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丽 曹逗逗 王晓晓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层次的教育,一直是国家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自1978 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后,教育部在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等方面做了多项改革,研究生教育也因此取得了显著进展。自2009 年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家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各高校也逐渐意识到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教育部让各高校从专业技能入手注重培养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从而推动研究生教育从学术型人才向实践型人才转变。
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逐渐凸现。这种数量与质量矛盾的状况不仅成了各高校密切关注的问题,还引发了人们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担忧。[1]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仅与我国现阶段科研实践能力息息相关,而且还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非常有必要。
管理学将管理分为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相对于目标管理而言,且弥补了目标管理的缺陷。过程管理擅长将最终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待解决环节,并及时反馈和处理各个环节产生的问题,它强调的是管理的过程。[2]通过对目标实现过程的理解、分析和改进等活动来实施过程管理,从而可以通过逐步实现一系列短期目标来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长期目标,改善目标管理存在的不足。目前,广义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建议将研究生从录取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纳入过程管理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研究生新生入学资格审查和录取资格复查是学籍注册的重点环节,各高校均制定了严格、规范、完善的资格审查办法。在研究生入学报到阶段进行入学资格审查。主要审查以下内容:(1)人像比对。审查人员逐一核实录取照片、新生本人、身份证照片、学历/学位证书照片是否为同一人;(2)材料审查。审查人员对新生录取通知书、身份证、学历证书、录取名册、录取数据等信息逐一比对核查,重点核查信息是否存在造假、不一致、不齐等情况,严防冒名顶替入学。在研究生入学报到后一个月内进行录取资格复查。各高校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研究生新生的有关资格和证明材料进行复核。
按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相关规定,在课程学习环节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同各自导师商定共同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并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这个阶段需要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注意的是培养计划制定要合理、课程学习要有针对性、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也是多变的。[3]
专业实践是熟悉相关行业的产品、流程、标准、相关技术和专业规范的重要途径。只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参与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才能保障其培养质量。因此,各个高校鼓励专业硕士研究生采用多种形式到企业实习。且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具有毕业资格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原则上必须保证有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践时间。
我国主要采用学分制的培养方式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各高校原则上按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标准制订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的总学分(如无明确要求的,各高校按照各自专业的培养对总学分做出特殊要求)。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只有在课程学习环节学分、专业实践环节学分和学位论文环节学分这三个重要培养环节都达到各自高校的基本要求之后才能有申请学位证书的资格,具有学位申请资格的研究生可以申请办理相关手续。经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对相关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并做出授予专业硕士学位的决定后,高校才能授予研究生专业硕士学位和学位证书。
从加强管理的角度来讲,通过实施过程管理,抓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是提高其培养质量的关键。[4]但是,过程管理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处理。
目前,在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各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对我国培养高层次实践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的高校开设专业硕士点的目的只是谋取经济利益和提高本校报考硕士研究生学位学生的比例,达到这些目的后,对于如何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就缺乏了重视。[5]另外,在很多研究生眼中,专业硕士研究生总是比学术硕士研究生低一个档次,从而导致社会、企业还有学生本身均达不到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过程培养相应的重视程度,这极大地制约着培养质量的提高。
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在发展阶段,其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开设了许多不必要的课程。使得在课程设置这一块难免存在知识的强行灌输现象,走学术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老路。沿袭传统的学术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不利于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目前,“双导师制”在很多高校还没有完全落实。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1)许多高校都倾向于聘请高学历且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年轻教师作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然而这些教师大多只侧重于研究学术理论层面,缺乏校企合作项目研究经验。(2)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大部分的校外导师虽然是企业内的核心技术人员,但是由于企业担心其核心技术被泄露,不希望学生过多地参与研发的技术过程。所以,即使在存在校外导师的情况下,研究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参与的也只是非常简单的工作。并且由于工作原因,校外导师缺乏时间和精力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直接的技术实践指导。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必不可少。然而根据我国当前教育的发展来看,专业硕士研究生大多是本科教育的继续。如果学校不能提供理想的技术实践平台,研究生没有参加实际项目锻炼的机会,就很难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专业适应能力。而目前,各高校校内和校外实践环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1.校内实践环节。一部分高校会由于缺乏资金而出现不能满足学生参加校内实践的要求的现象。[6]此外,有些校内导师不注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使得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养成不参加校内实践的不良习惯。
2.校外实践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参加校外实践期间,应该以在实践企业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实践报告与毕业论文的选题依据。事实上,即使有安排企业校外导师,但学生只是机械化地完成企业或校外导师安排的工作,在企业内并没有主动权甚至发言权。[6]此外,缺乏校企联合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这也是影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
通过三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仅需要提高理论和实践技能,还需要提高科研写作能力。因为论文写作水平反映了研究生的理论储备、逻辑思维和科研总结能力等诸多方面。然而,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研究生的论文质量令人堪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大多以实践企业的研究方向为选题,而在企业内实习的研究生大多都接触不到其核心技术,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大多都相对简单,[6]并且脱离实际。此外,研究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后,由于在企业内实习的时间过长,缺乏足够的时间写论文,从而造成论文质量不高。
