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荣
于漪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时,老师教他们描红,练习写毛笔字,大家一笔一画认真写着。突然,老师叫大家搁下笔,说今天的阳光特别灿烂,把描红的纸拿着,走出教室,放在太阳光下看。于老师举着纸,阳光下描红的字显得那么亮,那么美。她一下子领悟到了:中国字最美!当年写的是什么字,于老师已经记不清,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有了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并凝结成了“中国字最美”这五个字。
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给它取一个名字——课程思政。为什么要强调课程思政?什么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该怎么开展?这三个基本问题我们必须厘清,否则就不能自觉去实践,更不能落实,其结果是课程思政止于口头和文件。
于老师讲述的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一个理论判断:“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诚然,任何教育都应该有教学支撑,否则,是空洞的;同样,任何教学都有教育性,都应该进行德育,实行课程思政。课程不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道德的载体,包括理想、信念、情感等,都在课程里。归根结底,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课程思政是教学的应有之义,这是对教学完整意义的回归,是对教学本质的再次凸显。所以我们应该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对待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自有它的特点,它往往是内隐的。一般的学科教学不以思政教育为主线,而是将思政教育孕伏在知识教学之中,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智慧,就是在教学中将思政教育元素开发出来,彰显不同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而这种开发、彰显常常是不声不响地随着学科教学进程逐渐显现出来的。上面讲的那堂写字课,练习描红是教学任务,但在阳光照耀下,让中国字变得透亮,显然是悄悄进行的,但却重重地撞击了孩子的心灵,这叫上有灵魂的课。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思政不完全是隐性的,也应让其凸显出来,透亮起来,显性教育同样重要。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教师。那位老师的教育智慧就在于充分利用“今天阳光特别灿烂”这一情境特点,又运用关联性思维,让学生把描红纸放在阳光下观看。其实,这里正是因为教师有思政育人的敏感性,又有生活经验的铺垫,才有了这一教学片段。教师没有育人意识不行,没有敏感性不行,没有关联性思维也不行。总之,这需要教育智慧。智慧是悄悄的,不张扬,有时可以不道破,而是让学生去经历、体验、领悟。看来,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思政育人情境,是课程思政的关键。
课程思政,是必须的、必然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是有难度的,却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它需要一种大智慧,它离不开策略、方法等技术,但却又要超越技术。上有灵魂的课吧,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