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丽
文/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既要显示其独特鲜明的育人功能,又要发挥其融合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融合育人功能,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如何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实效育人落地落实?笔者以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为例,积极利用校园良好生态资源,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实践构建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劳动技校)是一所创办于1983年、广州市教育局直属的多功能、综合性、公益一类的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示范基地,是全国最早开展劳动教育的基地,具有劳动教育的深厚积淀。校园面积450亩,每年为广州市高中学生提供12万人次/天劳动教育周的教育服务。
劳动技校同时是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校内环境资源独特,山林湖田花草资源鲜活,校园四季景色优美,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生物物种精彩纷呈,为中学生开展具生态特色的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那么,作为培育学生的劳动者素养的劳动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发展理念贯彻到劳动教育过程中,追求学生与生态的和谐,培养学生的生态思维,推促学生形成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劳动者素养能力,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价值。
在此思想指导之下,劳动技校把劳动教育与学校的育人愿景紧密结合,围绕“做美好生活的创造者”的办学理念,围绕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经途径这一核心,以贯穿生态科学发展必备的“认识自我、探究自然、和谐共生”三大主线,以“科学、技术、生命、社会、文化”五大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学校课程重点,着眼于学生的生态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四个发展,为学生提供七大主题的实践教育(见图1),全面、实效地推进学生生态劳动素养发展。
图1 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农业劳动教育是核心主体课程,是必修内容,其他主题是培养生态劳动者所必备的劳动素养课程,包含了创新创造能力的科技素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素养、珍爱生命的生命素养、遵纪守法的法治素养、国家安全观的国防素养、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素养等,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通过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形成学生与自然环境、学生与社会、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把生态劳动素养培育在学校工作中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达成。
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存、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因此,构建生态劳动教育,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健康发展,从学生的四个发展出发,让教育参与的各方得到良好的成长体验。
把生态文明思想全方位贯彻落实到学校的课程体系,构建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劳动课程体系,从农业劳动教育、生态教育、科普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法治教育、传统文化、国防军事教育七个主题和维度为学生发展劳动能力与劳动素养助力。
在劳动教育中融合生态文明理念,在劳动中实施环境教育、自然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真实体验式学习形式让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从而得到成长的启示,得到美好感受。学生向社会各行各业劳动者学习劳动知识,得到很多后续发展的社会经验支撑,在育人、育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劳动观念上有其独特的教育成效。
在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中,让学生体验并践行教育服务管理工作和生产工作中的低碳节约运行举措,通过劳动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可循环利用,把垃圾分类、落叶堆肥、枯枝利用、环境整理、生态灭害、生物防治等技术落实到劳动课程的实施内容中,把新时代劳动者所需的生态劳动意识和能力在劳动中全方位实效学习到位。
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发挥好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等教育教学优势资源,带领学生通过劳动耕耘、保育、优化、利用良好的山、水、林、田、湖、动物、植物等生态和环境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真实的生态劳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集体、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和谐互动关系的新型真实学习路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纲要》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教育内容,参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劳动技校将生态发展理念融入学校各项劳动教育课程中,以生态资源构造劳动教育场景,以低碳环保概念渗透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创新校内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载体。
