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月,王思博,杨紫薇,于晓华
(海南大学,海南海口 570100)
黎锦是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棉纺织品,起源于春秋时代,具有超过3 000年的历史,可谓是我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1]。在现代社会看来,黎锦是海南黎族的传统特色,主要出现在黎族居住区。早期黎族还没有文字形式,主要的符号系统就是黎锦上的图案[2]。黎锦文化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是黎族重要的民族文化之一,主要表达了黎族人民的精神信仰以及日常的生活情况,其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3]。黎锦文化历史悠久,其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将黎族特有的艺术特色、审美观及一些特殊的构图等多项要素整合在一起,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视觉体验,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对黎锦文化的纺织品的造型、图案及内在艺术内涵的分析,有助于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地位[4]。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黎锦文化的意义及特色,并指出了当前黎锦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旨在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黎锦文化不仅来是黎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更是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几千年来,黎锦文化一直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先辈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延续着黎族的传统工艺,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
黎锦作为一种人们日常穿着的服饰,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更是无法比拟。黎族人民借助黎锦这种具备非凡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将深刻的艺术内涵及精湛的动手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并融合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价值及宗教信仰等内容,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黎锦文化[6]。
海南在对文化艺术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重点对黎族黎锦工艺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黎锦工艺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实用价值高,手工精湛,可以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于是,海南省在2005年首次将黎锦编织纳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随后国务院于2006年将黎锦纳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2009年联合国将其纳入“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7]。可见拥有多项荣耀的黎锦工艺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艺术品的特点是艺随人走,尽管历经世代延续,但是每代人对其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尤其是没有文字记录的民族工艺,其传承只是口耳相传,在传承过程中极易造成出现偏差,导致技艺失传,后人更无法考究文化背后蕴含的文化寓意。对此,黎锦文化如何传承延续和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黎族妇女将当地生活过程中的一些特色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图案的形式展现在黎锦中,并根据当时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生活所处的不同环境,将图案也编织出了多种多样的特色。这些图案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妇女所穿戴的服饰上的图案(如图1所示),如上衣、头巾等,这些图案的表现比较抽象,主要是几何形纹样、植物图案等;第二大类是在壁挂和龙被上的图案,这类图案主要以吉祥物为主,如鹿纹、龙纹,以及自然界中的风、火、雷、电等图案(如图2所示)。黎族崇拜自然,向往自然,黎族人民将这种崇拜和向往之情通过精湛的手工反映在黎锦图案上,并利用抽象和具体相融合的表现手法来祈愿民族人丁兴旺,岁岁平安。
图1 穿戴服饰上的图案
图2 吉祥物类图案
在色彩方面,黎族妇女在织锦时,所呈现出的色彩主要以黑色或暗蓝为主,结合棕、粉红、紫、咖啡等作为辅助色彩,色彩效果对比强烈。黎锦上所展示的颜色各有不同的寓意:黄色的寓意是民族美好祥和,人民充满智慧;红色的寓意是民族博大至上,人民位尊高贵;黑色的寓意是民族吉祥安定,人民大方庄重;白色的寓意是民族真善永恒,人民安居乐业。黎族人民十分注重色彩的搭配与应用,在配色时浓淡对比鲜明,整体表现和谐大方,审美意识比较明显。黎族妇女在编织衣服时格外注重色彩的搭配应用,对缤纷艳丽的着装驾驭能力较强,笔者通过对黎锦服饰的研究发现,许多服饰的衣领和裙边都是由五色花纹构成。在现代的一些黎锦服饰中也出现了紫色的应用,因紫色是生机勃勃的象征,所以显得黎锦服饰更加高贵和富有现代化气息。
黎锦图案上的装饰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如图案上的花草等装饰象征着黎族部落繁衍生息的生活气息,图案上的神台和一些动物类图案象征着黎族世代相传的狩猎生活。这些图案在黎族人民所编织的织锦图案中,反映出了朴实勤劳的黎族人对图腾的敬畏及对祖先的崇拜。黎族姑娘出嫁必定会穿上自己亲手编织的漂亮的服饰以展示自己的勤劳、聪明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其所编织的织锦也寄托了黎族姑娘们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
海南整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虽然旅游产业给海南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现象。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本文所讨论的黎族区域还属于贫困区域,部分黎族人民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传统的农业生产依然是黎族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几年,各级政府为了区域经济发展,采取了劳务输出等多项举措,这导致更多的黎族人离开家乡加入城市务工人员的群体中。这虽然对于提高黎族人的生活水平,改善区域经济环境具有明显作用,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大量黎族青年女性离开家去往城市生活,致使黎锦工艺的继承变得乏力,而当地的年轻人也不愿继续学习手工纺织技艺,因此黎锦编织技艺的传承链出现了断裂现象。
