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城融合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对接研究

2023-03-21 14:43王环宇
公关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产教外语融合

文/ 王环宇

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局势等的变化,外语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更新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既要考虑大环境变化及其需求,更要考虑院校所在城市的人才需求。基于此,以“产教城”融合为背景对接外语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一来有助于为城市发展输送优质、适切的人才,二来有助于提高外语人才培养效率,缓解就业难题。

一、产教城融合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越来越高,对外语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产教程融合背景下对外语人才培养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高等教育要顺势而为,围绕外语人才培养相关工作对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如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限定在校园范围内,就难以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符合本地区城市建设的创新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在产教城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要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认识到本地区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对于外语人才的多元化诉求。高等教育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外语人才培养置身于政府、社会、企业、市场、产业等多元环境背景下,充分利用政府政策扶持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更为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这样才能够使外语人才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1]。产教城融合背景下,需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开放理念,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丰富高等教育外语人才培养内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外语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2.城市发展推动学生职业选择更加多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城市发挥带动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发挥城市资源人才集聚优势,才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城市发展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为本地院校提供资源和环境支撑,院校为城市发展输送优质人才。进入新发展阶段,城市也面临转型升级,数字化、智能化等科技力量的融入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城市所需的人才也面临全面升级。外语人才培养要置身于城市发展大背景下,为城市各行各业发展提供复合型专业人才,为城市智慧化升级、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竞争等提供扎实的人才保障。大众化教育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外语专业人才,但这些外语专业人才受到兴趣爱好、发展潜力、外语能力等因素影响,除了部分外语复合型人才从事外语专业以外,很多外语人才在城市难以无缝对接,找到适合自己的外语工作岗位,这也在客观上影响了高等教育外语人才就业。为了让外语专业人才更好地融入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到城市发展之中,各级地方政府要为外语人才在城市就业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让外语学生有更多的职业选择,让外语人才在高等教育接受的专业知识有用武之地。

二、外语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对接的困境与挑战

产教城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受到政策、机制、高等教育办学实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资源等诸多因素限制,影响高等教育外语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的有效对接,特别是很多外语人才在城市就业过程中缺少对口岗位,外语专业学生在城市实习过程中积极性受到影响,城市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外语专业人才在城市缺少合适的就业岗位。当前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为外语专业人才就业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岗位,除了东部沿海一线城市以外,多数城市企业数量有限,规模较小,在偏远内陆城市小微型外贸企业能够接纳毕业生十分有限。同时城市需求、企业需求以及外语人才需求存在着不匹配问题[2]。对于企业而言,希望引进的外语人才能够立竿见影地满足岗位需求,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而对于城市发展,也希望引进的人才能够在城市扎根,即使短期内不能创造经济效益,也不希望外语人才流失。而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外语人才培养属于公益性质,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滞后于城市发展步伐。

其次,外语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实习积极性不高。外语人才培养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进行系统的课堂教育外,还需要为外语人才寻找合适的实习岗位。但当前多数城市发展没有平衡好外贸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很多外贸企业都属于小微企业或是新创建的企业,在人才吸纳方面明显不足,难以为外语人才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加之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结合外语人才培养实际需要出台相应的保障制度和激励措施,弱化了企业在产教城融合中的地位,致使高等教育与企业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缺少从动力和协同机制。

最后,城市发展对于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迅猛,对于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很多企业为了挖掘自身潜力,正在积极推进外向型产业发展,支持企业走出国内,参与国际竞争,并为此出台了大量政策机制。

三、外语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的出路与对策

城市发展核心要素就是人才,在国际城市之间的竞争中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城市发展质量。因此高等教育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应紧密围绕城市发展的现实诉求,积极推进产教城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外语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的有效对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使外语人才培养对接区域产业,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3]。

1.对接区域产业,引入订单式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落实产教城融合发展相关政策机制,不断促进人才培养与城市产业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一方面,按照产业一体化、市场企业一体化要求打通实践渠道桎梏,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外向型产业运作全流程,了解当前外向型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地位,了解外语人才如何在外向型产业发展中作出贡献,并围绕外向型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地提升外语人才的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结合区产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通过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高等教育要主动作为,积极与外向型产业和相关企业取得联系,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外语专业特点,扬长避短,积极探索适合城市需求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2.对接企业需求,共享研发课程标准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城市发展角度看,企业是城市发展的最活跃因子,因此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放眼区域经济,关注城市发展,也要结合外语人才就业企业需求,对专业课程内容和标准进行优化[4]。一方面,高等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推广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对外贸易、标准技术、管理方法引入到教学体系之中,积极探索适合本土化,具有地域特色的外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而为企业提供复合型外语人才,为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提供新的人才动能。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要与企业共同研发课程体系,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要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四个方面对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更加契合人才的成长需求,更好地挖掘外语人才的双创潜能。

总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实践平台和路径,加强与企业联系互动,既要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外语人才就业提供保障,也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更加契合当前企业行业发展诉求,更好地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产教外语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