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忠
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二中学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在描述辛亥革命的意义时提到“它(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不少同学反映对这一表述不理解。其实,理解这一表述的关键是弄清什么是“民族民主革命”。简而言之,“民族革命”是指反抗民族压迫,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为目标的革命。“民主革命”是指以反抗专制统治,以建立民主制度为目标的革命。弄清民族民主革命这一概念后,我们再看辛亥革命的这一意义,就不难理解了。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号召国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里的“鞑虏”是指“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由此可见,革命伊始,孙中山就把“民族革命”作为革命的重要内容。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进一步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这一政治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来被孙中山阐发为“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从这一指导思想的内容可以看出,孙中山把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实行“民族革命”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无论是成立兴中会时提出的“创立合众政府”,还是成立中国同盟会时提出的“创立民国”,孙中山都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的奋斗目标。这从根本上跳出了中国以往历次农民革命常常沦为改朝换代工具的窠臼,在有着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影响下的中国,犹如一声划过长空的惊雷,把当时的国人从封建专制思想的禁锢中唤醒,在近代中国起到了极大的思想解放作用。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与以往的农民革命相比,最显著的进步是首次鲜明地提出“民主共和”的政治主张。清朝时期的农民起义,无论是白莲教起义还是太平天国运动,都有反抗清政府专制统治的民族革命性质,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民主革命的主张。辛亥革命第一次把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结合起来。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举行的一系列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以及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包括后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辛亥革命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质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始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历史性剧变”,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辛亥革命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其一,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的“民族革命”只反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不反帝国主义,甚至对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例如,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说:“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期望得到秉持丛林法则的西方列强的平等相待,“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其二,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妥协性、软弱性,使得革命派当初提出的许多主张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和实行。其三,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善,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到的“民生主义”自然也无从谈起。其四,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仍然面临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
辛亥革命尽管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但它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进步作用和建立的伟大功绩仍然是有目共睹的。正如老一辈革命家、辛亥革命的亲历者董必武所说的:“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但它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使得中国人民有可能进一步找到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的革命精神,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当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