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文(甘肃:临夏县掌子沟乡曹家坡小学)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学习任务群类型之一。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巧妙、恰当地利用这些科学知识,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鉴于此,教师可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一些融合科学知识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并以这些学习任务群为抓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此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之所以对科学知识不感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科学知识不了解,没有感知到科学知识的神奇、奇妙。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真切感知教材中的科学知识,教师可将口语交际、阅读理解、习作教学等作为载体,精心设计一些融入科学知识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口语交际在发展学生表达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口语交际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以口语交际为切入点,教师可融入一些科学知识,并设计一些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以此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有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塑造学生文化品格等。因为在一些课文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所以通过阅读理解,学生也能够对科学知识有更为深入、通透的理解。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一课为例。在教师的启迪、点拨之下,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从这篇课文中习得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太阳、月球处于太阳系之中,太阳系只是银河系的一小部分,银河系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这些关于宇宙的科学知识,能够洞开学生的视域,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探索兴趣。
此外,教材中的相关篇目在介绍科学知识时,可能介绍得不是特别详细,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面对这种情形,教师可组织学生进一步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篇目,让学生更为深入、细致、全面地了解某种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习作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等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以习作教学为支点,教师也可设计一些融入科学知识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完成习作任务的同时,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教师设计了一些跨学科写作任务群,即让学生在深入调查、广泛搜集相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天马行空、绘声绘色地写一篇科幻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够感知、体会到科学知识的神奇,也能够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还能认识到:飞机、地铁、轮船、扫码支付等这些现代社会习以为常的事物,都源于人类的想象,源自人类对学习知识的不懈追求。
为了更好地发挥习作教学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方面的作用,教师应围绕习作主题,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需求的学习任务群,并以这些学习任务群为抓手,引领学生走进神奇的科学世界,学习有趣的科学知识。
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等,都属于科学思维的范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采取聚焦文本、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等策略,搜集、整理一些科学现象,并引领学生深入研究这些科学现象,以此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中,通常会包含一些科学现象。倘若学生不太理解这些科学现象,那么,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就会浅尝辄止。为了让学生深入、通透地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可引领学生聚焦文本,研究科学现象。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为例。文中有许多科学现象,有待学生进一步研究。如,“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是嫩红的,不几天就会变成嫩绿的。”对于这种科学现象,作者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更进一步地分析。但是,一些好奇心强的学生,往往会提出疑问:“叶子为什么会从嫩红色变成嫩绿色?”当学生提出类似这样的疑问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探究这种科学现象。
在探究科学现象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提升。如果学生对文本中的科学现象没有产生好奇心,那么,教师可适当予以点拨、启迪,以此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现象的积极性。
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实生活又与科学知识之间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基于这种联系,教师可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联系多姿多彩的实际生活,引领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现象。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一项课前预习任务,即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索身边的纳米技术。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学生就会认识到“冰箱里的纳米涂层”“治疗癌症的纳米机器人”“纺织、化纤制品中的纳米微粒”“玻璃和瓷砖表面的纳米涂层”等,都与纳米技术有关。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发现纳米技术的影子。
通过联系生活,研究科学现实,不仅能让学生感知、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密切,还能够发展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引领学生阅读抽象的语言文字时,学生往往会受自己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而对语言文字理解不透彻、不深入。鉴于此,教师可根据语言文字的内容,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并引领学生聚焦情境,研究科学现象。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为例。围绕课文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创设了一段关于地球生态环境的视频情境。通过观看该视频,学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有了一种感性的认识,对大气污染、过度开采资源、温室效应等破坏地球生态环境的行为,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而这,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还有助于他们认识与了解地球的生态环境。从对地球生态环境的一知半解到通透理解,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对比分析能力等科学思维也会潜滋暗长、逐步发展。
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批判性思考、灵活解决问题等,都属于科学态度的范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潜心设计一些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任务群,并依托这些学习任务群,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高效的课堂,既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也离不开学生的精心预习。为了提升学生课前预习的实效性,教师可围绕教材内容,基于学生发展需求,融合相关的科学知识,精心设计一些课前研究任务。
在以上的案例中,以完成课前研究任务为契机,学生对“仿生学”的相关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而这,也为学生在课堂中进一步探究“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能够感知、体会到“仿生学”的奇妙,进而对“仿生学”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引起强烈的好奇心。
课中研究任务是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载体,学生发展自身思维能力的推手。围绕教材内容,教师可设计一些关于科学态度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些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些课中研究任务。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一项课中研究任务,即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深入研究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此项研究任务,既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如,在归纳、总结太阳对人类的各种作用时,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绝对不能子虚乌有地编造一些作用。通过完成此项课中研究任务,学生会认识到:植物的开花与结果,动物的呼吸与生存等,都离不开太阳光;多晒太阳可以补充钙质;太阳光还具有杀菌的作用等。
通过课中探究任务,学生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种良好的科学态度,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实效性,还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研究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等。
对相关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适时适度地拓展相关知识等,都是学生的一些课后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课后发展需求,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课后研究任务。通过让学生完成课后研究任务,引领他们及时复习巩固,以及适度拓展相关知识。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当学生对蟋蟀的住宅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究动物住宅的兴趣。如,探究蚂蚁的住宅、麻雀的住宅、喜鹊的住宅、乌鸦的住宅等。基于学生的这种发展需求,教师可设计一些课后研究任务,即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昆虫或其他动物,并通过各种途径,观察、了解、研究它们的住宅。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介绍该动物住宅的作文。
通过完成此项课后研究任务,学生能够对神奇的动物世界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对昆虫及其他动物不同结构的住宅也会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完成课后研究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强烈的好奇心等科学态度。这些良好的科学态度,能够对学生今后更为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等,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跨学科融合式学习任务,有序、有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发展自身的科学思维,逐渐培养自身的科学态度。以对科学知识浓厚的兴趣为内驱,凭借敏锐的科学思维,依托良好的科学态度,学生就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学习语文知识、科学知识。语文教学也会因科学知识的导入而变得意趣盎然、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