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理念下的“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效果与反思

2023-03-21 13:41林丽娜福建厦门市翔鹭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生命体概念病毒

◇林丽娜(福建:厦门市翔鹭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科学教育以知识结构为核心,忽视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很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兴起的以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宗旨的STS教育,以其教育目标的多元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式的探究性等特征反映了科学教育的新构想。

格式塔心理学者认为: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立场出发,不仅学生应将学习情境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感知,教师更应努力把学习情境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STS教育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问题中心模式来建构单元教学设计,将技术当作科学与社会的桥梁,选择与社会或生活有关的问题来创设情境,以促进科学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本文以苏教版2022年版五年下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为例,探讨如何基于STS教育理念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

二、STS教育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从单元内容中提炼社会问题

“显微镜下的世界”这一单元由《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微小的生命体》《发霉与防霉》《微生物的“功”与“过”》四课组成,采用先总后分的逻辑结构编排。整个单元主要围绕“微生物”这一主题,因此提炼的社会问题可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微生物”入手。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听说过或不经意说过微生物这个词,其中以“病毒”一词学生听得最多。病毒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每年校园爆发的流感、腮腺炎、水痘等,对学生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和危害,甚至引起校园停课、人员死亡。基于上述生活情境,结合STS教育理念,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学科核心概念为统领,将原有单元的逻辑结构打破,以学生熟悉的病毒为主题,以“病毒来了怎么办”这一问题为中心,重新建构单元教学框架。

(二)从整套教材与单元关系中分析学情

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前,分析学生的前概念、现有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的难点,可以使教学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学习进阶的起点。

1.学生前概念和能力分析

学生一二年级时认识了动物与植物的多样性和基本特征;三年级初步认识了植物的生命周期和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四年级学习了动物多样性及生命延续后代的行为。因此学生已掌握一些认识生命体的方法,具备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虽然学生听过微生物,但是对微生物的概念是模糊的,对微生物的种类是不清楚的。由于学生还未真正亲眼见过微生物,因此渴望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去观察它们、认识它们,进入自己从未领略过的微观世界。

2.学生学习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细胞及其作用;二是认识微生物。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中,有以下几个难点。首先认识细胞。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学生容易理解细胞是动植物的基本组成单位,但是学生无法理解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的基本组成也是细胞。其次,对于微生物的特点,学生较难与之前学过的动植物的特点区分开。由于学生对食品、药品行业不熟悉,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微生物在食品及药品行业的贡献,从而很难辩证地看待微生物的功与过。另外,在探究发霉的条件这个实验中,学生往往缺乏控制单一变量的意识,以及利用实验结论解决生活中一些防霉问题的能力。

3.学生能力训练重点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世界的角度了解微生物的分布、特点以及细胞作为生命体的基本组成,从而理解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通过观察多种细胞、微生物,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总结,建构“细胞”“微生物”等概念,形成研究生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讨论微生物的功与过等活动,引导学生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另外,通过探究发霉的条件,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从核心概念出发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的直接依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聚焦核心概念,精选与每个核心概念相关的学习内容,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科学安排学习进阶。因此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立足核心素养的发展,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年级特征。目标制定如下。

科学观念:认识常见微生物;知道细胞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了解人类利用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例子。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归纳细胞的基本特点。

探究实践:通过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体会探究的过程,增进科学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做酸奶活动,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益处与害处,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微生物。

(四)从社会问题出发设计单元活动框架

以大问题为中心统率单元,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教师需要在理解单元结构、学生的基础上,围绕大问题和大概念,对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将大问题分解成核心问题,把核心问题分解为统摄性较低的概念和事实,设计单元活动框架。本单元将“病毒来了怎么办”这一大问题分解为三个核心问题:病毒是什么、病毒的危害、病毒预防与治疗。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使学生由熟悉的病毒过渡到大自然中的微生物,引领学生走进微生物的世界。将单元内容与三个核心问题有机整合,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例如,课时1《微小的生命体》,围绕核心问题“病毒是什么”,通过提供资料,让学生回到流感暴发的真实情境中,尝试分析流感病毒大规模传播是什么原因,从而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初步猜测流感病毒可能是一种微小的生物。接着通过观察池塘水里的微生物归纳微生物的共同点,逐步构建“微生物”这一具体概念。最后通过分析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异同,发现微生物的特点,从而深化大概念。

(五)按照活动序列厘清概念层级

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规律。而大概念就是一种基本科学知识模块,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本学科的主要核心概念及概念的层级框架。科学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指向教学目标的活动组成,因此,厘清各概念发展的层级,有利于教师合理有序安排教学活动,从而使活动指向教学目标、指向大概念,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微小的生命体》一课为例,本课的概念发展层级分别是前概念、具体概念、大概念。对应如下:病毒是一种微生物;自然界存在各种微生物;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根据以上概念的层级,教师可以通过回顾校园流感暴发事件、观察微生物、归纳微生物共同点、分析微生物与动植物异同等活动,达到深化核心概念的目的。

三、STS教育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效果与反思

(一)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效果

1.整合单元内容,集零为整

“显微镜下的世界”单元先介绍细胞,再认识微生物的逻辑结构编排,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较难的,易造成知识的割裂与遗忘。从用显微镜发现细胞、微生物开始,人类对微小生命体的认识、研究和利用都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手段。因此基于STS教育理念,将学生了解的关于病毒预防与治疗技术当作科学知识与社会的桥梁,以“病毒来了怎么办”为导向,建构单元主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与动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社会责任感。通过将大问题分解成核心问题,使单元主要概念的学习融入问题解决中,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这样的设计比起教材原来的编排更能帮助学生将细胞、微生物等碎片化的知识、概念整合起来,实现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这一学科核心概念。

2.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思维发展

本单元在核心概念和中心问题统领下,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前概念和已有经验,给学生提供习得知识的真实情境,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对比、分析、归纳,从而产生思维冲突,建立具体的概念,最终上升到核心概念。例如,《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一课,学生将前面学到的思路和方法迁移,构建“细胞”概念。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指导学生方法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基于观察结果,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同时也构建了研究生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单元整体设计教学反思

STS课程是以社会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理解科学概念、原理、技术的运用,引发其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问题的深入思考与讨论。STS教育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首先要构建以学科核心概念为统领、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的单元活动框架,包含核心问题、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应用等。把握学科核心概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制定概念发展层级,从而更好地开展指向目标、指向核心概念的教学活动。

单元活动框架图的构建可以采用如下思路:首先,通过分析单元教材内容,找到中心问题,通过将核心概念分解成具体概念,根据具体概念设计核心问题。其次,将课时内容与核心问题融合,采用上下位学习的方式设计教学。设计时,要以科学概念的建构为目标,关注学习思路的结构化及知识的递进性和内在联系。知识碎片化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来源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碎片,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科学概念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因此课时活动设计要包含前概念—具体概念—大概念的科学概念体系,使概念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

STS教育内容非常丰富,来自科学领域、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内容都可以整合进STS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有所选择,通过设计主题的方式来确定具体的学习领域。

猜你喜欢
生命体概念病毒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感冒病毒大作战
病毒,快滚开
幾樣概念店
感冒病毒
奇异的生命体
更 进 一 步
生命科学(三)
让生成的课堂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