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雪雷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哈尔滨 150081)
近年来,国家针对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日渐深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及《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规划要求,推动智能农机装备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与发展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本文从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保护强度、转化运用能力等制约智能农机装备自主知识产权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
创新是新知识的生产过程,该过程依赖于内部知识的积累与外部知识的参与[1]。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它们的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均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2]。通过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21年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60%,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位列第14,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27 864亿元,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44%,比上年提高了0.03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再创新高,已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新冠病毒管控前2.47%的平均水平[3]。截至2021年底,我国国内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较上年提高了1.2件[4]。在智能农机装备领域,创新能力同样是制约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最为重要的一项因素。
以2011—2020年我国智能农机装备领域包括国际专利分类号(简称IPC)为A01B、A01C、A01D、A01F、A01G(含义如表1)在内的全部专利数据信息为样本展开研究。
表1 智能农机装备领域IPC分类号及其含义
2011—2020年全国智能农机装备领域专利申请量为465 476件,总体分布情况如图1;其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比等趋势如图2。
图1 2011—2020年专利申请量分布
图2 2011—2020年不同专利类型数量趋势分析
由图1、图2可见,2011—2020年以来,我国智能农机装备领域专利申请量总体上处于逐年增加的趋势。通过近年来知识产权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我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占比持续增高。以2017年为例,全国智能农机装备领域专利申请量为72 21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5 191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37 019件,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基本持平,说明高价值专利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处于逐年提升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发明专利授权的比率较低。以2019年为例,全国智能农机装备领域专利授权量为35 92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仅3 409件,约占比9.5%。发明专利的授权需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实质审查,其技术创新难度远高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当然,其对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也更加突出。目前,我国智能农机装备领域专利的授权比率仍较低,亟待进一步提升。
知识产权是国家利用法律的形式,给知识产品及创造者和所有者在一定期限内的专有权[5], 体现我国在法律层面对从事发明和创造并获得一定成绩的人员的肯定和认可, 能更好地维护发明创造者个人权益, 从而促进发明创造人员从事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知识产权保护是产业存在的基石[6],与多数行业一样,农机装备行业的大部分生产成本是在开发阶段产生的,导致未经授权的复制模仿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既容易又有利可图。在农机装备行业,相关产品和技术都属于公开信息,核心技术很难做到有效保密。农机研发单位进行科研自主创新产品成功后,只要将新产品和技术投入到市场中,很快就会出现违冒及仿制品,如不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将会给研发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也会严重损害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导致农机装备行业研发人员自主创新积极性降低。
专利应为产业服务,只有转化应用才能将知识产权的实际价值体现出来。专利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匹配关系,是检验该知识产权成果价值高低与否的重要指标。即便专利的技术含量再高、科研背景再复杂,只要其与市场实际需求相背离、与消费者购买取向相偏差,其在商业、产业上的价值都难以有效形成,难以激发生产企业的合作兴趣。
技术转化应用的源头就是技术创新,创新投入和研发能力决定了最终的创新产出。技术转化应用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能实现及放大技术创新的价值,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技术转移转化能使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技术创新凭借实现技术转化应用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其中知识产权保护也能为创新产出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我国现有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率仍较低。以2019年公开的我国农业机械领域62 374项专利为例,其中知识产权转化应用许可备案仅154项、权力转移690项、权利质押94项。只有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有效整合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力量,以市场化和实际运用为导向,使企业和科研院所不再单纯以完成某项任务或取得某种资格而申请专利,才能避免大量的智力资源浪费。让农机科技成果更多地以专利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技术发展的风向标,让知识产权成为农机产业的基石,让企业利用专利获得对市场的独占权,最终形成农机创新、专利申请、市场化、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提高智能农机装备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保护强度和转化运用能力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科研人员应瞄准国际创新趋势,进行多种模式的自主创新,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且要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实时了解国际规则,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市场化和实际运用为导向,最终形成农机创新、专利申请、市场化、再创新的良性循环,让自主知识产权成为科技力量,成为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