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甘翔,沈佳健,杨 庆
(平湖市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平湖 314200)
稻渔综合种养包括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等共生轮作模式。实践表明,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渔双赢”的优势,既能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又可以显著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是一种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也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主推的生产模式。
近年来,平湖市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紧紧围绕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综合种养面积持续扩大,模式逐步优化,成为该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至2022 年底,该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7 052.1 亩,主要模式有稻-鳖、稻-小龙虾、稻-红螯螯虾等。通过多年发展,该市涌现出了一批综合种养典型养殖户,平均亩增收2 500元以上。
1.发展成效一是增产增效显著。以2021 年为例,该市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 364.8 亩,其中稻-虾模式(小龙虾、红螯螯虾、罗氏沼虾)2 645.3 亩、稻-鱼模式493.9 亩、稻-鳖模式170 亩、稻-蟹模式55.6 亩,详见图1。实现水稻总产量1 684.74 吨、水产品总产量358.21 吨,总产值2 180.27 万元、总效益1 095.5 万元,亩产水稻、水产品分别为500.7 千克、106.5 千克,亩产值、亩利润分别为6 479.63元、3 255.75元,与传统稻-麦模式平均亩利润500元相比,增效非常显著。分模式来看,亩产值、亩利润从高到低依次为稻-鳖、稻-虾、稻-蟹和稻-鱼,详见图2。
图1 稻渔综合种养各模式面积占比
图2 稻渔综合种养各模式效益情况
二是减肥、减药明显。稻渔综合种养通过生物互促共生原理,促进物质循环利用,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恢复土壤肥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据统计,整个种养过程化肥、农药用量减少50%以上,甚至不使用农药,极大地提高了稻米和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三是产业融合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通过农作制度创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拓展了渔业绿色发展空间,推动了稻米、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生产出了高品质的稻渔米和水产品,有效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开展小龙虾垂钓等休闲观光业态,促进了农旅有机融合;开展优质稻米加工、产品包装,进一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升了产业价值链。
2.主要模式一是稻-小龙虾模式。3-4 月放养规格为400~600 尾/千克的虾苗5 000~8 000 尾/亩,4 月下旬起通过捕大留小方式出售商品小龙虾。5月底、6月初清塘整田,6月中旬移栽插秧。8-9月,放养规格为35~40克/尾的小龙虾亲虾25~30千克/亩。11月下旬,水稻收割后进水培育虾苗。全年可实现小龙虾产量75~150 千克/亩、产值2 250~4 500 元/亩,稻、小龙虾合计产值4 500~7 200 元/亩、 合 计 利 润2 000~4 000元/亩。
二是稻-鳖模式。6 月中旬水稻移栽插秧,7 月中旬放养规格为200~400 克/只的幼鳖100~200 只/亩。11 月起,起捕商品鳖。11 月下旬,水稻收割整田后播种小麦。全年可实现鳖产量25~45千克/亩、产值6 000~9 000元/亩,稻、鳖合计产 值8 500~12 000 元/亩、合 计 利 润6 000~10 000元/亩。
三是“一稻两虾”模式。包括稻-小龙虾+红螯螯虾、稻-小龙虾+罗氏沼虾两种模式。6月中旬水稻移栽插秧,11 月中下旬收割。3-4 月放养规格为400~600 尾/千克的小龙虾苗4 000~6 000 尾/亩,4 月下旬起捕大留小,至6 月上旬清塘整田。5 月上旬,引进规格为0.8~1 厘米/尾的红螯螯虾或罗氏沼虾苗进行集中标粗、暂养培育,6 月下旬分养至稻田(或直接放养大规格苗种),放养密度分别为1 000~2 000尾/亩、1万尾/亩。9月下旬起捕大留小,至11月水稻收割前完成捕捞。全年可实现虾产量200~230 千克/亩、产值7 500~10 000 元/亩, 稻、 虾 合 计 产 值10 000~12 500 元/亩、 合 计 利 润5 500~8 500元/亩。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体系一是制定工作方案。出台《平湖市稻渔综合种养实施方案》,明确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在“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绿色发展等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中谋划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分解下达至各镇街道,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三是争取政策支持。将稻渔综合种养列入市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给予政策补助,明确新增连片面积30 亩以上者,每亩一次性补助600 元;新增连片面积100 亩以上者,每亩一次性补助900 元。曹桥、当湖、新仓等部分镇街道在市财政补助政策的基础上,予以50%配套补助。2019年以来,争取市级、省级财政补助资金222.69 万元,创建稻渔综合种养类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4家。
2.加强技术指导,优化种养模式一是强化技术支撑。坚持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思路,深化与浙江省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院地合作关系,在构建稻渔综合种养系统、肥药双减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建立示范基地,推动综合种养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强化试验示范。以项目补助的形式,支持主体通过集成创新,开展稻-红螯螯虾、稻-罗氏沼虾、“一稻两虾”等新品种引进、新模式示范,定期召开交流会、总结会,共同总结提高,熟化模式技术。三是强化技术服务。为更好地指导主体,创新绘制《平湖市稻渔综合种养田间工程示意图》,制订操作规程、综合种养模式图,在田间工程建设、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环节,现场指导主体落实技术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技术培训,组织种粮大户、综合种养主体开展集中授课,并赴周边县(市、区)观摩学习,提高综合种养技术水平。
