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孟
(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2160)
“一带一路”倡议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范围、全方面合作的实践行动。“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是沿线各国因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类似的文化心理而形成的文化有机体,属于精神上的共同体,能够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一带一路”,文化先行。文化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又与语言紧密相连,语言承载文化,是一种文化样式。[1]57外语教育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涉及国家、学校和个人三个维度、多个方面的具体规划。然而,当前有关“一带一路”外语教育规划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和地区在宏观层面上的外语教育规划与政策导向,缺乏服务于“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具体外语教育规划。因此,“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离不开“一带一路”外语教育规划。
语言承载文化,外语教育既是语言教育,也是文化教育。[2]外语教育主要通过外语教学来培养众多跨文化人才,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与传播。因此,外语教育是实现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沟通的有效方式,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基于语言对文化的承载与表征意义,外语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两大方面。
文化是语言教育的精髓与灵魂,外语教育具有文化本性。[3]外语教育在世界各国的普及推动了各国间文化交流与传播。首先,外语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跨文化教育。[4]外语教育使外语学习者具有很强的语言文化意识,既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包括对异域文化的自觉认知。在外语教育实践中,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会随着外语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增强,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会主动学习和了解异域文化,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传播这些异域文化。其次,外语教育具有多元性。一国的外语教育往往涉及多种外语的教学,多语言背后是多种文明。一国范围内的多种外语教育必然促进多种文明的传播与交流。此外,外语教育所培养的大量外语人才是促进不同文化交互传播的先锋,他们通过文献互译、涉外工作等多种方式和媒介不断为推动文化交互传播注入动力。
外语教育是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加速剂。[2]外语教育的文化意识既能强化外语学习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家国情怀,也使其在认识、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的过程中孕育着人类关怀,具有国际视野和更开阔的胸怀,为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实现多元文化融合奠定基础。在具体的跨文化交流中,复合型外语类人才所具有的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和人类情怀能够促使其积极甄别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优势与不足,实现对异域文化的认同与认异,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在此基础上,解放思想,主动调适和缓解文化间的冲突,吸收异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来创新本土文化。并且,思想上的解放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自身文化与他者文化间的差异与共向力量,在文化传承、创新以及与多元文明的交流中积极推动文化融合与整合。
文化共同体是基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定式而形成的社会群体,是特定文化观念和精神追求反映在组织层面的有机统一体,属于精神共同体的一种形式。[5]精神共同体是人类最高形式的共同体。[6]65即文化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共同体中的最高形式,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以古代丝绸之路记忆为基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的以思路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有机体,由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生活和文化精神构成。[7]其内源一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信仰认同和话语体系等构成了“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的主要内容。2020年11月,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将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一带一路”文化思想进一步上升到“构建人文共同体”[8]的高度,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凸显了“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是沿线各国合作的思想基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意义重大。“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有利于真正实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其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思维有助于“一带一路”责任共同体的实现与各方责任的落实,加快沿线各国政治互信和经济融合的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最根本的动力和保障。此外,“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构也是破除文化霸权主义,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有效路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不可缺少的人文基础。
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续了古丝绸之路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文化血脉。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政治局势等错综复杂,既存在沿线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又存在沿线国文化与非沿线国文化之间的冲突。而且,这些文化冲突受到政治、经济、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对“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具有强大的阻力。因此,“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不会自动形成,需要沿线各国在文化互通和文化冲突中不断协调,同向发力,积极建构。
首先,在文化互通中强化思路精神,在活化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拓宽“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的人文合作,探寻现实文化共性。各国要秉持平等对话、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在人文交流中相互尊重,形成多元互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人文交流格局。其次,政治上的平等互信与经济上的合作发展有利于沿线各国的文化主体增强对“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构的自信与自觉意识。要充分发挥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对“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支撑与保障作用。再者,要优化语言教育规划,最大程度地发挥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和交流工具的作用。语言是不同国家和民族进行沟通的桥梁和达成理解的纽带。[9]掌握一种语言就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10]“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构既要加强中文国际教育,构建汉字文化圈,又要强化外语教育规划,加强非通用语教育和区域通用语教育,以语言教育来促进沿线各国在文化上的相互理解与认同,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语言支撑。
从语言生态学看,外语教育规划包含三个层面:宏观上国家层面所持有的语言观念和整体外语教育规划,中观层面国家各地区所制定的语言政策和具体外语教育规划,微观层面上学校、家庭和个体的外语学习与管理。[11]从宏观到微观的外语教育规划体现了外语教育从观念、整体结构和目标方向到具体实施过程的连续统一体。
“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不是沿线各国都统一为某一种语言或某一种文化,那既不符合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也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旨在使沿线多元文化在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上实现同向同行,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元文化的共存融合。坚持多元语言文化观是实现“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的前提条件。
