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非遗师资调研分析

2023-03-21 17:23孟贵成刘立军王海音
大众文艺 2023年3期
关键词:师资遗传调研

孟贵成 刘立军 王海音 郭 栋

(1.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石家庄 050081;2.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18;3.秦皇岛市群众艺术馆,河北秦皇岛 066001;4.石家庄栋堂工艺美术创作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026)

非遗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在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其教育价值逐渐被重视,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社会认同,非遗逐渐以独立的形态出现在高校中,部分高校将非遗纳入教学体系中,编辑非遗教学教材,开设非遗课程或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客座教授进行交流讲学。将非遗引入高校校园,一方面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传播,丰富了高校的教学内容,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相关在领域的专业素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多年来,河北多所高校陆续开展了非遗研究及学习等活动,面向未来如何更好地传承传播非遗,并发挥高校平台作用,高校的非遗师资境况需要进行基本调查研究。

一、调研前期准备

(一)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选用的是对部分调研对象进行调研的抽样调查法。河北省教育厅与原河北省文化厅联合先后于2009年、2013年开展了河北省非遗研究基地、传播基地命名创建工作。评选命名了13所河北省非遗传播基地,命名16个单位为“河北省非遗研究基地”[1]。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教学传承传播等方面工作,并取得较好成绩的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17所高校先后入选。鉴于这17所高校在河北省非遗教学方面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所以本次调研以这17所高校为主要调研目标对象。

(二)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内容分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高校内开展非遗教学的总体概况,包括非遗以何种形式进入高校,学校开设了那些非遗课程,是否开展非遗相关主题活动,学校内开展非遗传承传播涉及的具体非遗项目、种类,参加教学活动的学生范围、人数,教学教材的使用情况,教学场地情况,经费投入情况,已取得了哪些成果,主要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非遗教学的下一步工作计划;第二方面是非遗师资方面的情况,包括学校内非遗教师数量、职称构成,能否满足教学所需,教师课时费用执行的标准,师资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第三方面是非遗对学校教育的作用情况,包括非遗进入高校对学校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对在校生有哪些作用,对学生就业有哪些作用等。

(三)调研方法

鉴于问卷调查法是常用调研方法,具有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资料、填写时间充分且可自由表达意见、标准化程度较高容易量化等诸多优点[2],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考虑到问卷调查法也存在着灵活度不够,无法对复杂情况进行充分说明的不足,在调研方法上又辅助以访谈法[3],选择部分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采取访谈法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当面了解、电话采访和实地走访等形式,几位受访者从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高校教师等多个不同角度对非遗在高校的教学、传承传播等进行了差异化的解析。

二、调研实施过程及结果统计

2021年6月23日,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高校非遗师资现状研究》课题立项通知书,课题编号:JRS—2021—3294。8月底完成了调研问卷的设计。9月初开始,由河北省非遗保护中心向17所高校发函,邀请各高校配合参与调研。至10月底共有13所高校对调研问卷进行了反馈。后经河北省传统教育文化学会非遗传承工作委员会等单位推荐,调研对象增加了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邢台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单列)、河北美术学院等4所院校。截至11月16日结束问卷收集,最终参与到本次课题调研的高校数量为17所。

经对17所高校的调研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对访谈所得材料进行分析,目前高校开展非遗教学基本情况,较为集中地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非遗的教育价值得到较普遍认同

