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泉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
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opressum)属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呈近椭圆形,鞘翅坚硬,腹背均有光泽,成虫约长10.5毫米,具有假死性,多见于北方,东北地区有紫盖虫、黑盖虫等叫法。榆紫叶甲主要寄生于各种类榆树(Ulmus pumila L)上,喜食榆树嫩芽、新叶。榆紫叶甲一年繁殖一次,危害榆树的生长发育,常于春季发芽之时将榆树新芽新叶食尽,长年寄生使榆树发芽期不出芽,严重可导致榆树枯死。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榆树因寿命长、抗污强和抗风保土能力强等成为常见的绿化用树,因此榆紫叶甲的防治也关乎到城市的绿化建设和景观生态。自然条件下对榆紫叶甲的研究可以为榆树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成虫。榆紫叶甲成虫外形呈近椭圆形,背部呈弧形。全身有光泽,头部、背部及足部呈深紫色,其中相间蓝绿色光泽;腹部呈紫色,其中相间金绿色光泽。成虫长10.5~11.0毫米,宽约5毫米,共11节,头窄而腹背宽,有一对触角和三对足,触角长而细,呈褐色;复眼呈黑色;上颚硬为钳状,呈黑色。背部鞘翅坚硬,两侧略扁,鞘翅上肉眼可见点状斑痕,排布有规律,不具备飞行能力。其中雌性榆紫叶甲腹板第五节末端圆而钝,雄性榆紫叶甲腹板第五节末端有凹入的弧形横缝。
第二,卵。榆紫叶甲的卵长1.65~2.2毫米,宽0.8~1.1毫米,形状有所不同,多呈长椭圆形,部分呈短椭圆形。卵呈现的颜色各异,多见咖啡色或棕褐色,也有浅棕色,米黄色等。卵壳初产出时,肉眼观察可见外壳较薄,外形较为圆润,表面较为油亮而软润,有光泽感;接近孵化时,颜色转变,由亮变暗,光泽感逐渐消失,提示进入孵化期。
第三,幼虫。孵化后的新幼虫多为浅棕色,宽度约为0.9毫米,长度约为2.5毫米,多呈长椭圆状,尾部较为细而尖;全身有浅黄色毛刺,覆盖外观为细小瘤状的颗粒物,腹部末端有吸盘。随着生长,头部渐转为黑色,吸盘颜色变淡。新老幼虫身体多为淡黄色,头部为浅褐色,头部有4个斑点,均呈黑色,背部有3条线,背部正中间的线自头部第二节至尾部末端,线条较细,颜色偏黑,另外两条以中线为中心对称分布在背部两侧,线条较粗,形状较不规则,自胸部顶端至腹部末端,颜色多呈浅褐色。足部基部及末端呈黑色,尾部向腹部微微弯曲。幼虫生长至成熟时,长度约为1.5毫米,身体多为乳黄色,头部为茶褐色,身体微曲,提示即将成蛹。
第四,蛹。长度约为10毫米,为椭圆形,颜色呈棕黄色,随着蛹内的生长状况,蛹外观的颜色渐渐转深,背部稍微显现淡淡的黑色或灰色。
榆紫叶甲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贵州等地,一年繁殖一次,冬季榆紫叶甲成虫入土过冬,到翌年4月,天气转暖,成虫从土中出来上榆树啃食新叶,交配繁殖。每年4月末至5月初是榆紫叶甲产卵的高峰期,幼虫从孵化到化蛹约为20天,期间以榆树新芽新叶为食;从化蛹到羽化为成虫约为10天,在榆树下的土内过渡;新成虫继续到榆树上大量啃食新叶,到夏季高温期选择榆树的阴凉之处进入夏眠状态,天气转凉后继续活动,以榆树叶为食,直到10月份左右,渐渐迁入树下土中准备冬眠。
榆紫叶甲的产卵期较长,产卵量大,幼虫与成虫均以榆树叶为食,食性较为单一,尤喜食新芽新叶,整个发育过程中,对榆树的侵食害将近6个月,对榆树的生长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
虫源:榆紫叶甲成虫选取当地试验基地活泼健壮的等比例雌虫与雄虫,保证观测的准确性。