在传统的黎族生活中,女孩子从小就跟随母亲或者会黎锦的前辈们学习织锦、刺绣、染纱等传统的手工技艺,她们自己编织其结婚时所穿戴的纺织品。对当时的黎族来说,编织黎锦是每个黎族女孩必备的技艺,也是融入黎族生活的基本条件,而且关乎女孩子日后的幸福生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省市各个区域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外来的文化冲击也给黎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人民的生活状态也没有因此得到很好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青年一代人很难接受继续传承与学习黎锦工艺的思想,从而选择放弃了传统技艺,寻求其他能够改善生活的工作。
实际上,黎族人民的生活困境是导致传统黎锦工艺传承链断裂的主要原因。根据相关数据报道,黎族人民的人均年收入仅千元,这种收入很难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支,解决家族温饱问题成了黎族的首要任务。当所有的文化艺术家们都在为黎锦这种传统艺术大声呼吁的时候,黎族人民首先想到的是摆脱贫困,尤其是黎族的青年人,一线城市带来的工作机遇与高薪待遇成为黎族青年的主要选择,因此越来越多的黎族人涌入城市,逐渐脱离了黎族原有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传统的黎锦工艺不能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收益,没有必要学习,自然而然地这种传统技艺链在这一年龄阶层开始出现断层现象。
传统的黎锦工艺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为了进一步研究传统的黎锦工艺和图案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了解这门艺术,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该项艺术进行保护和推广,促进该工艺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进一步推动黎锦工艺向前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可以结合现代化科技对我国非遗工艺进行保护和推广,主要是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传统的黎锦服饰的制作过程、选材、技巧及图案蕴含的寓意等素材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和推广,充分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优越性,实现黎锦文化的科技化管理,避免因传统工艺的失真而无从考究,为黎锦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3D 等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有些文化研究机构采用3D 技术,将黎锦工艺的一些制作细节步骤渲染出来,效果更加生动真实。利用科技手段将那些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黎锦工艺的织造过程和具体步骤渲染出来,能够营造出形象、生动、逼真的传承效果。但数字化现代科技的开发成本、维护成本及人才引进成本很高,这使得一些经费不足的机构不得不放弃。但是利用现代化科技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信息资源和科技支撑,不断培育出高水平的科技力量,却能促使黎锦工艺逐步向科技与现代化之路迈进,并将其传承推向更广泛的发展之路。
海南一直以发达的发达文旅产业闻名,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丰富,风景优美,在海南旅游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对本土非遗文化资源的开发相对不够,黎锦作为海南黎族的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旅游产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黎锦可以满足游客对文艺的追求,使其对旅游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可以使游客获得特殊的文化感受和精神追求。海南旅游业推广黎锦文化就是依托旅游产品的开发来推动黎锦文化的传承,所以可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特点开发出不同的旅游产品,针对不同的客户,设计出差异化明显的黎锦产品,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提升黎锦工艺在市场上的普及性,让大家意识到黎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建议黎锦产品可以分为3 大类进行开发。
(1)黎锦文化特色商品。进一步加大设计并开发黎锦文化特色商品,为海南旅游业的文旅产品增添色彩。(2)黎锦展览式产品。进一步对黎锦织品进行分类展览,让游客能够利用手机听解说来了解海南黎锦文化的由来。(3)黎锦体验式产品。在旅游区内将黎锦的制作工艺进行现场展示,让游客亲身体验,以加深其对黎锦文化的了解。
众所周知,海南有三宝:黎锦、花梨及海瓷。黎锦作为其中一员一直备受文艺界的关注,黎族的一些有识之士也逐步意识到传统文艺复兴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性。黎族的织锦图案丰富,内涵丰富,淳朴自然,格高韵美。这种审美艺术无论何时都匠心独具。但相关调研显示,黎族的青年女性中,很少有人会织锦技艺,现在还在继续坚守黎锦编织的都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阿婆,这就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尤其是对复杂一些的技巧,目前精通者更是寥寥无几,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黎锦传承人的培养,将一些濒临失传的绝技传授于下一代年轻人,采取“传帮带”的模式一直延续下去。同时,还可以在高校内开设相关课程,并诚邀一些爱好艺术的学生加入黎锦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使年轻一辈更加了解传统的黎锦工艺。
只是一味地宣扬民族文化而忽视外界的一切反响,最终只能伤害到文明本身。政府及文艺保护协会等机构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目的就是在文化和经济市场上寻求一个契机,使得文化的传承与市场经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市场的发展可以推动黎锦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化,而黎锦工艺的发展也会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因为市场的放开推广带来的不仅是黎锦利润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引起大众对这项文化的重视,吸引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加入黎锦文化的研究之中,促进社会对黎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黎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很多年轻人为了实现城市生活的梦想,远离家乡在城里打拼。因此,黎锦工艺没有了年轻人的传承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黎锦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手工艺品,为了避免这项工艺失传,政府及相关机构应该采取多项措施进行黎锦工艺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黎锦的传统,以新时期的民族责任感为使命,让具有3 000 多年悠久历史的黎锦工艺融入当代环境中。用现代的高科技数字化技术记录保护黎锦的制作技巧,在文旅领域大力宣传推广黎锦工艺并加强黎锦技艺传承人培养力度,政府和文艺保护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共同作用,使这一古老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得越来越好,进一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