这是生态劳动教育的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类课程里,劳动技校利用校内农业生产园地,根据农时、农事需要及节气生产规律,为学生建造真实的农业生产劳动环境,组织学生亲身参与传统的、岭南农业生产劳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日光下、农田里,学生春季播种插秧、夏日除草施肥、秋天收割、冬日翻耕,遵循着自然规律,学习低碳环保的生产知识,历练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劳动,建立与自然的亲近感,最终感悟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达到出力流汗、磨练意志、锻炼品格、团队合作、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臭的教育目的,培养形成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生态劳动的能力,以及关注国家基础产业健康发展、关注三农问题科学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以野炊、内务整理、环境整理等劳动形式呈现,重在培养学生人与集体、人与环境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生活、动手美化环境的能力。为实现生态野炊,劳动技校把教学场地设在校园户外,让学生捡拾掉落的树枝作柴火,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分工,用传统的方式进行野炊。同时对学生野炊的时间、菜式、文化、品相、味道、光盘行动等都有评比要求,提倡学生以最佳菜式进行“厨神争霸赛”,让学生低碳野炊的同时又趣味野炊、协作野炊、高效野炊……这类生态劳动还包括贯穿学生整体学习生活过程的垃圾分类、清除杂草、开辟山林防火带、环境整理、饭堂卫生、生活区清扫、内务整理等,都纳入班级每日评比项目,帮助学生形成自觉良好的劳动习惯、日常文明生活素养,和自觉服务他人、服务集体的生态劳动态度。
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持续繁荣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理念。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反思,让学生理解传统的农业生产劳动只是一个学习的载体,传统的艰辛劳动体验,既锻炼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又是学习感知农业生产规律和农业生态的最好载体,这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必须具备的品格素养和科学素养,这是良好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正处在工农业现代化社会中,培养学生的生态劳动素养,是为了让他们勇于面向未来,熟悉生态发展,并明确创新驱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与自然的亲密关联,更是为了培育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利用自然、生态发展的思维。因此,劳动技校在传统劳动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创造性的生态劳动教育,创造性劳动可分为以下五类形式实施。
1.创客劳动课程。如木工创客、自然创客、科技创客、中医药文化创客、农业创客等等,在各学习领域中进行深入的探究考察和创新发现、提出建设性生态改造方案的劳动学习形式。如农业创客课程,在农田中设置若干考察样方,详细考察样方中的光、温、水、土、肥等条件,以及样方中主要作物和各类生物生长状况,特别对样方中的外来入侵物种及其生长生活条件进行科学的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方案,或者提出改善农田生态的方案。又如环境创客,重点考察学校垃圾分类工作在生活和生产中的落实情况,清点校园垃圾桶布局,最终根据垃圾分类工作的需要,给出校园内垃圾桶科学布局以及更完善实施垃圾分类的改善方案。
2.文化劳动课程。依据地域性劳动人民积淀的传统风俗文化,开发传统劳动文化课程。如广州又名花城,体现了广州人种花养花爱花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花文化劳动课程;广州人喜欢美食,有“食在广州”的美誉,饮食文化独树一帜,据此开发了中华传统手作食品课程,包括包饺子、做艾糍、糯米鸡、月饼、包子、荠菜饼等;广州所处的潮热气候条件让广州人特别喜欢清爽的木家具,开设木文化劳动课程;广州人喜欢喝茶品茶,早茶文化一盅两件已成为刻在广州人身上的文化基因,据此开发了茶文化劳动课程;广州人还喜欢煲汤,特别喜欢保健药膳,据此开发了中医药文化劳动课程……这些劳动文化课程,都是链式开展的多样性劳动,既有校内的种植栽培劳动、采收劳动,也有萃取、制作劳动,更有物化产品和研究、宣传、推广等公益劳动,都可以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劳动体验中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和谐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品质和能力。
3.科学实践课程。如集金融业、快递业、工程、结构、计算能力于一身的头脑大富翁课程,竞赛式太阳能科技制作课程,致敬中国诺贝尔科学家的青蒿素提取课程,变废为宝利用校园外来入侵物种及杂草资源制作生态植物染课程,基于解决实际生活需要的中医药防疫防未病配方制作课程、植物香膏制作、“神奇的纸”纸艺课程等,极大丰富学生劳动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懂得以生态的劳动观念和科学低碳的劳动方式创造美好生活。
4.劳动艺术创作课程。学校要求学生运用多种艺术创作形式升华劳动感悟,如年级要呈现一场学农晚会,晚会的内容必然与学农过程所见所闻所悟有关,全体学生都要参加表演节目;如各班各制作一期学农原创手作墙报、学农手抄报进行评比;还有各文化劳动课程的创意物化作品,如中医药文化劳动的草药图谱、花艺课、木工课的成品展览;田间劳动和各课程项目的分享汇报、学农总结等等,把辛勤的劳动变成青葱的诗意、美丽的创意、物化的文化符号、动听的歌声、动感的旋律、感恩回馈的感动以及乐观美好的积极心态,提升劳动感受美、展示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创造性思维来理解劳动、感悟劳动。
