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阅读场,唤醒儿童阅读的“生命自觉”

2023-03-21 15:27王开玲
江苏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校园生命儿童

王开玲

“生命自觉”一词最早由叶澜教授提出,她认为:“一个具有生命自觉的人,无论对外部世界的作用中,还是自我发展的建构中,都是一个主动的人。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主动不主动作为衡量自己生命自觉程度的标志。”[1]本文提到的儿童阅读的“生命自觉”,主要基于儿童生活与阅读的关系,倡导儿童爱上阅读、主动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必需品,一种自然生活方式。这种关系是儿童对自己阅读行为的主动建构,是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引擎。

一、现实困境:“生命自觉”视域下儿童阅读的自我缺席

儿童阅读,是儿童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进行对话的主要方式,与儿童生命成长息息相关。当下,即使很多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阅读行动,但不喜欢阅读的儿童还是大有人在。不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动力不足,甚至出现在阅读中“自我缺席”的现象。

(一)儿童阅读自我认知尚不清晰

儿童阅读,能够打开儿童认识世界的大门。实证研究证明:“儿童早期阅读可以促进其同理心、心理理论、社会情感、社会交往等社会认知的发展。”[2]但现实状况是,儿童对阅读的认知,有时并不清晰。在成人的教导中,儿童明白要多读书,但并不十分明确阅读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这就直接导致儿童的阅读停留在浅层阅读层面,或自我消遣,或应付了事。如此,他们并没有在阅读中获得真正愉悦的感悟,更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自我成长的意义。

(二)儿童阅读自我省思尚不深入

真正的阅读,始于愉悦,终于反思实践。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与环境、他人等慢慢建立联系,也会对自己的阅读内部需求有所反思,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且受所处环境、社会中价值观和规则的影响,这种反思往往是迷惘的、不深入的,甚至是自我怀疑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行为,其阅读省思便不会深入。

(三)儿童阅读自我追求尚不持久

儿童的成长受多方面制约,受社会某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有时会偏离轨道,甚至产生“负能量”。加上社会保障儿童成长条件的缺失,儿童的主体阅读与其成长很难融为一体。儿童如果不能通过阅读重新认识自我,分辨来自外界的种种纷扰,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生命标识”的精神世界,来获得阅读的精神能量,那么,他们对阅读的追求就很难一以贯之、持之以恒。

二、焕发激情:校园“阅读场”对破解困境的价值审视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场”是一种能使人沉浸其中并能感受其中精神含义的特殊的环境。从唤醒儿童阅读的“生命自觉”的角度来看,学校建构校园“阅读场”,营造直抵学生内心的阅读氛围,使校园成为拥有独具魅力的阅读场域,有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阅读需求,把阅读当成一种自觉行为。

(一)形成阅读“磁场”,助力儿童增强阅读兴趣

儿童在阅读中获得兴奋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其持续阅读的动力。学校应形成阅读磁场,创设多元的阅读空间,让儿童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静心阅读;提供充足的读物,让儿童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认知水平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自由阅读;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儿童依照自己的阅读进程、阅读速度决定阅读内容及阅读方式,尽情阅读。学生在阅读中不断获得自我认知的成功体验,其阅读兴趣便会不断增强,自我认知也愈发丰富。

(二)形成阅读“力场”,助力儿童完善人格

众所周知,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的过程,是思维力提升的过程。阅读力场的释放,可使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在理解、分析、归纳、提问、探究中获得思维的生长。校园阅读力场,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阅读活动平台,可使其在这一平台上找寻共同关注的话题,分享阅读时闪现的思维火花,从而成为善于发现、主动探究的主动型阅读者。儿童在阅读中穿梭,思所得、悟所感,在自我省思中不断进行知识、意义的重构,有助于其提高自身价值,完善自我人格。

(三)形成阅读“能量场”,助力儿童提升生命境界

价值观是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心理所组成的精神特质。校园阅读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可使阅读回归自我,使学生在阅读中审视自我,从而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能量源。阅读能量场有助于学生获得足够的精神力量,并在不断的阅读“修炼”中,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不断锤炼意志,塑造人格,不断提升生命的境界。

三、走出困境:儿童阅读实现“生命自觉”的路径

建构校园阅读场,学校应以儿童的认知需要为起点,尊重其阅读选择,关注其阅读行为,参与其阅读过程,使其在一种无形力量的感召下,实现阅读的“生命自觉”。

(一)氛围:阅读“吸引力”唤醒生命自知

一方面,构建“三级”阅读空间。一级空间是教室。教室要有“海量的藏书”,紧靠墙边书架的“小组式围坐”应区别于“秧田式”的布置,还要有花草区、书目推荐区、展示区,甚至电子阅览区。二级空间是图书馆。校园图书馆是儿童阅读的“专属空间”,它的建设要满足儿童的阅读期待。其中,在环境上要精心设计,包括区域划分、书架桌椅样式及摆放方式,甚至灯光、布景等都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打造充满童趣的阅读空间。三级空间是分布于校园各处的阅读“微空间”。如可以在楼梯口布置阅读“微角落”,在廊道中布置“阅读台”,在校园的活动区域设置“阅读小屋”“朗读亭”等,且这些布置最好与周围的树木、环境等融为一体。

