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梁与电视剧《亮剑》分析

2023-03-18 13:04张行健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李云龙亮剑战争

作为21世纪著名作家和编剧,都梁在中国文坛上有较大的影响力。他创作了《亮剑》《血色浪漫》《狼烟北平》等战争类小说,有的作品被改编成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一经播出反响强烈。他的作品以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为我们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文学景观,其塑造的李云龙、钟跃民、文三儿等人物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亮剑》曲折的传奇故事、鲜明的人物个性,展现出的中国军人的血性和亮剑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代的受众。一部成功的剧,自然离不开编剧的水平。编剧可以说是一部影视剧的灵魂。笔者以电视剧《亮剑》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特点、人物塑造和改编方式等方面对本剧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尊重历史真实的战争叙事

都梁于2000年1月出版了长篇小说《亮剑》,第二年发表了36集电视剧剧本《亮剑》,并被拍摄成同名电视剧,2005年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并创下了收视率新纪录,主人公李云龙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都梁也凭借此剧获得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第2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奖等荣誉。

《亮剑》的主角李云龙的原型是王近山中将,《亮剑》的基本素材取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的前身新四旅,而新四旅就是王近山一手组建的队伍。都梁说创作《亮剑》初稿只用了8个月,但却为此准备了十几年。《亮剑》的成功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都梁融合了各种人物原型的素材并赋予了人物自身独特的个性与灵魂。

《亮剑》讲述了抗战期间八路军129师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战斗生涯和传奇故事。李云龙是大革命时期入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一个驰骋沙场的职业军人。他正直豪爽、骁勇善战,他坚信,面对远强于自己的对手,无论结果如何也要坚决亮剑,这一信念支撑着他不断克服困难走向胜利。因为李云龙这一英雄形象的成功,《亮剑》也被称为是军旅题材回归英雄传奇的一个标志。

作为战争题材,电视剧《亮剑》不落俗套,在叙事内容上也推陈出新、弃悲扬喜,高度颂扬了勇于亮剑的革命精神。《亮剑》中的几个战役如苍云岭战斗、李家坡战斗、消灭鬼子军官观摩团等都有类似的真实历史事件可以比照,都梁在对战争的表现上尊重历史真实,有着自己的历史观和英雄观。它既没有丑化国民党军队,也没有弱化日本军队,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也不粉饰太平。剧中几次战役都各有特点,但都充满了血腥和死亡。都梁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又展示出人道主义的关怀。他笔下的战争中的人,达到了人性的高度,不仅写出了生命的宝贵,更体现出人的尊严。无论是中国军人还是日本侵略者,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塑造人物,肯定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人的生命,表现了一种进步的现代意义的战争观。

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

“文学是人学”,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部小说成功的关键。相较以往战争作品对于人物的刻板描写,都梁在塑造人物上达到了新的高度。除了是综合了各种人物原型,都梁也赋予了人物自身独属的个性与灵魂。

都梁在比较《亮剑》和后来创作的《大崩溃》时曾提到,《亮剑》是以人物带动事件,而《大崩溃》是事件带动人物,由此可以看出作品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亮剑》里有不少人物,但主人公李云龙是最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都梁在塑造人物时注重彰显人物的个性,突出李云龙作为平民英雄的质朴直率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李云龙首先是个战斗英雄。生长在社会底层的李云龙,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下,他发生了蜕变,成为一位身经百战的将领,成长为一名抗日英雄。他的身上集合了古代侠士和现代爱国军人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李云龙勇敢善战,胆识过人,疾恶如仇,不畏强敌,身先士卒。“狭路相逢勇者胜。明知是死,也要亮剑。倒在对手的脚下不丢人,那叫虽败犹荣。”他抱着每战必胜的信心,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那死也不能倒下的英勇气势,足以让敌人闻风丧胆,是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血性硬汉。但作品也表现了他性格暴躁、言語粗俗的一面,他出身草莽缺少文化涵养,桀骜不驯,经常战场抗命,但正是这些与众不同、差异化的描写,反倒更让观众觉得人物有血有肉、可亲可敬。他虽然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他行军打仗却很有一套,有着很高的军事眼光和才华。对于战友兄弟也是情深义重,不惜被处分也要为警卫魏和尚报仇。李云龙有着传奇的战斗经历,也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血性,为救妻子擅自发动了对平安县城的战斗。

和政委赵刚从相互排斥到推心置腹,和国民党将领楚云飞棋逢对手相互欣赏。剧作家这种多侧面、立体化塑造人物的方法使得李云龙这个英雄形象性格丰富复杂,个性鲜明突出,在人物塑造上突破了以往英雄形象高大全的类型化刻板印象,也因此李云龙这一英雄形象获得了观众的长久喜爱。

