景下,校园体育文化要紧跟步伐,高职院校校领导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视是校园体育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制定学校总体规划方案,并按照方案要求进行落实,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平稳发展,其次,二级学院要根据学校制度方案,结合学院专业实际与文化特色合理规划适合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实施方案,早谋划、早组织,不断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地位,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价值。

4.4 充分调研学生主体,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

高职院校在组织校园体育活动前,应充分调研学生主体,可以利用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于校园体育活动的需求,根据学生合理的需求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与开展方式,适当增加体育竞赛活动,促使学生勤练多赛,提高学生对校园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校园体育活动的影响力,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活动,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5 动员教师全程参与,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意识

校园体育文化是由学校教师和学生通过实践共同创造出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开展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参与,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的参与者,应与学生一起全程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彰显出校园体育文化的风采,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发挥出育人功能和深远的教育影响,进而缓解师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教师的全程参与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增强学生体育活动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4.6 及时开展师资培训,加强体育文化活动组织者的专业性

校园体育活动的组织人员的专业程度影响了活动的制定、组织与效果,所以应重视体育活动组织人员的培训工作,学校应邀请校内外专家对体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培训,确保体育活动组织者掌握基本的体育活动组织程序,了解体育活动中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学院在组织活动前应邀请体育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让学生体验到组织有序、活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

5 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进一步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侧重于环境和氛围的影响,是一种意识、习惯上的影响,在育人过程中可以实现身心双育。

猜你喜欢
校园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