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斌,徐秀景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
循环经济模式推动我国农业集约化、高效化发展,有效缓解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副产品竞争优势、优化经济增长模式。饲料行业承接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由于种植结构不当、生产成本过高、市场监管不力、研发能力有限和行业信息不透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饲料行业暴露出生产成本过高、市场竞争无序、产品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和民众幸福等目标的实现。因此,饲料行业应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循环经济模式为指引,构建生态文明产业、人类幸福产业。
1.1 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又称资源循环型经济或物质闭环流动经济,强调经济发展应以资源高效节约和利用为导向,以耗能低、排放少、效率高为特点,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方法,进而构建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
1.2 可持续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模式属于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强调人类经济活动应遵循生态平衡的基本规律,通过协调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关系,以发展生产力来适应生产关系,最终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效益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1.3 联系与区别
1.3.1 联系 可持续发展模式包含了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关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低碳生活、人类福祉等目标的实现。循环经济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途径之一,它强调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3.2 区别 循环经济模式本质上是微观经济学行为,侧重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而可持续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系统解决了经济建设、人口需求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模式下饲料行业与农业经济的联合可持续发展有助于饲料企业生产结构优化、饲料产品质量提升以及上下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提高饲料产品竞争优势 近几年,我国饲料行业尤为重视生物饲料的科学研发,加强对无抗饲料的抵制,倡导各企业在制造产品时添加适量有益菌,这样做既确保了产品质量,又达成环保、可循环、再利用的效果。而且饲料行业大力研发生物植物活性复合型饲料产品,赶超饲料产品国际化标准,从而在国内外饲料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2.2 优化饲料企业生产结构 饲料行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循环经济模式应用于饲料企业规模化生产,将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转型升级,使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销售与养殖服务等环节更加高效,并建立起“资源—产品—资源再利用”的生产结构。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饲料行业发展遵从农业经济可持续理念,不仅推进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优化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3 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 饲料行业的经营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养殖业的发展前景,一方面,饲料产品价格变动直接影响养殖业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饲料产品质量直接决定了畜禽产出量。循环经济模式可推动饲料业与养殖业协同式发展,强调饲料企业重视饲料产品的营养成分、添加剂使用情况,以确保畜禽健康繁殖与生长,使养殖业产品质量得到充分保障。
2.4 促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市面上很多饲料产品的原料都来自于粮食作物,如玉米、豆粕、小麦、芝麻、稻谷等原料,这些原料为优质畜禽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蛋白质与能量。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种植业体现了农业可持续原则,它以绿色种植、资源节约为导向,在确保人类生活供应充足的前提下推行“种养结合”新模式,既提供了营养饲料,又降低了种植成本,推动种植业的良性发展。
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饲料行业总产量和总产值持续增长,生产能力已达万吨级,饲料产品结构逐步优化,饲料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市场环境、产品技术、部门监管等因素的阻碍,饲料行业发展仍存在供需不足、研发水平低、市场监管不严以及行业信息不透明等问题。
3.1 饲料行业利润下降,生产成本较高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受到严格管控,饲料产品市场需求疲软,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运输困难等因素的阻碍,使得饲料行业的利润空间持续缩小,饲料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
以大豆、玉米、麦麸等原料为代表的大宗粮食作物和各种饲料添加剂常作为饲料制作的主要来源。但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商品粮结构单一,用于畜禽饲料原料供不应求,造成大宗粮食作物的价格迅速上涨,提高了饲料制作成本。再者,国际市场饲料价格上升趋势明显,国外企业拥有区域、技术和信息等优势,在豆粕、鱼粉等大宗饲料原料方面有绝对的定价权,造成我国饲料行业经营风险、净利润衰减。虽然养殖业是饲料业下游产业,但饲料价格上涨对该行业影响并不大,因此,价格风险转移的可能性较小,这是因为养殖户对饲料价格敏感度高,饲料行业竞争激烈、饲料产品同质化现象严峻等因素所致(李淑娟,2021)。
此外,很多饲料企业缺乏科学管理财务的能力,对各项成本的控制不到位,如运营、电力、人工、损耗等费用成本颇高,饲料销售情况不够理想,整个行业利润呈下滑趋势。
3.2 饲料生产缺乏标准,研发水平较低 我国关于饲料生产标准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逐步形成国家、行业和地方三层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标准缺乏统一性,标龄时间过长,质量安全参数设置不合理,科技研发水平较低,甚至有部分企业仅购买预混料混成全价料就对外销售(胡彬彬,2021)。而且,我国饲料生产工艺和添加剂制作技术方面缺乏创新能力,大多数企业都模仿国外先进产品或直接进口,导致饲料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饲料生产科研水平低下会造成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标准不科学会造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饲料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人才资源短缺,已有的研究成果侧重于理论分析,忽略技术实际应用效果,使得投入产出比失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相对较弱。