都梁还善于用对比烘托的方式塑造人物。剧中三个主要将领出身背景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性格也迥然不同。政委赵刚是儒雅型,李云龙是草莽型,楚云飞是学院型。作家通过对比烘托手法凸显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国民党将领楚云飞在战争中始终忠于自己的理想信念,他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在一出场时便展现出来。作家处处把李云龙和楚云飞对照着表现。在日本宪兵队队长平田一郎的生日宴上,李云龙和楚云飞携手对敌,一同消灭了赴宴的日伪军全体军官,二人从此开始惺惺相惜。政委赵刚和李云龙性格和行事风格反差极大,一个稳健内秀,一个外向冲动,两人在一起共事,从开始的相互不满到相互欣赏,这样的人物安排反而更凸显了两人不同的性格。

《亮剑》剧中人物语言也极其个性化、口语化,生动自然、亲切流畅,李云龙的台词更是辨识度极高,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剧中一些台词也被广泛传播,诸如“狭路相逢勇者胜”“什么精锐?老子打的就是精锐”“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这些生动鲜活、极富个性的语言把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个性复杂,充满传奇色彩,又加入了喜剧元素,使观众的审美心理得到了充分满足。

三、合情合理的改编

(一)题材定位合理

原著《亮劍》以李云龙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反映了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是一部有史诗风格和悲剧色彩的作品。而电视剧《亮剑》在内容上舍弃了小说后半部人物的坎坷和悲剧结局,选取了李云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授衔、阅兵之前的经历。故事情节的重心放在表现李云龙在战场上的英雄行为和传奇故事,这种改编有助于集中表现战争以及战争中的英雄,借此纪念抗战胜利,缅怀先烈,警示后人,弘扬勇于亮剑的革命精神。

全剧贴合主题,将亮剑精神通过剧中不同人物进行表达。李云龙作为指挥者,面对敌众我寡局面正面硬刚,向强敌亮剑自然不用多说。除此以外还通过其他人物表达了“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中国军人的军魂”的亮剑精神。魏和尚身陷敌营时亮剑杀敌,孙德胜战至只剩一兵一卒,甚至只剩一只胳膊仍然亮剑冲锋,剧作将亮剑精神和家国情怀完美结合,让人看着热血沸腾。

(二)强化了战争场面

作为表现战争的电视剧,战争场面必不可少,作品主要写了几次战役:李家坡之战、反击山崎大队、攻打平安县城、一场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这些在小说原著中就有描写。但还有一些原著中几笔带过的战役,在电视剧中则被细化加强了,纷飞的战火、弥漫的硝烟、战场上的拼杀,类似纪实片的场景运用增添了战争片的真实感,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改编也使人物安排更合理,剧情更加跌宕起伏、张弛有度。

(三)完善了人物谱系

为了更好地表现战争的群体性和人物的复杂性,电视剧《亮剑》还添加了一些小说中没有的人物,比如电视剧开头就有着亮眼发挥的炮手王承柱、反“扫荡”时宁死不降的战士王喜奎、高喊着“骑兵连,进攻”最终血染沙场的骑兵连连长孙德胜等角色。编剧添加这些角色,使剧情更为合理,人物关系更加丰富。

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也强化了人物符合逻辑的特征,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立体。如原著中的政委赵刚,没有多少实战能力,但在电视剧里,编剧给他强化了能力,把他改成了一个神枪手,是个能文能武的儒将。而李云龙主动请他喝酒这个细节的改编也符合李云龙对赵刚态度转变后的人物行动。

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还交代补充了人物关系,如增加李云龙在新一团的描写,由此带出他和丁伟的关系,通过丁伟这层关系,成立了独立团的骑兵连,然后李云龙调去独立团,又牵扯出和孔捷的关系,这三个人三足鼎立的状态,又和后面的战争,和楚云飞的对峙等,产生很大的关联。

四、结语

都梁的作品有鲜明的特色,作为战争题材,《亮剑》不落俗套,具有突破性意义,都梁在对战争的表现上,尊重历史真实,尊重生命,高度颂扬了勇于亮剑的革命精神。整部剧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从编剧到演员再到后期的配音,细节都做得很到位,增添了战争片的真实感。在人物塑造上突破以往影视作品英雄人物塑造的程式化限制,不脸谱化,注重突出人物多侧面的性格特点,还善于通过对比烘托手法凸显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剧中人物语言也极其个性化,鲜活自然,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和剧情。该剧也因此成为经典之作,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张行健,男,汉族,福建人,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

猜你喜欢
李云龙亮剑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废旧手机“变”宝贝
被风吹“偏”的战争
使用“李云龙” 上级要“亮剑”
“李云龙式”干部如何发现,怎样用好——这也是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重要标尺
他们的战争
战争
矮个子的高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