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中具身性理论的实践路径

2023-03-18 04:36:33毛晨凯
秀江南 2023年7期
关键词:咬字演唱者人体

毛晨凯

音乐表演是演唱者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和感受,将音乐进一步表达出来。音乐表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借助声音、动作、面部表情、妆容、身体律动等方式进行展演。优质的音乐表演不仅要注重表演形式,还需要契合主流。在表演形式中,首先要注意把控音质的高低好坏,在认知音色时,要注意控制好音色的走向和起伏。表演者必须要把控好音准,才能谱写和演绎优美的旋律。如此既能契合音乐的表演形式,又能形成音乐的表演艺术。音乐表演是由人去创造和演绎的,离不开肉体的投入,需要调动口唇、声带、发声器等多种器官。诚然,如果仅依靠肉体演绎是很难实现音乐表演的观赏效果的。音乐表演不仅需要物理现象的支持,更需要主观思想的感受。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兰艾克说:“归根结底,我们所构建的世界植根于我们作为灵肉之躯的经验之中,我们的身體通过感知和动觉活动等物理过程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这在具身语言学中名曰‘具身性。”

具身性的含义

具身性指的是精神上的感受和具体的身体反应相关。具身性是基于人体的,以具体的人体行为和人体表现为基础。具身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或者情绪表达,也不是通常概念中的移情,具身指的是人在具体实践中和周遭相融合,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因此,肉体在具身性问题中,是一个媒介的开始,是一种感受器的存在,把周围的环境信息收集给大脑。

音乐表演有长足的发展,说明其具有巨大的魔力。其原因在于音乐表演有特别的表现形式。不仅在视觉上让观赏者大饱眼福,在听觉上也能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和感受,这就是音乐表演的形式美。音乐表演作为一场艺术活动,是对听觉能力的熏陶。音乐表演离不开躯体的演绎,和人的身体密切相关。受众可以通过体态的展示、音色的调转等去聆听音乐的内核,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价值。音乐表演可以直击内心深处,刺激人的感受,熏陶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层次。因此,一方面,它是演唱者情感、猜想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音乐表演并不是静止的音乐展示,需要通过多方面诠释音乐的内涵,将音乐的主旨和含义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观赏者感受音乐表演的意义和力量。

音乐表演和具身性的内在关系

东晋时期陶渊明提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指的是曲子之间的对比。丝弦演奏的曲目不及竹木演奏的曲子优美动听,然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不及人体的歌喉演奏。这是对音乐评论的妙语,表达的是对人体演奏的肯定,只有人的声音才能完整地诠释曲目。细细思量一番,不无道理。无论是丝弦还是竹木,都是自然之物,没有自己的情绪价值。丝弦都是需要经过人为的加工和操作,并由人去撩拨才可发音演奏。手是人的组成部分,丝弦所表达的轻重缓急等也是由人控制和表达的。不仅如此,竹木乐器的演奏需要靠人的上下唇和口腔等力量去展开。舌头、牙齿、鼻息等本身便是人体表达情绪和感受的媒介。人体通过控制器官的大小和频率进行曲目的演奏,赋予了乐器灵魂。如此一来,自然便是“皆不如肉”了。

而所谓肉者,即人的声带,应是情之最佳表现者。人在高兴的时候,唱出的歌,一字一句之间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正如眉宇之间所流露的难以描绘的幸福之气,是人之情感的绝妙表达;人在悲伤的时候,唱出的歌,如咽如泣,充满了化不开的幽怨、悲情,令听者动容,潸然泪下,这些又岂是竹木所能比拟的?人的声带是情感流露之源,它是自然之物,同时也最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

具身性理论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价值

声音是从身体里出来的,与人们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紧密结合。和器乐表演相比,音乐表演更能够深入人心,打动观者。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音乐表演中,要将参与表演的人体部位调整在适宜的位置上,才有助于发出动人的声音。例如口腔的用力,张嘴的大小,舌头摆放的位置,演唱时面部的肌肉,身体的摇晃都能体现律动和内涵。由此可见,具身性是呈现精彩的音乐表演的前提和基础。具身性理论研究与音乐审美、音乐表演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助于提高音乐表演的呈现度。