3.加强种养管控,推动规范发展一是实施项目化管理。按照储备、入库、立项、实施、验收等程序,组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项目,督促签订规范发展承诺书,压实生产主体责任,实现稻渔综合种养规范、健康发展。二是委托第三方核查。坚持以《平原水乡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为指导,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对沟坑占比进行测绘核查,确保田间工程改造符合要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开挖沟坑占比在总种养面积的10%以内。三是探索数字化管理。建设渔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所有稻渔综合种养主体信息、种养品种、面积上图入库,做到可视化、数字化管理。
4.加强产业融合,推动优质优价一是促进渔旅融合。通过对种养基地进行景观化、生态化改造,开展小龙虾、红螯螯虾垂钓等休闲观光业态,吸引了人气,成为渔旅融合发展的典型。在2021 年“农民丰收节”长三角农民庆祝活动中,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为基础的稻田摸鱼趣味赛吸引了由平湖和上海金山农民代表组成的12 支队伍参加,活动气氛热烈,央视、浙江卫视等各级媒体进行了报道。二是狠抓质量监管。坚持“生态、安全、优质”理念,指导主体严格规范使用投入品,做好种养生产记录,提升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开展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每年开展风险监测、监督抽检等各类检测30 批次以上,合格率100%。三是注重品牌培育。制定团体标准《平湖稻渔共生大米》,明确稻渔米品质要求。鼓励有条件的主体开展优质稻米加工、产品包装,培育综合种养品牌3个。部分主体通过品牌创建和直播等多元化营销,稻渔米和红螯螯虾、稻田鳖等优质产品售价分别为20、180、240元/千克,实现了优质产品的溢价增值。
1.总体规模仍偏小近年来,平湖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较快,从2019 年的不足千亩已发展至目前的7 000余亩,但与周边县(市、区)相比,面积规模仍偏小。同时,各镇、街道发展不平衡,不少镇、街道表示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潜力已挖尽,在小麦、水稻收购价格上涨,粮食安全保障任务加重的大背景下,推广难度增大,且存在“非粮化”整治、耕地保护方面的风险。
2.产业链不完善配套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稻米仓储加工、品牌培育较为薄弱,生产的水稻以出售稻谷为主,优质优价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水产苗种大多从外地引进,存在运输路程远、存活率低等问题。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的主体以一家一户为主,规模小,各自为战,缺乏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组织化程度低,规范化、标准化经营管理水平低,产品集中上市时议价能力弱,影响了综合效益。
3.种养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的主体基本为种粮大户,大多缺乏水产养殖专业方面的知识,在水稻种植茬口衔接、水产饲养管理、水质调控等具体种养过程中,存在生产操作不规范、不合理等问题,导致种养效益不稳定。个别主体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存在“重渔轻稻”倾向,具体表现为沟坑开挖占比超标、种植管理不到位、水稻产量偏低等。
1.动员再深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稻渔综合种养在“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让社会各界特别是种粮大户进一步了解稻渔综合种养的良好发展前景和综合效益。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渔业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深化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密切配合,不断增强工作合力。
2.模式再优化集成熟化稻-虾、稻-鳖等现有模式技术,并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召开观摩会等形式,推动标准化综合种养技术进村入户。加强“一稻两虾”等新型综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和联合攻关,促进茬口安排、绿色防控、种养管理等各环节农机农艺与渔技的有机融合,优化关键技术,提升规范化操作程度。积极推广以“不挖沟坑”为特征的稻-虾轮作新模式,最大限度降低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持续扩大综合种养面积。
3.保障再加强在现有财政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强化扶持力度,争取将稻-虾轮作模式纳入补助范围。注重农业招商引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技术指导和人才引育,着力培育掌握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品牌营销、市场流通、多元开发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完善产业链,加快提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水平。
4.管理再跟进在坚持粮食安全的基本原则下,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结合各镇街道农业产业规划,优化稻渔综合种养布局,强化田间工程建设监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稳妥推动综合种养产业规范、健康发展。注重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行业龙头,探索建立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组织化水平,努力开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