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研究

2023-03-21 14:13:54
关键词:民间舞舞蹈民族

李 雪

(沈阳音乐学院 舞蹈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舞蹈,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的演进、历史的发展,在剧烈的历史转折与社会动荡中顽强生长,成就了今日中国舞蹈源远流长、奔腾涌动之文化长河。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与传统民间舞蹈是自然天成的继承关系。专业舞蹈教学与舞台创作的关系注定了它与不同地域的舞蹈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关联,具有生活化、世俗化的特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科依然需要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建设发展,这也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传承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基于其源头来自民间的“口传身授”的经验式教学成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建设需要相关领域与舞蹈文化层面的思考。[1]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本文将既有的成果进一步梳理,同时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精神、教学内容和对象特点等实际情况,探索在舞蹈艺术类院校中促进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科学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概况

早在古代,我国培养民族舞蹈人才的教育就已开始,不过古代的教育仅限于满足宫廷乐舞的需要。如隋唐时期,在培养宫廷艺人的教坊、梨园中,就有教授民族舞蹈的内容,几乎历代都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拥有不同舞蹈背景的大师们,怀着建设新中国舞蹈事业的热忱,遵循先进的理念,投身于中国舞蹈教育的发轫,从民间舞蹈“活化石”中挖掘、提炼、升华为凸显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体系,并确定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基本原则,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明确了方向[2],以科学的态度孜孜不倦地努力,使新中国的舞蹈教育事业获得了较高的起点。

(一)近代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

近代民族舞蹈教育在一些有志之士的努力下开展起来,比如在黎锦晖、戴爱莲等人创办的乐舞学校或表演团体中,民族舞蹈教学活动得到了重视。而且,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催生下,特别是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舞蹈从广袤大地的民间沃土中滋长出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舞蹈艺术,成就了中国五彩斑斓的舞蹈世界。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建立了一批舞蹈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各民族舞蹈教师队伍,在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教学目标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教法建设、教学科研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及教学管理建设等方面逐步实现完善,形成了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体系,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民间舞蹈表演、编导、教育、群文、理论等人才,为全国舞蹈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和各大城市的舞蹈教育机构以及上海、广东、四川、沈阳等舞蹈学校相继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舞蹈演员。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民族舞蹈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舞蹈教学单位逐渐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很多民族舞蹈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潜心探索,撰写出有一定见解的论文或专著,使自己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各地也举行了多次重要的教学研讨会。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北京舞蹈学院的成立,民族舞蹈教育被纳入高等艺术教育之中,各民族地区的艺术院校也开始举办培养高等民族舞蹈人才的大专班,以适应民族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除了舞蹈表演专业外,相继增设了教育专业、编导专业和舞蹈理论专业。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在高校中开设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单元课后,逐步提升并巩固了剧目与实践课程体系,以舞蹈表演、戏剧表演、教学剧目、剧目实习的专业必修课为主;以编舞技法、中国民族舞蹈编创、舞蹈电脑音乐制作等专业选修课为辅,形成了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艺术实践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模式不断完善,教学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为舞蹈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建设方面,民间舞课堂教学教材集中凝炼了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苗族、彝族等舞蹈教材体系,以适应培养各民族的优秀舞蹈人才的要求。有些艺术类院校还根据需要,将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划分为民族舞蹈基本能力训练和民族民间舞风格训练两个部分,使教材更符合教学实际。舞蹈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以艺术概论、舞蹈概论、中国舞蹈史、音乐基础理论、文学与写作等课程为必修课;以教育心理学、表演心理学、外国舞蹈史、美学概论、民族学、民俗学、曲艺学、艺术人类学、人体解剖学等课程为选修课。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并在各自的课群中以单元课形式互为递进或横向并进。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以表演专业为主

