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鹏
国际上普遍认为,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标准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自2000年起我国整体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22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为19.8%。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养老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未来10年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图1),且未来十年依旧是持续走高的趋势。
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嵌入式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出现,其运作理念与机制有利于缓解社会养老问题,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补充。本文通过对该养老模式的分析,探索嵌入式养老模式下社区既有建筑设计改造的原则,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有一定意义。
国内主要养老模式概述
中国从2011年开始启动养老产业以来,国内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家为核心的养老方式,“家”不仅为老人提供物质条件,同时也对老人有情感上的慰藉,是大部分老人愿意选择的一种养老方式。现代的居家养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是依靠社区配套资源和国家政策补贴的一种在家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的成本相对较低,是我国目前近30年来最基础的养老方式。
该模式非常契合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的概念,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但我國人口众多,平均收入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居家养老意味着更多的社区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庞大,国家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投入巨量的资金,这意味着养老服务水平无法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依托于社区,以家庭为辅助的养老模式。让老人在不离开熟悉区域的情况下,能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提供娱乐休闲场所、健身养生器材等。同时社区还会提供入户清洁等一些家政服务,该模式投资较小,见效快,成本相对较低。社区养老很大程度上是社区与家庭连接的桥梁,通常情况下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辅相成。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中国的社区养老模式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之一。
但是,目前的社区养老模式也出现了问题,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社区养老模式是国家组织下的一种养老模式,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公众的参与较少,没有很好地调动社会资源,因此资金投入显得捉襟见肘,这就使得很多社区的基础设施存在很大的不足。其次是社区养老的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缺少专业培训,无法提供专业服务,而且我国在这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在自身和家庭都同意的情况下,离开熟悉的社区去一个老年人集体居住的地方安享晚年。机构的服务更为专业,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医疗、日常娱乐活动等一系列综合性服务。
机构养老又称社会养老,不同于其他两种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属于半公益性质,有商业属性,这就意味着服务水平与顾客的消费水平有很大关系。在国内所有服务专业、设备完善的养老机构里,政府投资的公益养老机构有国家的补贴,价格亲民,但是一床难求,而设备完善的私人养老机构则需要很高的门槛费用。
根据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城市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分别为3652元和1427元,设备完善的养老机构年费用都在两到三万,从目前国内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大部分家庭是很难负担的,而那些收费较低的私人养老机构,则大多设备不够完善,服务不够专业,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我国人民家庭养老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老人无法接受自己到养老院去养老。在很多老年人的观念里,在养老院度过晚年意味着子女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情感上很难接受。对于一、二线城市的老人来说,这种观念已经有所改善,但是对于广大国内欠发达地区,这种观念几乎是老年人的共识,老年人对机构养老在情感上一般都很难接受。
目前主要实施的三种养老模式各有弊端,由此促成了“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出现。
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概念
社区的定义有很多种,例如范国瑞认为,“社区是生活在某一地区的个人或家庭为了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目的而形成的特定范围,因此不同社区之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不同的。”社区的划分也有不同方式,例如“穆斯林社区”“华人社区”等就是按文化方式划分;“四平社区”“阳明里社区”等是按地域名称划分的。本文所指的社区是城市内的一片区域,该区域居民具有相对独立生活的环境,居民住宅也拥有商店、卫生所之类的相应配套设施。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提出嵌入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嵌入理论,认为世界上没有人可以被孤立,每个人都是在一个社会体系中,并且是通过所在的社会关系获得信息以及各种资源。