音乐表演者要具有歌唱的技巧。在演唱的过程中,不仅要放松自己,释放能量,还要在潜意识中将人体置于首要位置,从人体出发,创造音乐。发声的物质载体和演绎的前提,后续技巧的提升和训练都需要人体中不同器官和部位的参与。直到音乐完成后,也需要辅之歌唱的技术和音质。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建构多样、机能精密、能创造出美妙音乐的器官。人类的音质产生是多方面的,包括呼吸、声音、听觉等,再通过周而复始的技术训练和提升,逐渐形成肌肉记忆,从而生成具身性的音乐表演。最后,身体在歌唱技术已经具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的升华。音乐表演的点睛之笔在于要融入演唱者的个人情况和对音乐的解读,在创设的意境和氛围中形成具象的具身体验,才能在音乐表演中体现其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和赋予的无限遐想和感受。

综上所述,音乐表演不是单一的演唱活动,它具有极强的综合性,需要与身体技能、肢体动作、面部呈现、语言表达相协调,往往会结合舞蹈艺术、器乐表演等形式,借助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让表演者参与其中。具身性便是将理论和实际表演紧密结合,两者协调统一,调动神经肌肉和精神世界。如此一来,音乐的表演者在借助人体这一载体时,衍生出对音乐的节奏感,探索自己的身体在音乐表演中的美妙,达到实现音乐表演的目的。

具身性理论对于音乐表演的发展有着深层意义,它以人体技能为基础,既包含了生理器官,又承载着精神内涵和情感寄托。“具身性”理论还包括内在与外在、心理与物质的现象,从理论上提高声乐舞台表演的水平,使声音与情感在声乐表演过程中高度融合,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具身性理论与音乐表演的结合是音乐表演发展道路上的创新点,深入研究具身性的理论成果并运用到音乐教育中,能获得更多深刻的启发和思考,从而在未来的音乐表演中创造出更多样更丰富的经典音乐作品。

人作为音乐表演的中心,不仅是身体的来源和主人,也是精神和感受的主管者。因此,歌唱是一项协作活动,不仅需要肉体的参与,还需要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共鸣。如此一来,便需要歌唱者打开自身眼界,拓展歌唱事业,充实音乐经历,提高演唱技巧,寻觅演奏方法,充实音乐理论,呈现更加积极丰富的艺术形式。

音乐表演实践中的具身体验

音乐表演既能够传递音乐的美好和力量,也能够让听众感受音乐的魅力,更能体现演唱者的专业能力。因此,对于音乐演唱者而言,提高演唱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基本功的练习,才能获得声乐发展的提高,才能使音乐表演长青。一首曲目的演奏,需要结合歌词和曲调,要将歌词和曲调综合再创造,是依托具体的手段进行的。因此,需要演奏者识记歌词,区分曲风,掌握音调,从音质和咬文上实现歌词和歌曲的融合。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演唱者将人体和声音协调运作,再配合表演者的具身想象,結合歌曲的旋律和律动,才能呈现音乐表演。

咬字发声是音乐表演的基本要求,直观地体现歌曲表达的内容,因此要受到音乐表演的重视。对咬字发声能力的落实和训练便是具身化的表现。在专业领域上的民族传统理论有自身的咬字要求。演唱时并不像平常聊天讲话。在日常沟通中可以有自身的语义表达和语调安排,音乐表演时则不同。首先要对每句话的句头和句尾进行改动,对一些声韵结构比较复杂的汉字进行改变,使其在演奏时更圆满,并将其韵母进行转变,把歌曲的发音唱得婉转、呈现出余音绕梁的表演效果。演奏者要把握字音的组成部分。字音往往由三部分组成,要修改发音过程中不完善不合适的部分。音乐表演中,每个字眼每句歌词都能够影响整首作品的呈现效果。纠正在歌唱过程中的咬字和发音,便是具身性的体现。保持正确的咬字方法,需要勤恳的练习和专业的识别,从音节切入,调整音韵,不破坏句子本身的完整性和语言的内涵,保留艺术呈现的动人和完整。因此,在发声训练时,就需要让牙齿、舌头、鼻腔、口腔、咽喉等都处于合理的位置,正确地使用气息,清晰地发音。