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饲料产品的投入成本较高,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饲料创新能力薄弱,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周韧,2022)。
3.3 饲料行业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饲料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不同资质的饲料企业纷纷涌入该行业,造成产业集中度过高、市场监管难度较大,以及行业内部竞争混乱等问题。一些中小型饲料企业发展规模小、技术不够成熟,处于市场竞争低端区,只能通过缩小成本、降低价格来谋取竞争优势,甚至有极少数小企业没有生产许可证就加入行业内,企图仿制一些大企业产品进行虚假销售,造成行业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扰乱了原有市场秩序(白金明,2008)。
目前,我国仍未建立起系统的饲料质量安全检测管理体系,一些中小饲料企业相关部门存在职能混淆、检测经费不足、监管重视度不够等问题,进而影响畜产品质量(赵亮,2006)。一旦饲料产品中检测出违禁药品、不合格成分,会影响畜禽生长质量,不利于餐饮业发展,还会危害消费者生命健康。
3.4 饲料行业信息不够透明,阻碍生产调整 我国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饲料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缺乏信息沟通、及时传递的规范化平台,造成行业生产结构调整效率低,进而阻碍了饲料行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近两年,受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粮食作物价格变动幅度较大,一些饲料企业没有及时收到价格变动信息,影响了饲料产品价格的调整,导致行业利润骤减。同时,养殖市场需求风向的转变也会影响饲料产品结构的调整,一些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频频爆出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制约了饲料产品需求,对饲料企业规范化经营构成巨大考验(范瑾等,2021)。
4.1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优化饲料企业生产链 循环经济模式已成为当前农业产业质量管理国际化标准,循环经济模式契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推动饲料行业生产结构转型升级,不仅为上游种植业商品结构调整提供有益参考,而且也为下游养殖业效益增长提供充分保障。
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饲料行业应基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延伸业务范围、增大建设规模,积极向种植业、畜牧业及食品加工业等行业拓展,从而完成上下游产业协同式、一体化发展,并将上中下游行业间的无序竞争转化为农业产业链间的良性竞争。但农业产业联合式发展、行业规模化扩张仍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一旦生产链的某个环节出现障碍,会影响到相关行业的平稳发展。因此,饲料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应基于本企业实际情况,科学制订自己企业的生产目标,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及时同产业链上的合作企业加强产品技术交流,在企业战略管理层面保持步调一致。
4.2 构建可持续经营战略,加大饲料研发投入饲料核心技术研发事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也是饲料行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各饲料企业应重视行业可持续经营战略的制定,针对内部人才资源短缺问题,相关饲料企业要不断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创建科学高效的技术研发结构,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饲料企业要与当地各大高校共同构建“产学研”生产模式,以解决饲料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饲料产品的技术含量;二是饲料企业要与同行其他企业协同搭建“生产研发基地”,将已开发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实践生产中,并通过应用效果反馈对技术加以改进,进而提升生产资料利用率,提高饲料产品效果。
饲料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时,应遵循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益、少污染等原则进行相关研发。制作饲料时,企业应保证饲料营养全面,对生产原料进行精细化加工,在确保产品质量过硬的前提下寻求能耗低、污染小的生产方式,并加强同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信息交流,持续优化生产链、缩小生产成本。
4.3 加强企业管理水平,形成市场良性竞争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现代化饲料企业发展应注重经营战略的长远规划,以增强企业自身对市场环境、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态势的掌控能力,便于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战略,从而在激烈的国内外行业竞争中生存下去。
面对饲料行业“微利”困境,各饲料企业应着眼于内部员工管理现状及其问题,构建专业化人才经营战略,完善员工激励机制,以调动员工能动性,增强团队凝聚力,进一步降低管理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核心技术优势和产能优势。再者,饲料企业对外销售时应创新营销渠道和交易方式,减少中间环节成本,增加整体利润,直接与高口碑种植户、养殖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饲料市场的监督力度,严格把控饲料生产标准,杜绝“三无”饲料产品的出现,同时提高饲料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及时整治一些“无照经营”的饲料企业。
4.4 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决策效率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饲料行业是农业经济良性发展的中间产业,各企业应率先完成产业结构数字化升级,将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重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如在当地政府官网上公开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结构、成本信息、价格信息、物流配送体系、行业市场状况等内容,便于不同饲料企业及时把握市场行情、行业需求,了解产品种类、规格、价格及质量状况,这对企业调整产品战略、提高决策效率而言意义重大。
如今,大数据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在解决不同地域行业信息不对称方面作用显著。饲料企业应结合大数据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分析、探讨、开发及应用一系列信息化操作,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做出高效战略规划,以推动饲料行业可持续性发展。
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饲料行业生产仍存在原材料短缺、生态环境污染、生产成本高、产业利润低及运营管理困难等问题,不利于饲料行业的良性运行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饲料企业应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的建设优势,并以农业可持续理念为导向,不断优化上下游产业链,加大研发费用投入,重视人才储备和企业管理工作。同时,企业需抓住行业转型的关键期,加快数字化升级,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的产业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