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2023-03-18 02:01:00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吴颖
父母必读 2023年3期
关键词:阿姨职业孩子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执行 | 吴颖

走出学习误区,重新认识学习

文︱吴颖

第一部分: 观点

让孩子有学习的渴望,能更快地掌握学习方法,首先需要父母对学习有着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抛开固有的观念,这本身就是学习。

也 许在某一个阶段,我们会突然走入了学习的误区,将学习的定义限定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所以,不断地跳出我们对学习的窄化理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学习是什么?

我首先把这个问题提给了最近风靡全球的ChatGPT,它给我的回答是:

学习是一种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和职业竞争力。

学习是一种通过积累、总结和理解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自我提高的过程。它是人类生活、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在ChatGPT的回答中,我觉得有两点特别值得父母关注,这两点也经常是我们对学习这个词的误区:第一,ChatGPT没有把“学习”和“上学”混淆,也没有把“学习”和“成绩”进行关联,而是强调了学习是一个过程,不仅是“获得”的过程,还是“总结和理解”的过程。第二,ChatGPT不认为学习只是孩子的事,而一直强调的是“人们”“人类”,可见,学习是每一个人的事,是和“生活”“自我”密切相关的,只要我们还在生活,还想提升自我,就需要学习。

我想,这次我向ChatGPT的学习,也应该说做到了这两点。所以,虽然机器人可能以后会帮我们快速地找到某些问题的“答案”,但是如何思考,始终是人类学习的“专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也需要重新看待孩子们今天的学习:学会“读、写、算”不再是学习的目的,甚至学到新知识、找到正确答案在这个时代来说也不再是难事,而对于能将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判断、解析、整合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在面对挑战时找到应对的路径,才是最重要的学习。

为什么要学习?

很多孩子可能都提出过这样或类似这样的问题。当父母遇到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会怎么回答呢?我们可能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将学习解释为一种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于是,孩子会发现自己的学习一直达不到父母所说的那个目的,或者说还会与那个目的相差得越来越远,这时候,孩子可能会更加厌恶学习。

安德烈·焦尔当是一位生物学与教育学博士,他在瑞士日内瓦大学任教,是国际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科学认知论研究专家。在他看来,学习是孩子在幼年时期的一种冲动。婴儿一出生就具有激励自己进行学习的潜能,他们对行为的掌握是出于多种多样的生理需求,比如解决饥饿、寒冷或太热、想让妈妈抱或者拿到玩具……反过来,学习又使孩子的潜力和智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他的行为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包括安全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增长能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归属需求等。这些需求是推动孩子在不同方面学习的强大动机的源头,而学习的欲望会促使更强烈的学习欲望的产生。学习其实就应该是这样非常自然地发生的。

用安德烈博士的观点再反观孩子关于“为什么要学习”的这个疑问时,我们就会知道,孩子从出生就有的本能学习欲望正在被破坏,也许是学习的内容不合适,也许是学习的方法不得当,也许是学习的环境不够好……总之,建议父母先不用着急去和孩子解释学习的目的,不妨从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找找问题,做出调整,将孩子重新引领到对学习有欲望、有好奇心的轨道上来。

记住:学习,应该是孩子的一种本能。

怎么学习?

当然,不少孩子可能是在进入学校学习后提出这样的问题的,这个时候,一些学习方法能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现在有不少关于学习的书,在教大家如何学习,我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历史上毕业最快的人斯科特·H.扬的《超级学习者》这本书里,看到了9个高效学习的原则,可以和大家简单地分享其中几个。

元学习:首先绘制导图

元学习,是指去学习该如何学习。绘制导图是一个工具,在导图中,我们可以确定学习的原因、内容和方式,也就是梳理清楚“为什么而学”、“学什么”和“如何做”。

专注:磨刀不误砍柴工

首先我们需要找出让自己不够专注的原因,是拖延,是分心,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专注点。之后,就是进行一定的训练和锻炼,提升专注力。

训练:攻克薄弱环节

学习很像化学反应,只有等前一个反应的生成物变成下一个反应的反应物时,反应才会继续进行,一旦前一个反应停止,整个化学反应就进入了瓶颈。学习也是如此,对薄弱环节的攻克,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检索:以测促学

试着从记忆中唤起知识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学习工具,所以学校的测试、考试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们学会在头脑中检索学过的知识,查漏补缺,学会使用这种学习工具。

记忆:别往漏水的桶里加水

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曲线表明:在学习新知识后,我们往往会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忘记。想要建立长期记忆,就不要死记硬背,将学习时间划分为小段,效果更佳。而且,记忆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将新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也许对记忆更有帮助。