5.项目式综合劳动。基于高中学生已具备比较系统的学科知识架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劳动教育与高中学科知识、教法、理念相对接,引入STEM理念与劳动教育深度结合,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自主设计规划项目开展的方式和程序,自主选择合适的劳动工具,集体协商劳动任务的分配,形成分工与合作等劳动规则,锻炼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劳动项目内容。这是一种跨学科融合式的创造性劳动,关键在于劳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得到学以致用的全面锻炼和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
劳动的形态和业态是丰富而多样的,蕴含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扩大学生对生态劳动深、宽、广的认识,劳动技校把生态劳动教育工作与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相结合,探索基于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下的劳动研学实践课程,发挥广佛地缘资源优势,开设木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智慧农业等多条劳动研学实践路径,把校内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职业体验、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做深度的融合延伸,把生态劳动体验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延展,打造广佛劳动研学实践教育生态圈,推促学生形成对社会劳动的良好认知,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体悟劳动生态,全方位提升劳动素养。
劳动技校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既实现了生态劳动教育的课程化、特色化、校本化、体系化,又突出劳动的主体地位,凸显了以劳动教育融合多门类素质教育、开展生态劳动者素养教育的优势与成效,促进了四方成长。
学生普遍认为,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提升了与人相处的能力,提升了与自然互动的能力,提升了融入集体的能力,学生在劳动中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他人,认识集体,这正是学校德育工作最想达到的教育效果。
正是外界施加在沉香树上的一道道“伤痕”,才让它凝结出独特的沉香。
回望几天前我参与的那些课程以及活动,消防逃生演练:从空中落下,让轻微恐高的我害怕不已,可当我鼓起勇气往下跳时,恐惧消散,获得的是名为“突破自我”的香气;施肥课:担着“香气扑鼻”的粪水,我承受着肩膀与腰腿的酸痛,可当我坚持痛累,与搭档一起超额完成目标时,获得的是名为“自豪”的香气……那些我认为带给我劳累、辛苦的课程、活动,其实带给我的是一个个独特的“沉香”。
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上,都会有种种磨练,经受住考验,坚持下去,才能凝结出独属于自己的香气。学农劳动,不仅让我学习了农耕文化、技术,还让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在这位男同学的心中,从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中获得乐观积极持续发展的勇气和力量,把劳动中所有吃苦耐劳的磨练喻为沉香凝结独特香气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实现正能成长的深刻认识,着实让老师感到欣慰。
刺蛾趴叶上,小心翼翼轻触摸,软软绵绵新体验,摘下一朵蒲公英,轻轻一呼,绒毛似雪飘田间,众人感叹惬意如梦美心间。采一串红,放于唇齿间,甜蜜芳香甜。选取红番茄,原汁原味大口尝,笑声欢呼田间回响。走在山林间,静听自然呢喃细语,仰望碧绿嫩叶,点点光斑映脸庞,香枫红绿各不同,站在山顶向下看,生命各态尽收眼。
那一天用鼻子嗅到香料,用嘴尝到甜蜜,用双眼鸟瞰山林,用心灵感受自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一次心灵的洗涤,灵魂的净化,好像又能从自然的生机中找到力量,继续前行下去,等待属于自己的花期。
——在这位女同学的笔下,把生态劳动教育课程描绘得具有如此唯美诗意,并富有生命的启悟,成就了一次荡涤心魂的特别心路历程。
在高一或者高二年级安排一周的生态劳动教育实践,对于高中分秒必争的紧张学习来说,是难能可贵的集体学习活动。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过程中,所有的评价都是以班集体评价为主,年级各班为了集体的荣誉,每一位学生都努力成为集体荣誉的建设者和努力者,同学们在劳动中感受集体合作互助和集体的温暖,有机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同学的优秀品质和个性才华,凝聚班级荣誉感的同时烙刻了最深刻难忘的青春记忆。校内经常可以看到同学们在田间劳动之后,自发轻松地在田间地头唱歌,欢声笑语中透露出他们非常愉悦享受着劳动后集体成长的快乐,画面非常美好动人。
参加劳动教育周的学校都非常重视如此重要的劳动周实践学习,以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好切入点、着力点和延伸点,以此为平台,配合共同管理学生,注重评价和引导讲评,关注学生劳动收获和成长效果。不少学校的党政班子保持每年对劳动周师生的慰问、专题教育、学情检查,有的校长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即席演讲,有的校领导检查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有的班子成员感受着学生野炊成果的快乐,融洽的校园关系,让各学校的校风与品牌建设结合生态劳动周学习得到良好的延展。
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把参加学农劳动周的所有人员凝结成一个劳动学习共同体,大家离开常规学习的学校,在自然中劳动,在自然中合作,在自然中学习,在自然中相处,同甘共苦,相互陪伴,相互欣赏,相互鼓励,和谐成长,共同进步。
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为学生创造性认识世界,创造性地发展劳动素养,以生态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姿态,在学生成为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的未来优秀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的成长道路上,有很大的启迪与推促作用,是达成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有效路径,值得我们为此而继续努力,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