目前,各高校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以表演专业为主,以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引入课堂进行专门的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该体系的训练精髓加以把握,有选择地将所需、所能完成的教材进行相对完整的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按各训练体系的艺术风格、技术特点、训练原理和教学要求进行,所安排训练内容具有体系的纯正性。以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为例,目前依据历史的角度、传统文化、个性发展与能力开发挖掘民族文化及其艺术价值,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设有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专业,是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的特色专业。多年来,始终以培养和造就专业基础扎实、表演功底深厚的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人才为己任,舞蹈教学以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教材内容为核心,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教学体系独树一帜。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东北秧歌曾获批国家级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所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舞蹈大赛中屡获殊荣,荣获韩国釜山国际舞蹈大赛最高奖、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一等奖、东北电视舞蹈大赛金奖及各类国际国内赛事荣誉奖项。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基本功训练、素质、技巧、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古技等。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的困境

舞蹈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古老”是因为舞蹈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年轻”是因为舞蹈学科建立的历史相对其他学科的历史还太短。我国民族舞蹈学科的建设只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加之在教学理论的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一直没能达到一个同步的发展水平。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特性是感性加形象性,这种特性使我们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注重实践而忽视了理论研究,教学理论的发展、教学对象的综合修养、学术研究等显得相对滞后。

(一)舞蹈理论欠缺

各民族民间舞蹈精彩纷呈,文化多样。目前,一是由于学习时间的设置受限学生领会不够深入,各民族民间舞蹈单元课程安排,时间仅有一学期或一年,这导致中国民族民间舞对各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度相对有限,舞蹈理论研究发展非常艰难。二是舞蹈工作者文化积累不够,从民俗学、文学、美学、图像学、心理理论的研究与评论的局限性,对舞蹈艺术更多的是停留在舞蹈实践上,缺乏对肢体表演、舞蹈内涵的文化性的深度分析和理论总结,更别说有独到见解的艺术视觉对所塑造人物和作品进行评论研究。

(二)学生综合素质欠佳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艺术实践性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气质、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生具备良好的形体条件、吃苦耐劳精神。所以,我们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和民间舞风格一致的较深厚文化底蕴,还要增强对专业舞蹈形象的捕捉能力、自身的创新能力、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艺术修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同时,除了理论课和训练之外还注重学生们生活中的起居、饮食的自律,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反馈进行监督。

(三)教师学术基础薄弱

由于教育学科建立中没有确立教师学术地位,教师的学术科研建设力度不够,导致教师教育的研究水平不高,总体上与教师教育前沿研究差距很大。[3]民族民间舞蹈专业教师的学术基础薄弱,论文的撰写和研究水平能力较弱,同时教师对教育研究能力与水平的自我感知较弱,但自身专业实践、示范能力强。所以,可广泛听取专家的讲座,深入生活,开拓视野和知识面,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专业教育教材有限

通过对这部分教材出版数量、撰写作者背景与项目来源、出版与发展趋势、传播与应用的分析,笔者发现,冠名“民间舞舞蹈教材”出版较晚,数量少,印数少传播不广,使用率低,舞蹈教学理论的建设相对薄弱。更多的舞蹈教师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投入课堂教学,虽然也陆续有文字教材推出,但真正的教学理论仍然非常匮乏。很多舞蹈教师在一辈子的辛勤教学中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因为没有理论的升华和总结而失传,那些“身怀绝技”的老专家们,随着退休离岗而带走了他们身上的宝贵经验,留给后人的只是一种重复的探索。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深入开展。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教学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学科专业建设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文化基因融入其中,突出民族民间舞学科的优势,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族民间舞专业,争取使主干课程成为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每个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中都要含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成体系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培养具有全面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掌握民间舞专业理念与技术表现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具备综合艺术修养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一)强化价值引领

首先,专业建设与文化传承并举。继续抓紧抓好学科专业建设,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民族民间舞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遵照“舞蹈文化教学”的原则因材施教,在规范的教学中体悟民族文化,在创新中展现才华。舞蹈高等教育中的教学应该在承担起培养学生规范地把握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形态和气质这一重任的同时,使其从情感上得到民族审美文化的熏陶;在建立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意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舞技能技巧,从而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的信心和责任感。同时,应该立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速推进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教材编写,优化课时设置,贴近实践和应用。其次,加快民族民间舞专业与新理念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结合办学特色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科学化、个性化,牢牢把握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艺术、思政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未来德艺双馨的艺术和教育者工作者。