经统计,进入所调研的17所高校的非遗项目数量有94项。从项目类别分布上来统计,传统技艺类项目占总数的27.7%,传统美术类项目占总数的19.1%,这两项共计46.8%,然后是传统舞蹈类项目占13.8%,其余类别占比均未超过10%。就非遗对学校的作用而言,认为非遗有积极作用的为15所,占比为88.2%,可见非遗教学的积极作用得到了绝大多数学校的认同,所选作用主要集中在“丰富教学内容”选项上,占比为82.4%。发展非遗教学对在校学生的作用方面,认为有积极作用的为15所,占比为88.2%,可见非遗教学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得到了绝大多数学校的认同,具体作用体现在“有助于培养兴趣爱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有助于培养文化自信”,这3项的选项占比均为88.2%;选择“有助于掌握一门技艺”的,占比为58.8%。开展非遗教学对学生就业有什么作用方面,认为有积极作用的为13所,占比为76.5%;具体作用表现为“拓展了知识面,对就业的范围会有所扩大”“具备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提升专业学生综合竞争力”“培养文化自信、有助于学习”等方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在就业单位回访中发现,兼具中华优秀文化底蕴的师范类毕业生受到中小学校的欢迎。从建立相关研究机构的情况来统计,已经建立相关研究机构的有14所高校,占总数的82.3%,大多高校为非遗教学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机构支撑。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已有13所高校开设了非遗课程,占总数的76.4%。其中将非遗列入必修课的有9所高校,占比为52.9%。将非遗设立公选课的学校总数为8所,占比为42.1%。校内组建非遗社团的高校总数为14所,占全部的82.3%。可见社团是比较受欢迎的形式。从校园非遗活动的次数来看,开展此项活动的高校共计12所,占总数的63.1%,每年开展3次以上非遗进校园展览、展演活动的高校有5所,占比最多,为29.4%,可见开展非遗进校园展览、展演活动也得到了比较高的认可。

(二)非遗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本次调研的17所高校在研究出版、获奖、课题申报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经统计,已编辑出版非遗相关专著53部,编写教材10部,发表论文、报告134篇,课题45项。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非遗明珠——走进中国内画》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课程一等奖,《烙画技艺》入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课程二等奖。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获得非遗创新相关专利12项,学院将非遗传承人引到大学课堂与学校遴选教师共同授课,开设了理论类、传习类、拓展类三类非遗课程体系;形成了集课程、社团、工坊、宣展和应用五大平台联动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民族非遗活态立体教学传承新范式,以此为抓手,有效地融合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2019年获得了国家民委民族院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河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北北方学院与张家口的京张未来城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民间中医药的产教融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河北体育学院建立了非遗专业团队;制定非遗传承与创新系列制度,建设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激励到位、运行良好的责任机制、动力机制、成果共享机制。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开设了非遗相关课程,有土纺土织、缂丝织造、传统印染、传统织毯技艺等;《纺织服装非遗创新设计》课程已经列入2021级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选修课,学时32学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做非遗的调研采访;在学报社科版专门开辟非遗专栏,鼓励开展非遗相关研究。

(三)非遗教学方面发现的问题

非遗传承重在实践,大多来源于传承人的长时间的工作经验积累,这与以书本为载体的间接经验教学为主要方法的现代课堂教学,在传承方式上有相当的差距。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非遗教师,更成了非遗教学的关键中之关键。本次调研发现非遗教学顶层设计存在不足。各高校在开展非遗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并且一些问题并不是仅靠学校自身努力就能解决的。比如,对非遗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自发的研究和推广;部分非遗与当代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时差”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非遗科研教学团队;各高校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缺乏校际的横向联合和交流互鉴;非遗教学师资待遇校际差异较大,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等。在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方面,选择“经费投入不足”的有8所高校,占总数的47.1%。就非遗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来看,使用本校编撰教材的有3所,使用其他学校或单位已有教材的有4所,授课老师自行整理教材的有6所,没有教材的有3所。综上,有规范教材的共有7所高校,仅占41.1%,非遗教材也是制约非遗教学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下一步教学内容计划方面各高校选择占大多数的是“调整”,占总数的52.9%,说明在非遗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高校也在尝试调整适合本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非遗师资方面的主要问题

