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医药学具有科学人文双重属性,是具有华夏民族优秀传统、全面系统继承从未断裂的医药学。重始源,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当是针灸学、本草学的端始。华夏文明以黄帝为标志,赞誉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原流域文化经胡人汉化与向东南方涵化普及中华大地,从夏商周代始历五千年。主体是农耕文明,以象数易气神混沌的一元化哲学为根本,中医中药以天人合徳整体观治未病、辨证论治体现疗伤治病的医药学。不同国家、民族、地域都有自己的文化、文明,文明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中国哲学历来倡导“和而不同”,执中对话,互鉴互动,美美与共。回首二百年来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外侮侵略,晚清洋务运动摆脱传统追逐西化而国学势微,丧失了东西文化和而不同的交流对话。文明的冲撞、矛盾、斗争曾发展到数典忘祖,废除国医国药,中医教育漏列案的惨烈情况。当今世界自然社会环境复杂,既有竞争矛盾又有合作共生。就经贸、科技、学术研究论全球一体化、信息化、数字化高概念大数据技术的协同发展仍在历史进程之中。知识界学者感受到国家意义上的民族、学派与个人都需要保持自身文明的特色与传承的优势,也同时开放吸收其他民族的科技文明成果,应当是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结合。华夏民族具有“尚一”“尚同”的基因,全球同样朝向文明互鉴和而不同的对话合作向前迈步。总之,国医国药惟国是,国“是”乃华夏民族深邃哲理指导基础理论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根本。
象思维是一种区别于概念思维的原创性思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思维方式。象思维也是中医药学具有特色的主要思维,对基础理论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象思维之“象”有原象、具象之分。原象即太虚、即混沌、即无而无生有、即藏真之气;气散为无形之大象,即一即道而道通于一揆度奇恒。原象是初始化混沌、整体流转,具创生时空之象。太虚原象体现天人合德,物我合一,一气之有气聚成形,形立神生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万物为形而下之“器”,当是物象、具象,还包括心理状态感知折射的镜象心象与意象。原象与具象可以互相转化,具象以显明的方式呈现,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可以幽隐而远、泯灭心物的方式回归到太虚原象。就文明互鉴的来临,具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整合互用,综合归纳与还原分析整合互动的方法学正在逐步同向发展的新趋势渐次形成。
学习宋明理学周敦颐、邵雍、张载先生论“象数易”的联结互用阐述的简明易懂。邵雍著《皇极经世书》:“太极一也不动,一生二,二则神,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将神数象器合一,即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人身——阴阳太极、至极、无极之整体,寓有象数,易变混沌为道。基数“二”与“三”的易变。“二”之变,两仪、四象、八卦、四季、二十四节气、六十花甲引入中医,论人之生命健康阴阳、动静、刚柔、邪正、顺逆、显隐亦此亦彼同步消长互根互动,既对立又关联的辨证统一,非常重视天地时空与生命健康的节律。“三”为基数,天地人识其“大”者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论中医学三因制宜、开合枢、精气神,六经九气取象运数,观象议病辨证为理法方药之指归,易理医理相通,当是中国哲学间性论的智慧,明理正纲是求索幽玄隐喻病因病机的要领,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指导临床诊疗提升共识疗效为根本。回顾2003年SARS肆虐主病在肺,以毒、火、瘀、耗阴灼血、亡阳而厥脱病逝,论其病机当是水火不济之大疫。笔者参加尸检,病理解剖见肺叶焦枯,胸腔大量血水。仔细思考,毒火重笃伤耗阴液非只限于肺金,金水相生必累及于肾,肾阴烁伤毒火上灼于心,水火相激内潜神明心主应是隐喻病机。再论武汉新冠肺炎大疫之病机,以肺为主,轻证普通型寒湿阻肺失于肃降,于卫分、卫气同病可治;重证则土生金,金克木,木侮金而成,其症喘促气短之外,乏力不仅在胸膈肌群,全身四肢乏力凸显。病在肝为罢极之本,疏肝调气有效,误补则助邪。
“象数易气神”一体化一元论,中医基础理论重气与气化,重神与神机。气为精微细小颗粒,具质量、能量、信息属性,神以脑为元神之府以神机为用,气神为中医药学主体本体。当今在“中西医并重”国策指引下,深入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推动学科建设事业发展重中之重的大事。
医学是人学,社会人群永远融会在大自然中。古贤哲称“不务农难成明医”,意在顺应自然适应社会。中医学历来重视生活环境与疗伤治病经验的积淀。通过传承经验重建擢升为理论基础与知识科学,即前科学的载体。