首先,沿线各国要秉持多元语言文化观,坚持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根据区域发展需要统筹外语教育规划,制定外语教育政策,促进多元语言相融共生、协同发展、优化共进,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良好的语言生态。其次,沿线各国要合理进行外语规划与布局。“一带一路”沿线涉及九大语系,54种官方语言,各民族语言高达2400余种。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主要建设者,中文也是丝绸之路上影响最大的语言,对沿线一些国家来说,学习中文是自然的选择。此外,沿线各国也要加强区域性通用语的规划与建设,增加语言交流与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促进各国间语言的流通。中国要主动推进中文国际教育,同时积极进行本国的外语教育规划,学习沿线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提高国家语言能力。至少要将沿线的54种官方语言和主要的非官方语言纳入外语教育规划范围内,并根据沿线区域性发展需要,合理进行语种规划和资源配置。再者,要充分利用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将多语能力和多元跨文化能力作为外语教育规划的目标,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重构外语教育理论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具体的语言习得和跨文化教育规划。
外语的地位规划是外语教育规划的根本问题。[12]外语地位规划主要关涉外语语种的选择、各语种的地位以及外语教育资源的配置。欧盟和美国等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秉承多元文化和多语教育的原则,但各语种的地位却不尽相同,这要受语言自身的价值和国际交往需要等因素影响。“一带一路”沿线主要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国家都经过“英语热”的阶段,长期以来,英语在高校外语课程体系中都占有主导地位。随着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和区域经济体的形成,各国在外语地位的规划上不断进行调整,非通用语语种在外语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构要求各国进一步调整各语种的地位,优化外语教育资源配置。
首先,要根据沿线国家或地区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实际需要,确定关键外语,培养特别外语人才。比如,鉴于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中文必将被“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设置为关键外语。而与中国接邻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缅甸、越南等国家,其语言也会在中国某些地区确立为关键外语,以满足彼此间文化融合发展的需要,早日实现区域文化一体化。当然,除了既有地理位置的临近,还要根据沿线各国间实际经济、文化交往的需要确定关键外语。其次,要优化外语教育资源配置。在国家层面确定了关键外语,明确各语种地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各地区和高校要具有国家意识,根据国家总体规划,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合理规划和配置外语教学资源。重点外语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性普通高校在外语语种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外语资源占有与配置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各类高校应根据区域特点和自身条件,精准定位,合理配置外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外语人才和专业+外语的综合型国际化人才,避免同质化或低水平重复培养,造成外语教育资源的浪费。再者,一定程度上要使外语教育规划与人才培养规划保持同步。以往的外语教育规划主要是高校的外语教育规划,培养的是专门外语人才+第二外语,以及专业+一门外语的人才。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存在语种的单一性和很强的应试性,导致外语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也是对外语教育资源的浪费。应根据区域特点,统筹规划中学到大学的外语教育,使外语教育规划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也使各语种教学自身形成一条龙,提高外语教育的社会文化价值。
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外语教育规划也具有工具范式和文化范式。[13]工具范式主要基于语言的工具性,将语言视为一种获得社会资源的工具,依据其实际使用中的功能和价值对其进行定位,属于语言本体和语言地位的规划。文化范式是基于语言的人文性,依据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对外语教育进行跨文化规划,以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互鉴。“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构视阈下的外语教育规划要凸显其文化范式,重在进行跨文化规划。
首先,在文化传输上要遵循双向互动的原则。在“英语热”阶段,许多国家的外语教育规划以文化的单向输入为主,导致本土文化在西方的“文化灌输”下逐渐“失语”。“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旨在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反对单向文化灌输。外语教育规划要采用“双向”文化范式,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为外语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要改变单向引介异域文化的课程设置,设置跨文化教育课程,进行跨文化教学。同时,加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其次,在文化对话上要采用双向对话的原则。外语教育规划要从教学理论、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等方面改变以往以引进来为主的文化范式。那些引进来的外语教育理念与范式往往因忽视了本土文化的适应性而陷入“水土不服”的境地。沿线各国要充分挖掘本土外语教育的优势,坚持具有本国特色的外语教育规划理念和教学思想,建构多语和谐发展的文化规划范式,通过外语教育实现多元文化知识和本土知识的双向传播,形成双向文化对话的新模式。再者,要通过外语教育的超文化规划范式实现文化创生。超文化范式旨在通过外语教育规划,创新文化占位,使外语学习者既热爱本土文化,又欣赏他国文化,在文化融通中实现文化创生。[13]超文化规划范式是外语教育规划的新趋势,彰显出大格局和国际化视野。通过增设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国情课程,将区域国别知识融入外语教育,让学生了解各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拓宽国际视野,实现文化通融与创生。
语言习得规划是外语教育实践层面的规划,即微观语言规划。微观语言规划致力于过程、关系和动态活动。[14]为外语教育提供具体领域的操作和实施指导。[15]旨在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使用、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多个维度进行具体规划,以实现外语教育的目标。“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视阈下的语言习得规划旨在通过外语习得规划来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和文化能力。
首先、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做好需求分析,结合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开设语种,进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理念,以产出为导向,在强化语言学习与应用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语言的文化功能。创新教学模式和教材设计,通过内容、语言、文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第二,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通过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将本国文化融入外语教育,强化学生的家国意识,提高其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意识。通过区域与国别研究以及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课程教学,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三,打通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理论与知识,拓展学科领域,培养新时代的国际型人才。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将外语专业的学生培养成语言+专业技能+跨文化能力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将其他专业的学生培养为专业+外语能力强的国际型专业人才。第四,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元语言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话语建构能力。利用各校原有的外语专业教学资源,开设第二外语课程,培养复语人才,提高学生的元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话语建构能力是对外话语能力的终极目标。[16]通过开设学术外语类课程和学科外语类课程,整合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师资,采用专业师资+外语师资的联合授课模式,以及多样化的考核机制,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国际学术话语、学科前沿国际对话和国家文化知识的国际化表达等对外话语能力,以消解西方敌对势力对“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所进行的话语干扰。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是“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背景,沿线国家深远的文化渊源和发展纽带是其形成的基础和保障。“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是各方合作的人文基础和精神动力,将贯穿“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始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充分利用外语教育的文化功能,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多个维度对外语教育进行全面规划。秉持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坚持多元语言文化观;统筹语言地位规划,优化外语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外语教育的跨文化规划,促进沿线多元文化的“视域融合”;完善语言习得规划,提高人才的跨文化能力。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相互协调,使外语教育的整体规划与区域规划既保持总体政策上的一致性,又兼顾地方特色和实际需要,避免整体规划和个人规划相脱节。要确保外语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强化外语教育的文化价值取向,提高人才的跨文化能力。通过微观层面的语言习得规划,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