非遗师资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非遗教学师资不足。从现有非遗师资构成上来看,有专职非遗教师的高校有7所,占总数的41.2%;有兼职非遗教师的高校有13所,占总数的76.4%;有非遗客座教授的高校有10所,占总数的58.8%。专职非遗教师中有非遗传承人的高校有3所,占总数的17.6%;兼职非遗教师中有非遗传承人的高校有7所,占总数的41.2%;非遗客座教授中有非遗传承人的高校有8所,占总数的47%。各高校认为能够满足目前教学所需的占比为41.2%。高校非遗师资中教授、副教授、讲师人数为1—3名的情况,占比较重,占比分别为29.4%、29.4%、47.1%,说明在高校内开展非遗教学,非遗师资存在较大缺口,非遗传承人的参与度较低,缺少具备非遗理论研究与教学的教师,缺少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尤其技术类非遗师资比较缺少。第二个方面是非遗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存在着高校教师对非遗文化的精髓了解不够深刻。非遗传承人对教学规律、过程、方法掌握甚少,创新研发意识有待提升的问题。培养非遗专职教师,目前还缺乏深入性、系统性和全面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非遗教学师资的整体专业水准。经验丰富的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较大,新一代传承人技艺水平稍逊,非遗教学师资质量受限制。部分传承人自身技艺精湛,但不具备高校教学技能,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部分传承人学历教育较低,不具备高校专业教学的专业素养,不能将非遗传承与学科专业发展相结合,创新引领能力较差;也有一部分年轻的传承人过于侧重创新,忽视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影响了非遗传承的原真性。

三、调研结论建议

非遗进大学,传承、保护只是最低层次的要求,依托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以现代化的理念手段,对非遗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深入剖析,展开系统性、全方位的研究,才是当务之急。[4]

高校开展非遗教学的实践时间还较短,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基于本次调研所得,建议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建议加强文化旅游部门与教育部门两方面的顶层设计,加强合作,达成共识,努力取得非遗的教育价值充分展现、丰富学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方面成果。二是建议教育部门做好非遗教学的顶层设计,通盘考虑非遗项目的遴选、师资的培育、薪资待遇、课程设置等具体内容,以使非遗教学长久开展下去,真正发挥出作用。三是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定位非遗教学的级别,确立纳入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中,或是开展文化传播活动等。

(二)总结好非遗传教学中的成果经验

一是课程形式、教学方式建议多样化。高校在开设非遗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开设公开课、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等多层次课程。二是在校园活动中融入更多非遗元素和内容,使学生在轻松中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三是鼓励联合高校老师参与非遗课题研究,对非遗进行多角度或某些专项的深入研究。四是建议增强高校之间非遗教学的横向交流互鉴,促使高校非遗教学整体水平提升和健康发展。五是建议鼓励学生参与非遗产品制作,对于一些品质高且容易掌握的非遗产品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由学生直接参与到非遗产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来,既锻炼了同学的动手能力又可将合作的非遗产品销售,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三)加强非遗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建议加强对本校非遗教师的培养,鼓励校内教师拜师学艺,成为非遗实现教育教学新路径的新生力量,通过师范生毕业就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将非遗再传递给下一代中小学生,实现代代传承。另一方面,建议采取“内联外引”的用人机制,积极引导更多非遗传承人进入高校。适当降低外聘非遗传承人进入高校教学在职称、学历等方面的门槛,可使更多有真功夫的传承人进入到校园中来。三是建议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教学基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使传承人对所掌握的非遗既有感性的直观经验和客观的理性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表达展示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

(四)就调研发现的带有一定普遍性问题,建议如下:一是建议统筹加强教学教材的编辑,建议教育部门将非遗教材编写列为基础性工作内容,统筹各方精干力量,制定统一标准进行系统编撰,为非遗进入校园提供物质支撑,同时做好教材的推广和应用。教材形式可以视频为主,以文字、图片为辅,以视频形式记录下完整实践过程,并且传承人还要对过程的关键点进行必要的解释或说明;二是建议统一研究制定传承人在高校内开展授课教学的薪资待遇标准,并综合考量传承人的级别、业内成就、社会知名度,以及非遗项目本身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因素;三是建议增加非遗教学相关经费投入,为非遗教学提供必要经费支持,经费好比是事业发展的血液,没有经费的支撑,再好的设想终究还是空。

综上,当前非遗保护传承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非遗教学是一项重在实践,并融合多门类教育特点的新型教育,也将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学习知识、问学求道的重要场域,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也需要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会弄懂,为我所用。通过加强非遗进校园的顶层设计,总结成功经验,才能使非遗真正能在高校内落地生根,发挥应有作用。

猜你喜欢
师资遗传调研
非遗传承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