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希望

2023-03-21 18:53徐世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生基础理论长河

徐世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司马迁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自创刊伊始,已满四七之龄。穿越学术丛林而来,回首来路,万千思绪攒为新年寄语,献芹同道。

中医学在学术之林当中,可谓小众,而中医基础理论虽被有些学者目为头部学科,而在当下其真实境遇无须赘言。故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生前反复强调:中医学乃生生之道,医学不能拜倒在科学脚下。中医天人合一之大道,大音希声,大道至简,存于此,浸乎此,用乎此,方能彰显生生之道,弘扬生生之道!

学术之兴,有人为但不尽人意,更借天时。当时时秉持我主人随,科学也好技术也罢,皆为我之注脚。

不过几十年过去,数经改革,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已是区区不足百人,势不众,力不足,难承复兴之重任,必网络天下英才。位卑未敢忘忧国,吾等中医学子虽生无百年,而常怀千载之忧。忧不是消极,不是自卑,宜将此忧化为压力,激为动力,拓为希望。吾辈虽平凡不过,身处中医基础理论这一学术洼地,虽不能扶摇直上,却可以纳涓涓细流,沉潜百载千秋,终成地底洪荒之力,他日勃然喷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成为传承医道的一个窗口,从最初孱弱无名,时常为组稿而苦,如今为择优而叹,此中辛苦与欣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中医研究,研究中医,顺序不同,主客迥异,不是每一位学人都能深刻洞悉,自觉体悟,秉烛前行!技术渗透,理论嬗变,是不可抗拒之势。这一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要面临困境,乃至剧痛。万古不变的惟有变,而中医学理论之“变”,必然历时弥久,痛苦之后将是迎接新生的蜕变。

秉中华文化之烛,仗岐黄医道之剑,掘杏林之泉,拾医海之贝壳,聚天下之英才,庇天下之苍生,为不期而期之愿景!期待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成长之路繁华似锦。

历史从不缺乏惊人的相似,而治学向来无坦途可言。时下创新之举备受关注,而吾意以为过分地强调继承,或过分地追求创新,皆有违初心,岂能弘道?所谓佛魔一念间,基础与临床,继承与创新,保持必要的张力乃能允执厥中。想起姜夔的一段话:“求与古人合,不如求与古人异:求与古人异,不如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姜氏的经验之谈,或可作为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的一个很好的参照。以史为鉴,旁开一寸,更上一层。

鄙意以为,中医学术进展与创新,依仗外力虽可获眩目之暂时惊叹,却经不住历史学术长河之洗礼。中医学人,唯求自身血脉觉醒,不骄不躁,砥砺前行,方可实现岐黄之路的内在超越。

神交古人,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不可殆,思入风云变幻中。

常法非法,横看成岭侧成峰,悟道有径,学臻至境浑天成。

学术每存动荡,传承亦不免沉浮,惟初心笃定,仗剑前行,方可见长河落日,贺兰山阙。

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本刊主编孟庆云先生,我们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带头人潘桂娟所长,本刊名誉主编王永炎院士,这些学术巅峰之士,为本刊学术方向倾心指引,使得内卷在日趋激烈之背景下,仍能潜心摸索,如履薄冰,冀其行稳致远。本期又呈现给大家王永炎的宏文(文明互鉴新时期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汲其精华!

中华医道传载千秋,文以载道,海纳百家,未必件件皆精品,而经过编辑同仁呈现给诸位专家的是岐黄医绪;讷于言敏于行,扬吾生生不息之帆,期刊虽不尽善但求更美。

通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这方小小的天地可以看到方法、技术的不断交换。我从不惊诧于年轻一代熟练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天赋,更欣喜他们对于中医经典的挚爱与深谙。恒悬心田的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对中医医道之自觉。而鼓舞与鞭策我们的是奔流不息的文化长河,是生生不息的中医之道。

薛雪在《一瓢诗话》畅言:“学诗须要有才思,有学力,尤要有志气,方能卓然自立,与古人抗衡。”于中医一道,何不如此?每次掩卷,岁月无痕,而满载诸多作者与编者心血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会随时间之河,静静流淌……

余素喜横渠四句,曾仿之而成新白,其意颇恰本刊之旨,殿之于后:

为天地立心

为学人立命

为岐黄继绝学

为基础开鸿蒙

壬寅岁末 生生老人写于京华填海居

猜你喜欢
生生基础理论长河
日落长河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祈年
中西思想差异的根源:超越性与生生之德
刘善良
《周易》经、传中“时”之思想探赜
略析海德格尔的“大地”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叶云岳:半生筑起创新长河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