试验区:在榆树园区内规划一处试验区,划拨25棵树龄较小、树高不超过2米、长势较为旺盛的榆树。将试验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划拨10棵榆树作为固定观测区,另一部分划拨15棵榆树作为预备区。
为避免受试验区原有榆紫叶甲成虫的干扰,造成试验数据失误,试验前先将园区内原有榆紫叶甲全部处理掉。
在25棵榆树的叶片上分别置放3只雌性和3只雄性榆紫叶甲成虫。榆紫叶甲成虫具有假死性,在置放时需注意,避免置放失败。
在观测时着重固定观测区榆紫叶甲成虫活动变化,当固定观测区内出现成虫死亡或掉落等数量减少情况,应在预备区的榆树中随机取样,补充减少的雌雄成虫数量,继续观测。
夜晚观测应采取弱红光进行光照。
观测时间选在5月份左右,观测期设置为两周。
在置放榆紫叶甲成虫3天后,确保成虫开始适应当然自然条件,检查成虫数量和雌雄比例,开始进行正常观测,记录试验数据。
时间设置:观察成虫活动的时间间隔为1小时,每只成虫观察时间保持在3秒左右,对活动时间和活动行为进行记录。根据以往试验经验,以24小时为制,分为4~6时,7~11时,12~15时,16~18时,19~20时,21时至次日3时6个时间段,分别对榆紫叶甲成虫日活动进行观测,研究其活动规律。
行为分类:根据以往试验经验和榆紫叶甲成虫的生活习性,从5个方面记录试验中的成虫的活动行为。
第一,爬行行为。观测时榆紫叶甲成虫处于爬行状态,无其他行为倾向。
第二,静止行为。观测时成虫保持不动,类似假死状态。
第三,进食行为。观测时成虫正在啃食树叶,上颚口器有明显动作,正在接近榆树新芽或叶子,有啃食、咀嚼等行为。
第四,交尾行为。观测时雌虫和雄虫尾部相连,生殖部位交合,确定处在交配状态。
第五,产卵行为。观测时雌性榆紫叶甲处在榆树叶片或嫩树枝上,生殖部位向外排卵。
以每个时间段发生某个的行为的雌虫与雄虫的个数和整体试验成虫的数量之间的百分比作为该行为的产生概率。
根据试验记录和数据统计,从5个行为分类分析榆紫叶甲成虫活动变化。爬行行为发生概率在19~20时达到最大值,在4~6时、21时至3时相对较小;静止行为发生概率较高且较为稳定,一般在65%左右,但19~20时明显较低,约为57%;进食行为发生概率在19~20时最高;交尾行为发生概率在4~6时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在19~20时达到小高峰,仅次于4~6时;产卵行为发生概率在4~6时、19~20时相对较高,在7~11时相对较低。通过试验,整体上看,榆紫叶甲成虫的活动在19~20时较为频繁,爬行、进食、交尾和产卵等主要行为在这个时间段最为活跃。
雄虫与雌虫的爬行、静止、进食这3项行为的发生概率在时间段上表现出一定差异。在爬行行为上,雄虫在6~8时、18~20时两个时间段最为活跃,而雌虫的行为频率在7~8时、20~21时两个时间段最高;在静止行为上,雄虫在11~12时、22~2时最安静,而雌虫的静止状态发生概率在1~2时最高;在进食行为上,雄虫在19~21时较为活跃,而雌虫在13~15时、21~23时进食频率较高。
根据观测数据,雄虫与雌虫的爬行行为发生概率在上午时段的差异性较为明显,静止行为的发生概率在各个时间段都有较为明显的区别,进食行为的发生概率在中午以后有明显不同,在其他行为和时间段没有明显差别。
由试验结果可知,榆紫叶甲成虫日活动中静止行为最多,爬行和交尾行为也较为频繁,相对于雄虫,雌虫有产卵需求,因此行为上更为活跃。
榆树防治日益重要,但因对榆紫叶甲成虫活动规律不够了解,防治效果总是差强人意。目前榆紫叶甲的主要防治方法有人工措施,即根据该虫的假死性特性敲击或摇晃树干致使榆紫叶甲成虫掉落,害虫落地假死,进行捕捉处理,这一方法简单有效,但不适用高大树木;也可去除有卵的枝叶,能够有效减少成虫孵化,但此办法工作量较大,难以批量进行。此外还有生物防治、药物防治等办法。根据榆紫叶甲在傍晚间较为活跃和其他行为规律,可为榆树防治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