中国技术哲学主张实在论与建构论的执中和合。中医药学通过人用临床经验与文本调研归纳,通过医案医话的梳理汇总形成重要的文献资料实施传承精华;通过基础理论总结并指导临床诊疗。回顾中医学术发展史与华夏民族的两次百家争鸣密切关联,先秦“轴心时期”中医学理吸收诸子百家思想内涵,以《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著作为标志,以儒道互补为主体兼蓄阴阳家、墨家等学说渐次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医学学术体系。学术传承以家学继承、授徒亲炙为范式,重经验积淀以医案及医经注解为实用的方法,基础理论在演化发展过程中。隋唐以降五代十国战乱灾疫,经济凋蔽,民众苦于水火受难,知识界为寻求思想出路,思潮涌起玄学大帜第二次的百家争鸣,论其学术影响对宋金元时期中医中药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尤其是学派书院医学教育的关注,纳入国家官学系统,创建校正医书局,集中著名医家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收集、整理、考证、校勘并刊行,其文献存储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创造条件十分重要。金元明代出现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医学家的创新学说,改变着“泥古不化”,打破了因循守旧,在学理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为中医药学术交流争鸣与理论研讨开创出良好的学风文风。综观中医药学是国学的组成部分,蕴寓着全面深刻的国学内涵,以整体观天人合德、一元正气、形神共俱、取象运数指导诊疗实践,以维护生命健康为已任而嘉惠医林。
自上世纪中期诠释学从文本解释、理解为主朝向延伸到学科创新的内涵发展,以实践哲学层面并赋予了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论。最鲜明的特征是它所强调的理解和解释与时俱进的品格,实践品格与创造品格,其影响迅速涉及到人文哲学和自然科学,这标志着解释中有什么新事物产生,新见解、新观点的提出均可为临床诊疗与基础理论研究寻求创造性继承创新性研究的方法。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融会互鉴的新时期,医案学研究与临床医师真实的辨证论治诊疗病例资料梳理汇总无疑是非线性的大数据,如何从中进行发掘并求索理论性研究?当今高概念信息化数字化的激活数据学、挛生数字模型数据库的应用,将可能推动描述性研究向系统化研究转轨。千年来仲师明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系辨证论治总则,其“知犯何逆”的机理多认为是难以破解的黑箱?当今天体物理学对环宇黑洞的幅射信息研究提出了信息守恒定律,将对广义相对论与万有引力有新认知;量子态勿须重复与复制,单光量子不可分割其运行翻转1/2向前推进的“信息比特”是可计量运算的生物体所具备的物质性的表述。联系中医药学“象数易气神”混沌一体化的本体,有利于破解知犯何逆的病因病机,尤其是隐喻致病的因素,可能为临床基础理论研究拓宽时空创造新的机遇。全息证候与复方配伍两个系统的链接与机理,进入网络、模块、区块链做复杂性分析,不能停步于多组分多靶点的研究结果。笔者肯定它是一项重要的科研成就,然而这别于西医化药的靶点效应。它具备复杂系统的研究特征,关乎到原象创生性的思维,精思必专纯思必素而向思能旨;关乎到药材的道地性,关乎气与神身心的联结、病灶与证候的联结等均渉及中医学原理的现代诠释与开放兼容多学科交叉研究,必须完善多元化多维度多模式科研团队的人才培养,以适应基础理论研究的需求。
文明互鉴重视引进兼容前沿科技成就,以我为主、我主人随,深化中医药学理论研究。
明医者以人学顺自然深谙国学原理,司苍生性命疗伤治病总取共识疗效为命脉的中医师中药师相关中医药学学者。我和学长们走在明医路上,首先倡导学习中华“格致学”,它是人类认知智慧系统的精髓,属于科技文明的历史范畴。中医与药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格物致知和致知格物国学深邃的哲理,延伸诠释高概念科学与人文、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哲学美学以及生命科学各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与交流。面对文明互鉴的机遇期,对于深化中医理论的研究创造了重要理念和方法学。
我们生活在物质、精神、人群社会三维动态时空的复杂巨系统中,现今中医药学科、事业面临着新机遇、新思考与新挑战,中医中药学人必须以历史范畴正视科技文明的进化,华夏民族的字宙观太空寥廓幽玄,既有光明伟大亦有幽暗玄远正负逻辑相辅辩证统一,阴阳、动静、刚柔、顺逆、显隐易变和合执中是生命力的表达,以明知识信息化探索暗知识。医学是仁学,中医学人尚须儒道互补明德良知相处世事。格物即正事,欲事立、事上炼、事功成。无论临床与理论研究破解难题均须刻苦攻艰精神。崇仁德、重教化,学为人师而行为示范;顺应自然,无朴纯素,恻隐之心视事疾苦感同身受博极医源,造福民生。
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亟须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团队,中医中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巩固既有的研究方向是需要做的事,一定要求索新领域的延伸,重点是积极慎重思考论证创新的多维度多元化研究方向,执中和合广结缘的思路与作风十分重要。在团队项目运作中允许失败而蓄力重整;恪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强国战略民族复兴殚精竭力而奋斗。
明医之路需要吾辈学长们为后学者营造宽松治学执教的环境,将未完成的学术问题传于学生,体现明医之路与道传薪火。当值的学科带头人要强化华夏美德,人自然化求真储善立美,蕴寓守黑知白、守辱知荣的胸怀立志强国,为民族复兴为构筑人类生命健康共同体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