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高华,黄元飞,周 凡,陈小明,丁雪燕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3)
光唇鱼俗称石斑鱼,属鲤形目,骨少肉嫩,味道鲜美,深受浙江等地区广大消费者喜爱,商品鱼售价高,养殖前景被业者十分看好,已成为山区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致富产业之一。光唇鱼现有的养殖模式主要有水泥池、土池、循环水、网箱、帆布池等,尚未有微咸水池塘养殖的研究报道。本试验选择在杭州钱塘江入海口围垦区域开展光唇鱼大棚养殖试验,旨在丰富养殖技术模式,为光唇鱼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试验地点位于杭州市钱塘区钱塘江入海口的围垦区域,为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综合试验基地。
选择正方形池塘,面积1.2亩,池塘四周为水泥护坡,底质为细沙土,水深2 米,盐度0.8~1.5,其上部搭建有钢架式的薄膜温棚,温棚四周各设有1 个通风口。池塘配备2 台1.5 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1台1.1千瓦底增氧机。
放养前使用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消毒,每亩用量为25 千克。池塘进水用80 目筛绢网过滤,3 天后加深至1.2米,进水后泼洒氨基酸肥水,以促进浮游动物繁殖。
光唇鱼水花于2021 年7 月中旬购自安徽省黄山市某光唇鱼规模化繁育场,为平游后开口3天的苗种,规格为70 尾/克,数量12 万尾。运输至试验基地后做缓苗处理,待氧气袋内外水温无温差后再缓慢放入大棚池塘中,放养密度10万尾/亩。
(1)幼鱼期养殖。苗种投放第2 天即可开始投喂。前期使用中华鳖幼鳖粉料(粗蛋白质水平≥46%),用水1∶1 配比拌料,揉成团状后再切分成小块。投喂时将饲料均匀贴在池塘四周护坡上,距离水面3~5 厘米,同时在饲料团外围适当泼撒干粉料,以确保个体较小的幼鱼也能摄食。每天投喂3 次,分别为6:00-7:00、12:00-11:00和17:00-18:00,日投饲率为12%~15%,每次投喂时间为60分钟。养殖20 天后,逐渐改用大口黑鲈饲料开口料,并逐渐调整为破碎料和膨化料。 经过40 天养殖, 苗种平均规格达1.08 克/尾。
(2)成鱼期养殖。待鱼苗平均规格达到2.5克/尾时,使用大口黑鲈膨化饲料(粗蛋白质水平≥45%)养殖,每天投喂2 次,分别为7:00 和17:00,日投饲率为8%~10%。投喂时应遵循分批匀速原则,先用50%的量投喂在饵料台附近,后50%的量分成数次沿着池塘四周投喂,并逐步驯化到饵料台区域,以保证摄食均匀。每次投喂时长1~1.5小时,根据天气、水质和摄食情况,适当调整投喂量。后期随着鱼体规格增长,日投喂率调整为2%~4%。
苗种放养前期以肥水为主,养殖中后期根据水质情况适当换水,每次换水量为20%~30%。每月使用漂白粉3克/米3、生石灰20克/米3等定期消毒1~2 次,每10 天泼洒过硫酸氢钾1 千克。高温期,每15 天泼洒1 次光合细菌、芽抱杆菌和EM 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夏季保持大棚通风,上方铺设遮阳网,遮阳面积为池塘面积的90%,可有效降低水温。10 月中旬,大棚加盖薄膜,遮阳面积仅需覆盖饵料台区域。
养殖期间监测水质指标,要求溶氧≥6 毫克/升、氨氮≤0.5 毫克/升、亚硝酸盐≤0.1 毫克/升、pH 8.0~8.6。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好水体消毒与水质调节,重点加强车轮虫、锚头鳋、指环虫等寄生虫病的防治。本试验全程没有重大病害发生。
本试验至2022年7月下旬清塘捕捞,养殖周期共计375天,光唇鱼对设施大棚及微咸水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养殖期间健康状态良好,商品鱼存活率达53.96%。共起捕商品光唇鱼1 502.80 千克,每亩产量达1 252.33千克(表1)。
表1 光唇鱼生长与产量统计
试验养殖成本合计8.74 万元。商品鱼按照单价100 元/千克出售,实现销售收入15.028 万元,扣除养殖成本后,总利润为6.288万元,每亩平均利润5.24万元(表2)。
表2 光唇鱼养殖成本与效益分析 万元
目前浙江省内光唇鱼养殖主要分布在绍兴、衢州、丽水和金华等地区,亩均产量通常在200~500千克,养殖周期18月个以上。一般认为,光唇鱼需要在水质较清的淡水环境下养殖,但因山区溪流性水域水质过清,水体中天然生物饵料相对匮乏,同时寄生虫较多,病虫害频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次试验利用围垦区域微咸水环境养殖,养殖水体中桡足类等生物可为放养前期幼苗提供较为丰富的天然饵料,有利于促进鱼苗的生长,提高苗种成活率;通过在薄膜温棚中夏天铺设遮阳网,可使养殖水温保持在33℃以下,确保正常摄食,而冬季水温则保持在12℃以上,鱼还能少量摄食,有效缩短生长周期。光唇鱼表现出了生长快、病害少、周期短、亩产高、效益好等优点,亩均产量1 252.33千克,提升1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