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张楠,韩铮
(哈尔滨市香坊区农业农村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快速、高水平地发展,集约化规模养殖已逐渐取代了过去家庭化的养殖模式,但同时集约化养殖模式加速了各种禽类传染病的发病率与传播风险,使养殖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禽业集约化养殖水平的健康发展。在诸多引起禽类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传染性疾病中,鸡细菌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鸡群的正常发育。引起鸡细菌性腹泻的致病菌比较多,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这些疫病单独发生或混合感染均能引起动物在临床发生细菌性腹泻。因此,需要加以鉴别诊断,找出发病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以提升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对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进行重点介绍,并结合家禽养殖场目前的发展现状对上述鸡细菌性腹泻的病症特点及其防治对策进行探讨分析,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养殖场提升应对鸡细菌性腹泻的能力。
大肠杆菌型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季高发;可以感染各个日龄的鸡群,幼龄鸡群的感染率和死亡率较高,6周龄以下的雏鸡感染率最高,临床典型症状也更为明显。该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够在寒冷和干燥的条件下生存较久,对一般的消毒液敏感,使用常规的消毒药物即可有效杀死,同时对强酸、强碱的抵抗力也较差。大肠杆菌属条件性致病菌,主要经口摄入后侵袭鸡的胃肠道,一旦定植在小肠后即可分泌肠毒素引起肠道电解质失调而发生腹泻,主要排灰白或绿色稀便。随着病程的延续,易与其它细菌并发或继发感染。病鸡发病后,表现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采食量明显下降,剖解可见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及败血症等病理变化,发病病程一般为3~4 d,死亡率最高可达20%,即使病鸡耐过后也会对鸡的生产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广谱抗生素的使用虽能有效治疗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但过去养殖场内抗生素滥用现象已引起了许多大肠杆菌耐药株的出现,故在治疗该病时要先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对症治疗。目前用于治疗的主要药物有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和强力霉素等,按说明书坚持使用3~4 d后有不错的治疗效果。防治该病最好的方式应以预防为主,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和检疫措施将有助于该病的预防;加强养殖全程所有环节的管理,强化生物安全综合管控,才能从根本上彻底切断该病的传播途径。
引起沙门氏菌型腹泻的主要病原为沙门氏菌,该菌对外界有一定的抵抗力,使用一般的消毒剂可将其杀死,对强酸、强碱也较为敏感。根据其抗原结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鸡白痢、禽副伤寒及禽伤寒三种疫病。鸡白痢对雏鸡和产蛋鸡的感染率均较高,多发生于2周龄以下的雏鸡,以白色下痢导致的“糊肛”为典型的临床症状,一经感染则通常出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采食下降及产蛋量下降等症状,剖解可见肝脾肿大、卵黄吸收不良和肠道白色坏死等。
鸡副伤寒的病原与鸡白痢较为相似,但病原菌周围长有鞭毛可运动,以水样腹泻为典型的临床特征,剖解可见严重的出血性肠炎且肝脾等部位出现坏死灶。
鸡伤寒以典型的黄绿色稀便为主要特点,多发生于成年鸡,剖检可见肝脏呈青铜色,有坏死灶。
上述三种禽类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易在季节交替时高发,同时可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途径在鸡群内传播,并存在较长的时间,对养殖场造成巨大的威胁[1]。
防范沙门氏菌引起的鸡腹泻性疾病应遵循“及时淘汰阳性感染鸡、坚持自繁自养”为基本原则,同时从传播途径入手严格切断该类传染病在鸡群中水平传播,如采取全进全出管理措施、严格落实饲养场内的消杀和日常清洁工作、针对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免疫接种计划以及定期对鸡群进行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检疫等,同时对养殖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应在发现该病第一时间切断传染源并做好隔离、消杀工作。对已经发病的鸡群要根据疫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如果短时间内沙门氏菌引起的鸡群腹泻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需果断淘汰。