2.专业硕士研究生自身没有完全意识到学位论文的重要性。由于一些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较短,研究生在就业和学位论文写作的时间分配上很容易产生冲突。大多数研究生认为找到一份好工作比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更有意义,学生本身不能充分认识到撰写学位论文的重要性。在对待学位论文上态度比较敷衍,只要求及格,因此会影响到学生论文质量。
3.一些高校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要求低于学术硕士生,这使得导师在对待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上也极易存在思想松懈的情况。并且目前高校也缺乏一套完整的毕业论文全过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这些因素最终会导致论文质量偏低,从而影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视度不够,相对的管理力量也比较薄弱,研究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就难以保证。而且,一些高校不仅没有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制定具体的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甚至其培养过程的质量评价也没有被纳入研究生常规管理工作中。[7]这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全日制学术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教学科研人才,保障社会对基础理论和科研人才的需求。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注重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8]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改革课程设置形式,把开放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灵活地运用到实际课程中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够充分的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用在实际问题中。此外,也可采取模块式课程体系设置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模块的数量和结构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实际培养计划进行调整。[8]具体措施包括:(1)扩大选修课学科范围从而拓展研究生的知识储备;(2)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应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改革课程教学,从而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质量。
只有在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相互理解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指导与被指导的良性关系,发展健康的师生关系。因此,完善双向选择制度并充分发挥双导师制是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指导质量的重要举措。首先,高校应从加强学校导师队伍建设入手,促进科研合作,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研究,进行临时培训并积极组织交流学习,将重点从过去过分强调理论研究转向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的局面。[9]其次,高校应积极发掘社会资源,聘请专家、研究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指导,[9]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指导质量。
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时,一些企业无法安排专业硕士研究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8]因此,企业应该以反思和落实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引导专业硕士研究生将理论知识与在专业实践中发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此外,企业要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科研院所、研究生(博士后)工作站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建设,培养高层次实践型人才。[8]校企合作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高校也可以联合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专业实践基地,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优质的专业实践平台。
论文是评价高校学位的重要指标之一。学位论文在研究生整个培养阶段中意义非凡,是一项重要工作。虽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这并不代表需要降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求与标准。因此,各高校应该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做好环节监控,以此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2]
1.论文选题阶段。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有目的地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科研动态,进行选题的前瞻性和实际写作的可行性分析。[10]此外,选题方向也要与导师的各类科研项目相得益彰,能够融合。专业硕士研究生们在选题时,要参考其他专业人士意见做开题报告,指导老师也应针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宣讲及时做出反馈评价和书面意见。开题报告质量不达标的同学应结合指导老师意见进行重新选题,直至通过方能进行正式的学位论文撰写。
2.中期检查阶段。中期检查阶段在整个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高校应依据本校对专业硕士论文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前期的进展进行全面地考核和评估,起到监督督促作用。考核应以论文文献综述、前期选题情况、开题情况和进展情况为重点,还应包括研究生在校的课程学习情况、实践情况等综合指标。在此阶段,导师和其他专家应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或研究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和疏导,有效防止研究生出现前松后紧的不良现象,从而影响论文答辩进度。
3.答辩阶段。在进行论文评审时,评审专家应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遵守学位论文评价机制,保证论文评审的公正性。在进行论文的打分过程中,首先应统一评价标准,严格遵照论文写作的规范与要求,遵照论文评分等级与标准,逐项进行打分和审查。此外,还应严厉禁止答辩全员通过机制,拒绝推崇100%合格率。实行末位淘汰制,从而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每个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都是为了保证培养过程的质量。为了实现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监控,需要根据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全过程培养质量监控系统。采用过程管理的方法建立专业硕士研究生全过程的、实现监督、评价和反馈相结合的可循环的质量监控体系,针对每个培养环节的关键点实行监控管理,全面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仅是研究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更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由于一些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需要加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与研究生培养管理部门、导师和企业之间的协调,树立质量观。[11]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其过程管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3]因此文章基于过程管理,从重视程度、课程设置、双导师制、课外实践、论文质量、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六个角度对影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进行分析。期望通过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注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度作用、校企合作,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论文管理,做好环节监控和建立研究生全过程培养质量监控系统这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及时改进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