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红(贵州:普定县鸡场坡镇中心学校)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迅速、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小学科学实验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观察与动手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进行整合,还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实验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对自然科学有一定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来辅助教学,让教学更加高效。
首先,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教师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来辅助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的优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前就能够了解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以及教学要求,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其次,教师通过从互联网上搜集的各种科普视频、新闻等信息资料,将其制作成PPT 或者制作成电子课件等多种形式来辅助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来进行授课,通过课件、动画、图片等手段让学生了解更多有趣易懂的知识点。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中有许多探究性问题,这些探究项目是通过大量的科学探究来完成的,如观察空气和水的变化、观察植物的生长,测量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这些探究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例如,在《地球上天气变化》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对地球上天气变化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将一些关于天气变化过程以及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发到网上,让学生看图片、听视频介绍。这样,学生就会了解到在不同季节温度不同,风速也不同,从而很好地掌握地球上天气变化过程和原因;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天气下空气中水分含量,进而得出在不同时间空气中水分含量多少是不同的这一结论。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吸收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点。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好课本知识,也要学会利用各种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方面,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有兴趣地去做实验。另一方面,小学科学实验是一门实验性课程,要让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并投入其中,就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根据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进行编辑制作。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学生学习,还可以让他们直观地看到教师制作的课件,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在做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进来。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一些有趣、生动的课件并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它们展示出来。例如,在《我们身边的水》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演示水烧开后产生水蒸气的实验,然后再通过视频展示从空气中看到水蒸气时出现的现象以及变化过程等。
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更具体的科学知识和物理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根据自身条件来进行实践活动。如在《我们身边的光》一课的实验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这一课的内容,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眼前的事物,也可以从身边的一些事物中,发现科学知识,验证实验结果。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提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如,在讲授“探究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多变少现象的视频短片,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短片来了解不同物质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不同变化。将教学内容与这些视频短片联系起来,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上的运用,通过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磁铁的性质”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很有价值的内容。小学科学教师需要通过这一内容让学生去探索与研究不同类型的磁铁有什么不同,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去思考磁铁与其他物质之间存在哪些不同。
在新课改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套合理的教学计划。首先,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开始前,教师应给学生讲解这一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和知识点是什么,同时,根据教材的要求,制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具体实施课堂教学,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并将其与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有效地融合起来。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视频课件,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视频画面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以及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教学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虽然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教师应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同,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一门充满趣味的学科,如果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应用,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球内部结构”时将“地壳”这个单元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运用多媒体展示火山喷发前地球内部被岩浆覆盖的状态,给学生展示火山喷发的场景。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地球内部被岩浆覆盖后,在不断变化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断裂和脱落现象。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些现象用文字进行解释,让每位学生都能理解这一教学内容。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工具,利用好教材是我们进行整合实验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合理安排内容和结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教材中的内容分为几个层次、几大板块,每一层要设置哪些内容、如何呈现这些内容;再按单元顺序和逻辑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在编写教案时,应注意将各个模块划分成若干个子模块,这样每个子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单元,并且每个子模块之间要有逻辑联系。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如果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进行整合,问题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根据教材内容,教师要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完成探索和实践。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实验结果而忽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评价。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应采用灵活多元的方法和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更多的实验,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思考空间,提高学生学习及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处理、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