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益明(江苏:昆山市张浦镇周巷小学)
思维导图具有结构性、系统性以及放射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把抽象化的数学思维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最大教学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地教授学生数学理论知识,而是注重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理论应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其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但是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感到难以理解或者是无从下手。基于思维导图的自身特点,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维导图对小学5~6年级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首先,思维导图将数学内容直观可视化。学生可以对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思维导图设计,厘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可视化的手段展示知识重点和知识难点。其次,思维导图能够提升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复习,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将数学知识点进行串联,有效构建数学知识网络。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学生能够更清晰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最后,思维导图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时要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让思维导图成为有效培养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解题能力的工具,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没有过明确的要求,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导致学生在不了解教材内容的情况下就开始数学知识的学习,由于对教材内容不熟悉而产生理解障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
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然后将统计的定义、功能、方法和思维等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张完整的统计学知识网。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的过程中,不断设置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充实思维导图的内容。学生充实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回忆旧知识、巩固统计学知识基础和发展统计思维的过程。然后教师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内容进行预习,并自主构建思维导图。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时,会详细地阅读教材内容,充分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相关的重要知识点,进而与之前学习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学知识的印象,发展思维能力,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补充学生遗漏的章节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完善思维导图。
在小学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方式应该是自主、合作以及探究性学习。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思维导图的出现让学生有了更好的机会去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乘法”相关内容时,教师不需要直接讲解课程内容和知识结论,而是要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这一节的知识结论。由于小数乘法是课时内容,而不是整个单元的内容,所以可以采用树形的思维导图,这样可以有效地针对小范围的学习内容。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要选取一个核心内容作为树的主干,其他关联内容作为树枝。核心选择“小数的乘法”,其他的关联内容可以引入“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使用计算器计算”等。在下一级的绘制中,可以引入算法、规律、总结等内容。最后,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明确了小数乘法的相关内容,促进了学习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体系,但是在小学教材排版上,为了方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数学知识会被分散到各个章节中,打乱了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知识结构,重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在使用思维导图建立数学知识结构时,教师要首先明确数学知识的类型。小学数学知识分为很多种类型,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方程、统计学等,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类型来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如,数与代数这一类型的知识,小学5~6年级教材上就出现了相当多的内容,在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可以“数”作为核心内容。在思维导图二级主题绘制上,教师可以绘制包括小数的内容、分数的内容以及百分数这几项内容。在绘制三级主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二级主题内容具体化和详细化,如,针对小数的内容,教师可以具体分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乘除法”等。这样的思维导图可以避免数学知识过于零散化,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地教授学生数学理论知识,而是注重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理论应用的能力,注重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学生具有一个完整的数学解题思路,然后再根据思路来设计解题步骤,进行数学计算等。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一系列的步骤清晰化、简单化,助力学生快速解决问题。
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相关内容时,这节的内容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方程,并且能够列写简单的方程来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阅读题干列写方程时遇到了困难,不能够很好地厘清题干中数学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题干中数学量之间的关系。如这样一道例题:一副乒乓球拍20 元,乒乓球拍是羽毛球拍的1.5 倍,羽毛球拍应该是多少元?教师先引导学生寻找哪些题干条件有价值,在纸上写出乒乓球拍,然后画出一个分支,写上20 元,再次画一个分支,写上羽毛球拍,在羽毛球拍的分支上标注1.5 倍。这样就能够将题干中的有用条件都整理出来,学生能够更清晰直观地看到数学量之间的关系,在解决问题时会有更加清晰的思路。所以,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题干条件、厘清数学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最新添加了培养学生“量感”核心素养的要求,体现了对树立学生量感意识和提升学生量感能力的重视。因此,教师要紧随新课标理念的发展趋势,重视学生量感核心素养的培养。由于量感的特殊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巧用思维导图,将数学知识中与量感有关的概念进行整合,如,物体的长度、时间和货币、图形的面积、几何图形的体积、容器的容积等内容,通过整理归纳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要求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以数学的思维来思考,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量感是学生使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具体表现。由于量感涉及的数学知识范围较广,而且内容丰富,学生对这一概念不能产生清晰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建立关于量感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使抽象的量感能够直观可视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可以采取树状图的形式,在第一级分类中包括物体的长度、时间和货币、图形的面积等内容,在第二级分类中,学生可以对第一级的内容详细地展开分类,如,图形的面积中可以分为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等基本图形的面积和多边形的面积。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图形在面积计算上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将图形面积的相关数学知识整合起来,从而深入理解面积的概念,深化学生对“量”的感悟。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将分散在各章节的数学知识整合起来,方便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最大化地发挥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将思维导图与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合理地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