另外,很多学霸或学霸级父母也会在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希望能帮到更多的父母和孩子,包括我们在这期杂志的“封面人物”中,也就这个话题请教了科学家爸爸王元卓。

但是,在诸多学习方法中,究竟哪一种能让孩子走出学习的困境,这也是一道命题。就像孩子的成长路径各不相同一样,学习的路径也有千万条。所以我想在最后和大家分享的一个关于学习的误区是一个主语问题,尤其是在“怎么学习”这件事上,只有当主语是“我”时,学习方法论才能真正起效。

一位校长的学习观:我们都是“正在学习者”

受访专家︱吕轮超(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采写︱李美锟

第二部分: 访谈

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贵的金子,我们要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地方去,他们一定会闪闪发光。学习成绩并不能概括孩子的成长,而学习能力则可以成为一个孩子“仗剑走天涯”的底气。

孩 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会成为很多父母的心病。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孩子,往往就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够好,或者说,至少是在中考中没有考出好成绩。作为职业学校的校长,对学习和学习成绩是怎么看的呢?这次我们正好有机会就学习的话题采访了一所著名职业学校的校长吕轮超。

学习成绩≠学习能力

吕校长认为,学习成绩是孩子在校学习的显性表征,但它并不能概括一个孩子的成长,更不能概括一个孩子的变化和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在吕校长看来,学习本身是一件立体的事,它的维度应该涵盖家庭学习、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三者缺一不可。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只能说明这些孩子可能不太适应以升学考试为目标的学习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孩子没有学习能力。

在吕校长执掌的职业学校里,强调的是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这些素养恰恰是很难在“刷题”中教会孩子的,职业学校的优势正在于能够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丰富的课程,去帮助孩子们提升核心素养。我们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呢?因为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永远领先于学校的技能教育,我们要避免落入“学生一出校门就失业”的困境,就必须找到并培养那些能支撑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素养,于是我们梳理了我们学校培养的优秀毕业生所拥有的共同特质,再参考行业、企业选人用人时最看重的素养品质,提炼出了以“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为核心的五种素养。吕校长的理想是在学校里开设100门以上的选修课,带孩子们了解和见识更多的职业场景,他认为,孩子们在这样丰富多元的环境中就能重新找到学习的意义,重新唤醒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比如有的孩子就是在艺术类课程中发现了自己的艺术潜能,成为了书法家;有的孩子在参与校内咖啡厅运营这样的体验后完成了自己开咖啡厅的梦想;还有的孩子虽然数学成绩不好,但是特别擅长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工作和生活实践,创业很成功……在吕校长看来,每个孩子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着很强以及很独特的学习能力,只要让他们遇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就能充分调动起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让人不敢小觑。这就像吕校长的教育理念: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贵的金子,我们要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地方去,他们一定会闪闪发光。

技术能力的学习,让人脚踏实地

技术能力的学习是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明显特征,吕校长说:“我们不要小瞧了这些实操性内容的学习,它是非常有技术难度的,我们要转变对待职业教育的看法,科技的进步需要对前沿理论的探究,更离不开这些可以踏实地去实践的‘螺丝钉’。”被誉为“中国铁路重载第一人”的景生启就是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的一位优秀毕业生,在大秦铁路上已经奔波了29年,他总结出多种操纵法,可以精准掌控2万吨重的重载列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第一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重载司机。“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重载列车,开不动不是难题,刹不住才是最可怕的,面对转弯和上下坡路段,是非常考验司机的技术能力的,而景生启在这条路段上重载而行这么多年,靠的就是过硬的技术,而这样的技术,是在他实践中一遍遍学习和总结中获得的,是强大的学习能力和精准的技术能力共同成就了他,所以还会有人觉得技能学习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其实大多数孩子在进入社会后,都是需要有技术能力的,所有的教育最终也都将走向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职业学校正在搭建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进入社会的工作能力之间的桥梁,吕校长认为,对于那些不太擅长单一学习模式的孩子来说,进入职业学校进行以动手实操为主的技能学习这条路,未必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职业学习也可以跨赛道

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了一种技能,是不是一辈子都只有这一种可能了,都只能做这一件事情了。“当然不是!”对这样的疑问,吕校长给出的是否定的答案:“虽然职业学校的学习内容和普通高中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在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上的培养并不少,这些能力都是可以迁移的。比如我们在课程中有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来介绍火车发动机的结构,但是鼓励他们采用多种方式,可以用语言描述,可以用3D动画展示,可以动手制作模型,可以采取一切他们认为能介绍清楚的方式,这是在进行职业学习吗?是,但不全是。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就像前面吕校长介绍的那样,他所在的这所职业学校的孩子们,在行业内成为翘楚的不少,但是转行去干了别的职业的人也非常多。