(二)促进专业优化

创新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要以创造性思维为引领,通过情与境的陶冶,创设课堂特色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成功,建立自信。首先,明确教学步骤。要将教学大纲和任务与教材做和谐统一的总体考虑,并按照有效的步骤进行授课。一般情况下民间舞课堂的步骤应是:一是开范儿训练,二是单一动作、复合动作的训练,三是技巧性的单一训练及短小的组合,四是综合性组合(表演性组合)。开范儿是指对所进行的教材中基本动律的开法儿,对教好每个地区或民族的舞蹈是第一重要的。其次,实行编创法教学。通过学生的个体创作,不仅能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对中国民族民间舞风格也能深入把握,该方法适合在教学的提高阶段使用。再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一是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不同种类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必然有所差别,要善于发现学生们形象条件、天然禀赋以及地域出身所致的文化素养不同,从而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的舞种分类教学。二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比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多在11-1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注意力难以持久地集中,教师应多示范引导,避免时间冗长;中专高年级的学生则处于16-17岁的青春发育期,他们此时不习惯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善于启发;而高班能力较强的学生,心智发育已经比较完全,这时教师应在技能掌握的同时加强理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运用编创法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不同舞种风格的理解和巩固。三是依据教师的自身优势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如能够抓住要点,就可以多用生动的语言来启发学生,激发想象;有的教师示范能力强,表情丰富,有很强的肢体表现力,则可以多用极具表现力的身体语言感染学生。

(三)创新教学模式

民族民间舞教学要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促进学界业界优势互补,加强产教结合“双协同”,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首先,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师资培训双向受益。定期派教师“走出去”观摩学习取经;定期聘请外院校专家老师来校授课,提升广大教师自身的教学专业素质。例如,到各地进行采风,学习地方歌舞的精华以及到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观摩,为“我”利用;学习“二老艺人”绝活以及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家技艺,研究发掘、整理这些专家身上的精华,形成课堂特色教学组合和剧目等,并逐步充实到教材当中;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举办课程建设讲座、学习相关文件等。其次,教学和创作并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优质的舞蹈作品,通过作品塑造、培养优秀的舞蹈演员、编导和教师,使他们未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课堂教学与演出实践的联系,建立民族艺术团,尽可能在各地舞台参演、承接国内外大型演出、赴国外访问演出等,以其鲜明独特的舞蹈风格、上乘的表演赢得各国人民的称赞和欢迎,传播好中国形象,成为培养少数民族舞蹈优秀人材的摇篮。再次,加强学术交流。艺术研究要实现快速而健康的发展,教学科研研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训练价值、实用价值的法宝。应建立学术交流机制,定期深入教学课堂予以指导,举办学科建设研讨,在对教材应用的把握上起到引导和传承的功效。让青年教师在研讨会上谈心得、讲体会,并撰写论文,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自觉性。最后,设计针对性的教材体系及教材内容。民族民间舞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输,更应该注重舞蹈学生身心的培养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因此在现有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体系之外,应增加生命体验和创意开发教材。另外,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建设要紧紧围绕着从民族性和科学性、系统性结合上进行研究,教材不仅要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审美,而且要科学、系统和规范。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4]民族民间舞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要突破局限,构建“大”格局,既要传承传统又要立足时代进行创新,实现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由破而立,破中显立”,彰显民族民族民间舞的时代朝气。要以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的思想情感,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扩充民族民间舞蹈在现代传播格局中的体量,用精品力证中国民族民间舞价值,竭力追求创新转换,以适应和推动现代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民间舞舞蹈民族
我们的民族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乐府新声(2021年3期)2021-11-04 09:22:04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