具身化的咬字需要掌握方法进行反复练习。在气息基础上,对母字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把握,再进行音调的控制,掌握音值,保证演唱者借助身体使发音完整和清晰,为音乐表演打下基础。提高音量、提升音域、改变音色后还需要稳定在适宜的磁场,便于表演过程中的延伸,这便需要稳定的腹部力量和强大的平稳气息。气息双向运动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高位置演奏并非简单意义的飙高音或大声响,需要做到高音稳定,不缥缈不颤抖,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和锻炼,也需要多项器官的合作与共振。缺少其中之一的构建,都无法形成稳定的高位。展开气息双向运动和器官共鸣共建,是一种肌肉神经兴奋的状态,需要调动部分肌肉。这需要分配好肌肉的紧张和收缩,使一部分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另一部分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松与紧之间相互协作,彼此对立又相持,做到在适宜的节点收缩,这便需要结合具身化的训练。

具身化的咬字训练,分为三步走。首先在咬字前要带动所有发声器官,使它们保持亢奋状态,从而带动气息,进行发音。在唤醒发声器官之后,声带拉紧发声器官,把字咬准,不要出现基础偏差,并保持好气息之间的传递。此时,口咽腔、软腭、后咽壁、上牙床是紧张的、拉紧的,而舌根、下巴、下牙床是放松的。随后,上颌关节以上部位要紧张,而下颌、喉、胸、面部要放松。在保持气息稳定的同时,守住音色的高位,并不断扩大口腔的容量,使声音松弛、顺畅。这一环节十分重要,要松紧配合得当。同时,还要注意在音乐表演过程中,保持大脑的清醒。音乐演奏时,大脑要一直处于亢奋状态,集中注意力,发声器官便会在线,维持合适的状态,这是内化于心的精神状态。同时,肢体外部要呈现自然的状态。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肢体动作,都要合乎演奏内容,否则便会影响观感,破坏音乐表演的观赏性。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读音不准的问题。读音不准主要是受方言影响,在某些地区舌尖音“f”和“h”不分,如:把“飞(fei)”错念成“灰(hui)”等。音乐表演中要分清字头的结构,出现容易有问题的字要进行反复地有针对性的练习,避免呈现结果有误。同时,对于易读错或者有争议的字词,要开展专门突破,使每个字词发音无误,内容无误。把每个字都唱明白是音乐演奏的前提。在注意咬字清楚的同时,要理解词语的内涵和设立原因,加强文化的修养,提高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表现情感,提高传唱度,增强感染力,形成生动活泼的语言现象。

具身理论下的音乐表演进一步强化了音乐艺术的专业性和实操性。它是通过艺术的实践探索发展生成的,音乐表演的前景和提升与具身理论是紧密结合的。与此同时,音乐表演的实践练习和操作,又进一步丰富了理论,使理论更加贴合现实,作用于音乐表演。剖析艺术,将艺术划开,音乐教育是多方的汇集,这些集合又都来自身体,使音乐表演到达新的层次,音乐表演就形成了具身性理论的主要呈现形式。

猜你喜欢
咬字演唱者人体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艺术家(2022年7期)2022-11-22 09:48:39
人体“修补匠”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人体冷知识(一)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34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北方音乐(2019年11期)2019-08-12 01:23:30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10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黄河之声(2018年15期)2018-01-27 14:02:32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黄河之声(2018年19期)2018-01-25 20:48:04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大众文艺(2017年13期)2017-03-11 11: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