另一方面,丰富宜读的“全科”阅读内容。为了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学校所选书籍不仅要有经典文学名著,也要有百科类、数学类、艺术类等书,后者可让儿童在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再去阅读,这类书有助于其迅速提升理解力、思维力和语言力。此外,依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学校可以梳理和建构阅读内容,形成“阅读地图”,让读物与儿童的认知产生关联。儿童走到“阅读地图”的任何一个点时,都应有可以让他们思维与认知不断发展的书籍可供选择。如低年级的教室、活动场地附近,可以多摆放一些漫画类、绘本类书籍;中高年段区域则可以多放置一些科幻类书籍、经典文学名著等。

(二)关系:阅读“影响力”催发生命自明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作为阅读引路人,要让儿童在感到尊重、信任和保护中,保持强烈的阅读需求,在阅读中不断激发学习动机。教师一要成为“引读者”,在引领学生读哪类书、如何读上下功夫,要说明阅读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明白阅读任务的意义;二要成为“伴读者”,和学生“共读”,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阅读经验,鼓励儿童阅读后分享,倾听并尊重儿童的阅读感受,成为儿童重要的伴读对象,这于无形中有助于儿童阅读思辨力的提升;三要成为“导读者”,成为“一位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积极探索将思维、思想层面的阅读方法转化为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路径,并付诸行动。

从儿童的角度来讲,合适的群体关系能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去了解、研究,逐渐培养阅读的持久性,提高阅读能力”[3]。在阅读行为中,儿童之间会因阅读变成“伙伴”“对手”“榜样”,群体关系会不断产生变化。一是“共鸣”产生“伙伴”。儿童在校园内共读一本书,自然而然会产生“共鸣”,他们交流阅读感受,分享阅读收获,便易于成为最好的阅读“伙伴”,进而构成阅读圈,形成阅读联结场,不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二是“竞争”产生“对手”。“分组阅读”的方式,往往能激发儿童产生竞争心理,“伙伴”有可能暂时成为“对手”,“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阅读规则激发儿童积极参与,这反之又能促进儿童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其共读、精读、深读的能力。三是“榜样”产生“师长”。在校园阅读活动中,一批阅读能力较强的儿童走上讲台,在精彩的讲述与分享中成为儿童阅读的“榜样”,成为阅读同伴的“小老师”“小家长”,这有助于敦促更多的儿童参与阅读,不断进步,进而缩小他们之间的阅读能力差异。

(三)策略:阅读“生长力”促进生命自觉

1.开设丰富的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是儿童展示和分享自己阅读成果的重要载体,丰富的阅读活动能让儿童获得更为全面的文化熏陶和审美体验。因此,学校开设丰富的阅读活动尤为重要。

一是“线上+线下”的活动开展途径。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儿童的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实现线上阅读,而且可以通过阅读App 或公众号等,进行线上“晒读”。其中,阅读打卡、阅读交流及阅读测试,使得儿童阅读活动的参与可视化。在线下,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推荐、展示、交流、反馈等方式,来激发儿童自主阅读。

二是“书面+影像”的活动呈现方式。从活动的呈现方式来看,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书面”形式,如各种形式的阅读卡,各种文体文章的读后感,有助于儿童用文字记录阅读过程、表达阅读感受。此外,各种统计图表、思维导图、图文结合的呈现形式,可使儿童的晒读更有创意,更有表现力,进而不断提升审美素养。当然,照片、视频等“影像”呈现形式,有助于儿童更加积极地投身于阅读活动中。

2.开展多元的阅读评价

阅读评价是一种启示,一种引领,能够生成更多的阅读智慧,让儿童阅读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一是“过程”和“方法”的双重关注。针对儿童的阅读评价,教师不能只关注结果,应更多关注阅读过程,关注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精神需求,即他们的情绪变化、个性选择、努力程度等,这些都是激发儿童主动阅读的源动力。阅读评价要能引导儿童反思阅读过程,将阅读的目标由获得知识转变为运用方法,从而助力其找到更为合适的阅读方法,为终身阅读奠基。同时,阅读评价应释放学生阅读的压迫感,弱化监督性、测试性的量化评价(如监督、考试、检测等),转变为讨论式、解读式、展示式等评价形式(如分析、交流、建议等),这有助于儿童获得阅读愉悦感,且体验到掌握方法的成就感,进而增强持续阅读的动力。

二是“自由”与“多元”的内外兼顾。阅读评价要做的是鼓励、欣赏、保护儿童的阅读自由,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理解、包容和支持他们自由阅读的行为,使其在自由的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其更持久的阅读兴趣。当然,为了保护儿童阅读的“自由”,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的: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如教师主评、同学互评、个人自评等;评价标准应是多元的,可以有统一的标准,也可以为某个儿童“私人订制”评价标准;评价的外显方式也应是多元的,可以是语言文字,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一段音频、视频等。在多元的评价中,儿童最好能忘记正处于“被评价”的状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断觉醒、持续追求、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享受自由。

校园阅读场,将阅读的“生命自觉”这一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让阅读行为成为儿童的“生命自觉”。儿童在自主阅读中不断自我领悟、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生命的法则、内心的能量、人生的信念等内在精神被唤醒,有助于阅读伴随他们整个生命成长的历程,实现生命的一个又一个精彩。

猜你喜欢
校园生命儿童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