嵌入式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有传统养老模式的优势,同时没有局限性。该模式是以社区内部的闲置资源为载体,整合周边社会资源将养老设施嵌入社区中,以居家养老的老人为服务对象,为老人提供医疗、日间照顾、饮食等相关服务。运作方式是政府通过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竞争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嵌入社区之中,交由社区与投资企业共同运作。这样操作下来既避免了不必要的内部消耗,也减小了政府财政压力,这种养老模式使“居住”与“养老”紧密结合,独到之处是既能让老人得到优质服务,也没有让老人脱离原先熟悉的区域,满足了老人的情感需求。
国内嵌入式养老设施典型案例分析
万科嘉园长者中心是北京万科管理养老公司与房山区政府共同合建的民营养老机构,占地948m2,建筑面积为1270m2,建筑分为两层,一共规划16个房间36张床位。此项目位于北京房山区长阳半岛一号地,机构位置在社区内部属于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该机构周围有商场、地铁以及医院等配套设施,并紧挨长阳体育公园。该设计方案有以下特征。
原有建筑功能扩展
本项目基础建筑是托老所,由万科管理养老公司负责改造。在托老所建筑现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添加,主要扩展添加的功能分为三个方向,分别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增加、餐饮功能的扩展以及医疗机构的嵌入。
1、公共空间的扩展增加了老人活动的区域。通过将原有建筑内院以及二层外露阳台的封闭,提供了两个露天式中庭的活动空间以及一些办公的区域。露天的中庭不仅为活动空间带来了充足的阳光,同时也能让老人更加贴近大自然。
2、扩建厨房增加了餐厅就餐的区域,这样不仅可以方便老人就餐,功能多样的厨房也可以满足入住老人更加多元化的需求。
3、在机构内嵌入了诊所的功能,为老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并在机构内设置康复区,帮助老人肢体力量与协调性上的恢复(图2)。
温暖的室内设计风格
养老机构的整体风格属于温暖优雅的日式风格,材质使用贴近于自然的木材质。温和自然的颜色能够使老人的内心放松,缓解老人的心理壓力。整体空间采用了明亮的灯光,对老人视力有所帮助。对于入住老人居住空间的设计,则在满足老人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量给老人自己发挥的空间,摆放自己喜欢的物品。
日间照料功能与中庭的可变动设计
北京万科嘉园机构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利用半隔断软隔断以及屏风等设计手法,将休闲区、学习区以及公共活动区域进行整合设计。利用可移动式木门,将空间按照需求进行分割,通过可变动的设计,将功能进行扩展,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休闲活动项目,同时使空间利用率最大化。
室内居住环境的适老化
考虑到老人的生理特点,对居住生活空间进行了适老化设计。例如在居室、浴室、卫生间等地方增加扶手(图3),将居住内的厨房进行无障碍化的设计,家具符合人体工程学,尽量减少锐角等突出物,地面采用防滑耐磨的地板,整体的颜色搭配温馨,整体环境贴近自然,阳光充足。
社区既有建筑设计改造原则
通过上述典型案例的分析,嵌入式养老模式下社区既有建筑设计的改造可以遵循以下结构原则。
充分利用嵌入载体、合理嵌入的原则
进行养老设施改造设计之初,要对所嵌入的社区进行充分调查,整理社区周边的社会资源进行分析加以利用,同时明确机构服务的范围,确定嵌入机构的规模。要对所嵌入的建筑进行调查,要分析所嵌入建筑的平面结构、剖面结构以及原始土建结构,通过这一系列要素的分析,选择适用性较高的建筑载体。
充分利用内部空间、复合功能的原则
在社区内部利用建筑嵌入的养老设施,通常受制于原始建筑结构的局限性无法形成较大规模,因此虽然功能多样化,但是规模相对较小。在嵌入养老设施的过程中,原始建筑的土建结构限制了功能区域的开发,因此要对建筑内部的功能进行复合以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在建筑的合理范围内进行扩展,满足更多的功能需求。
当代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多种多样,机构功能多样化才能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功能相似的空间相邻布置,利用可移动式的设计,根据不同的需求临时调整,这样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功能区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对于空间的利用可以开发垂直空间,将储物收纳等功能与墙面复合,形成一体结构,这样可以将空间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一体结构也有利于形成无障碍通道,一举两得。嵌入的机构也要积极与社区周边其他养老设施资源进行复合,实现功能互补。
空间灵活可变、弹性适应原则
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面向的服务对象是周边社区的所有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养老需求的增加,老年人对养老设施的功能需求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预留灵活的弹性空间,以便以后有更需要的功能嵌入,可以利用弹性空间进行调整。
嵌入功能的适老性原则
在嵌入功能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适老性的设计原则。嵌入的建筑不仅要在功能性以及舒适性上满足需求,也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进行设计。
首先在具体的设计方面,第一需要满足的是无障碍设计,满足老人日常行为生活上的便捷性,例如无障碍电梯、楼梯、走道等。其次要注重安全性,在选用一些家具以及日常使用物品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尖锐边角的物品。同时在一些导视牌、路引的设计上,要考虑到老年人视力困难的问题,将字体与色彩做得醒目。在空间布置上注意放些绿色植物,美化空间环境、使人放松心情,整体为老年人营造出一种开放、安全、友好、亲切的氛围,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与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