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燕
(庄河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庄河 116400)
草莓是常见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花朵为白色,果实多汁、柔软、鲜美,富含丰富的维生素、花青素、矿物质等,深受消费者青睐。草莓果实可直接食用,亦可制作罐头、果酱等保质期长的商品。草莓具有栽培简易、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管理方便等优势,提高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丹东市草莓栽培历史悠久,栽培技术、产业规模、草莓品质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随着草莓种植业的飞速发展,长期连作导致土传害病蔓延较快,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危害尤为严重。为此,本文旨在识别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探讨相应的生物药剂防治措施,为草莓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1940年,英国希克曼首次报道了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疫霉菌为其病原菌。1949年,在日本干旱的稻田中种植的草莓感染了红中柱根腐病,并迅速蔓延。由于草莓植株浸泡在水稻田里,根部检测出疫霉菌孢子囊。若该病发生,传播速度惊人,如不控制该病害,将在几年内摧毁整片草莓种植区域。红中柱根腐病在低温高湿的情况下易侵袭草莓植株,该病繁殖土壤温度为6~10℃,若土壤温度过高反而不会发病,通常在春秋两季发病,种植地位于低洼区域或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在我国烟台、宜春等地,植株发病率可高达30%以上,受侵害的植株产量几乎为零。
红中柱根腐病多发于草莓老产区,是一种土传性病害,疫霉菌在潮湿的土壤与幼苗中扩散,首先危害侧根表皮和主根,随维管束蔓延,导致全株枯死。该病害对草莓根部危害最大,常见症状为植株萎蔫,多发于草莓苗移栽期。草莓植株染病后,新老叶片均出现急性凋萎症状,虽然次日清晨可以恢复,但随后呈青枯状,导致植株枯萎。染病植株的根部变得柔软并腐烂,根部横切面中心为红褐色。
引发红中柱根腐病的原因为:第一,田间连作,连续在种植田内多年种植草莓,栽培基质消毒不良或未消毒,导致病原菌残留,进而引发该病。第二,受轮作作物影响,若前茬作物为马铃薯、甜菜、茄子或番茄等,会加剧疫霉菌的繁殖。第三,植株生长态势较弱,抗性逐渐下降,容易引发该病。第四,农艺操作伤害植株,伤口处引发疫霉菌侵染风险。第五,施肥管理不当,氮肥施用较多,植株生长速度快,通风与光照不良,使植株抗性降低。第六,水分管理不科学,大水漫灌使土壤湿度增加,病原菌易大量繁殖。
红中柱根腐病是由疫霉菌引发的低温型病害,疫霉菌对草莓植株造成毁灭性影响,降低草莓产量,破坏生态环境。疫霉菌的厚壁孢子在土壤中以休眠的状态存在。播种前,气候寒冷土壤潮湿,孢子萌发,产生侵染性较强的游动孢子囊,并释放到湿润的土壤中,游动到草莓根系周围的土壤中,侵害草莓的根尖,疫霉菌定殖于根部,引发红褐色中柱的病症。新产生的孢子沿染病部位迅速生长,侵染植株根部并向茎部扩散。因此,水旱轮作土壤湿润,易引发疫霉菌,通过地下水侵害种植田内其他草莓植株,导致红中柱根腐病大暴发。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暂无有效治疗策略,因此,该病重在预防。在土壤含水量较多时,疫霉菌的孢子活跃度高。红中柱根腐病防治关键首先是土壤排水隐患。草莓种植地应尽量避免低洼区,或水量易聚集但无法渗透或循环的地块,宜选择土壤疏松质地、透气性佳、排水性好的种植环境。由于疫霉菌的存活能力较强,应避免在3年内发生过红中柱根腐病的区域内继续种植草莓,若此条件无法实现,将植株种植区域增高10厘米,草莓根系浅,疫霉菌的孢子无法侵害草莓根部。
土壤消毒也能够清除疫霉菌,石灰氮与氯化苦对土壤消毒效果较好,消毒应安排在果实采摘结束,清除草莓植株,清洁种植区域后。土壤消毒的注意事项为,消毒前保证土壤湿润,使化学药剂溶解后,均匀地覆盖耕作层,并覆盖薄膜20~30天,让温度与湿度利于药剂的熏蒸。虽然化学药剂能够清除疫霉菌,但是对土壤生态造成了损害。物理消毒法开始兴起,直接使用高温熏蒸的方法,消灭疫霉菌的病原菌,可防止红中柱根腐病的产生。但是此方法对土壤环境要求较高,不适合所有种植地。尽管疫霉菌的生存能力较强,但病原菌侵入植株根部需要严苛的外部环境,若能营造草莓良好的栽种环境,即可制止该病害的产生。
无土栽培的草莓建议每年对基质进行更换,可于草莓生产结束后进行。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灌水漫田处置,以减少该病的产生。
红中柱根腐病作为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法是研究者关注点之一,包括分离筛选鉴定生放菌、开发微生物制剂、拮抗机理实验研究、种植地拮抗效果等。目前,实验研究已证实荧光假单胞菌、解淀粉芽孢杆菌、丛枝根菌等拮抗菌对疫霉菌有一定拮抗作用。但是种植地的环境与实验室的条件并不相同,所以上述菌类的种植田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在实验室中,荧光假单胞菌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对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抑制率可达近60%,与化学制剂的防治效果相同。在田间实验(人工感病)中,两种拮抗菌的抑制率仅有45%,翌年,尽管解淀粉芽孢杆菌可以抑制疫霉菌,但抑制效果不佳。在田间试验(自然感染)中,混合使用两种拮抗菌,对疫霉菌的抑制率可达50%,抑制效果良好。实验室研究与田间研究均显示,丛枝根菌能有有效抑制红中柱根腐病的产生,将其定殖与草莓植株根部后,能够明显减弱疫霉菌孢子的活性,并随时间推移可消灭80%疫霉菌孢子。
微生物制剂的优势为绿色环保、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并能够促进植株生长。然而,生物防治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拮抗菌是在土壤中发挥抑制效果,鉴于复杂多变的土壤环境,拮抗菌的效果也随土壤环境的变化受到限制。微生物防治的关键在于防控,在病害发生之前,将其定植于草莓植株根部的土壤中,进而防治植株被疫霉菌侵染,保护土壤生态健康,抑制病原菌的繁殖。若疫霉菌已在种植地中大量繁殖,或已侵害草莓植株根系,那么拮抗菌的防治作用远不及化学制剂。
研发和栽培草莓疫霉菌抗性品种是防控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有效手段之一,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准确、快速、不受外界条件干扰的特点,在草莓植株内寻找到首要抗性基因是先决条件。在早期对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研究中,研究者认为该病为多基因遗传而产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疫霉菌的抗性基因与对应的非致病基因是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的,并成功分离出抗性基因Rpf1,该基因的分子标记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培育草莓疫霉菌抗性品种。
在草莓种植过程中,通过合理轮作、土壤消毒、生物防治和选择抗性品种等多种措施防治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减少草莓植株感染概率,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