初期发病的鸡只,症状较轻,可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使用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进行连续治疗,治疗前需进行药敏试验。可定期用含呋喃唑酮0.04%浓度的饲料喂鸡。要注意免疫接种前后不能使用抗菌药,易干扰抗体产生。饲料中添加氯霉素(或合霉素加倍)使其浓度为0.5%,或用土霉素2 000 mg与1 kg饲料混合均匀,连喂一周,可以制止死亡。 各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呋喃唑酮或呋喃呾啶最好,但在饲料或饮水中长期添加使用会导致沙门氏菌出现抗药菌株,为此,建议选用不同类的药物交替使用或轮换使用。此外,经试验证明,用大蒜、洋葱各半切成碎米状,充作饲料让鸡只自由采食;或将大蒜捣成15%汁液,每次用滴管灌服3~5滴,每天5次,连服3~4 d,同样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近年来,通过干扰微生物自身酶的合成,使其正常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而影响细菌的增殖过程,同时促进细菌自身的蛋白质变性和改变细胞膜渗透性等达到抑菌的作用,成为治疗禽类沙门氏菌腹泻疾病的研究热点方向之一[2]。
引起鸡巴氏杆菌型腹泻主要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的兼性厌氧菌,能够在普通琼脂培养基或添加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电镜下观察细菌体呈细小的球状或短杆状菌、两端钝圆接近椭圆形,美兰染色后可见两极明显浓染现象,因缺少鞭毛而不会运动,也不形成芽孢。该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弱,暴露于干燥环境下易失去活性,同时对温度较为敏感,60 ℃条件下作用10 min即可被杀死,一般的消毒剂和强酸、强碱也能够将其杀死,但本菌在低温条件下可以存活半年甚至数年以上[3]。该菌主要感染3~4月龄鸡群,尤其是对成年鸡和高产母鸡的危害最为严重,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鸡群一旦感染多杀性沙门氏菌后会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以排黄白色或绿色稀便为主,同时病鸡出现精神萎靡不振、体温升高、坐卧不安、食欲废绝及张口呼吸等症状。急性发病者往往迅速死亡而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程稍长者取其组织病料在电镜下观察可见典型的心包炎变化,心包积满纤维素性黄色液体,同时肝、肾器官有坏死点和小肠出血等症状,病死率达90%以上。
目前,对鸡巴氏杆菌性腹泻的治疗主要以广谱抗生素干预为主,常用药物主要是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等,在用药之前需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合适的药物,规范用药以避免更多耐药株出现。可将磺胺氯达嗪钠300 mg添加到1 L的水中,1~2次/日,连续饮用3~7 d,治疗效果明显;此外,将20 mg盐酸环丙沙星添加到1 L水中供发病鸡只饮用,联用3~5 d后同样能够达到治疗目的[4]。早期发病还可肌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然而,鉴于当下巴氏杆菌耐药株多且耐药性较强,一旦用药不当将会导致更多的耐药株产生,为此该病的防治最好方式应采用加强饲养管理和病原监测、严格执行免疫计划等措施,同时针对本场鸡群不同生长阶段的要求制定药物保健方案,即在易发疫病的阶段做好保健和药物预防工作,以防患于未然。在日常环境净化中,不仅要保持鸡舍内环境卫生的整洁,还要重视病死鸡和粪污的无害化处理,消灭有害昆虫和鼠害,定时对鸡舍内外环境和用具等消毒,防止该病在鸡群内传播,给鸡群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禽类细菌性腹泻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且疫情多样性发展态势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生产实践当中要避免鸡细菌性腹泻的发生,建议养殖户强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防控理念,提高自身的防疫意识,重视鸡场疫病控制观念和措施的创新,重视鸡场生物安全,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净化饲养环境,加强鸡群日常保健,做好病原检测和免疫接种等鸡场疫病综合防控工作,才能整体提高鸡群的健康水平,减少或杜绝疫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养鸡的经济效益,促进养鸡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