“转行并不是扔掉以前所有的知识,是在积淀的基础之上跨一个赛道继续向前奔跑,每个人也都会在职业中开启新的学习,即使孩子们在毕业之后留在了专业领域内,技术的日新月异也需要他们不断地学习,永远是‘正在学习者’。”吕校长这样看待职业学习和转行之间的关系。对于吕校长来说,他也同样是一位“正在学习者”,从宏观教育政策的研究者到执掌一所职业特色如此鲜明的职业学校的“转行”,他也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很多与轨道交通、供应电技术相关的新知识。

孩子在校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地去吸收新的、前沿的知识,成为“正在学习者”,才能匹配当下的生活,才不会被淘汰。这不仅是职业学校的孩子们学习的真理,也是父母们要了解的学习内涵。

一位阿姨的学习故事:学习动力从何而来

受访者│莫子

上学的时候,我们为得到好的成绩而学习;工作之后,我们为了晋升而学习;终于等到了退休,还需要学习吗?一位阿姨的学习故事可以帮我们走出对学习的狭隘理解,也能给我们一些如何培养有主动学习精神的孩子的启发。

已 经退休8年的莫子阿姨和女儿一家住在一起,她也是一个5岁小男孩的姥姥。平日里,她帮着女儿、女婿接从幼儿园放学的外孙,给孩子们做做晚饭。在我们的印象里,退休的老人就该过着“躺平”的闲暇时光,养养花、刷刷短视频,时不时约上三五好友逛逛公园、拍拍照,但是莫子阿姨的兴趣爱好却让人非常惊讶,她是一位学习爱好者,平时喜欢看书、写笔记,是“樊登读书”“得到”“冯唐讲书”等几个大型学习平台的资深会员,更是积极的知识付费者。“终身学习”“主动学习”这样的传说在莫子阿姨身上成为了现实。

学而时习之,的确很快乐

莫子阿姨用《论语》中的这句名言开始了她对学习话题的分享。在她看来,“学习”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专属于孩子在上学期间的特定名词,而应该是“学”和“习”两部分,而且这也应该是学习的最好状态—接受知识的同时,有着自己的思考,并能把学到的内容进行应用。

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让莫子阿姨觉得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能更深刻,可以确定自己的很多判断,也能在对一些事情的思考中领悟得更多。她提到自己在前不久刚读完《纳瓦尔宝典》这本书,对“复利”这个本是从资本领域而来的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实人生中的一切都可以出现“复利”效应,比如她年少时天天坚持晨跑给今天带来还不错的身体状态,养育中一直的耐心陪伴带来了今天女儿的孝顺懂事,包括现在的坚持读书学习给她带来的退休后的另一种人生体验。

对她而言,看书、听课所学到的知识也许并没有起到我们通常认为的作用,比如拿到好成绩,在工作中得以晋升,但是她认为这些知识都是可以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的,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比如最近莫子阿姨正在学习少儿编程课,因为她一直很想搞清楚编程是怎么回事,就选择了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零基础学习。在学习后,她却对编程这个看似“技术活儿”的学习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应用,她觉得其实编程就是在寻找规律,就是在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在做事前,先找好规律,做好规划,那么事情就会变得事半功倍。

一边不断地听课、读书、学习,一边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进行思考和应用,这确实让莫子阿姨乐在其中,按她的话来说,学习给了她一种幸福的“心流”体验,让她觉得生活美好,人生丰盈。

莫子阿姨的学习体验也给了我们一些引导孩子学习上的启发:如果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践行者,光靠知识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让孩子有空间和时间去“消化”所学到的知识,也就是思考;让孩子有机会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也就是帮他在实践中找到成就感。

学而知之者,好奇心是最好的动力

《论语》中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将求学者划分了等级。莫子阿姨说,她以前也曾“困而学之”,但是发现这样的学习让人被动、慌乱,所以她选择成为“学而知之者”。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主动地学习国学、管理学、财富学、编程、英语、电子钢琴……莫子阿姨的学习动力是从何而来的呢?莫子阿姨的回答也特别简单:好奇心。

“人不能没有好奇心。人老了,好奇心不能老。”这是莫子阿姨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关于学习动力的话题。在她看来,因为好奇心而去学,学习后又让自己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这才是一个正向的循环,是能充分地享受到学习乐趣从而总想再去学习的正向循环。莫子阿姨说,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要我们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去探索好奇的事物,让他在学习这件事上形成良好的循环,孩子就能成为主动学习者。

对自己能力边界感的好奇,也是让莫子阿姨愿意去尝试各种学习的动力——老年人到底能不能学好英语,能不能弹出好听的钢琴曲,老年人能不能搞明白编程是怎么一回事,能不能学会理财……经过学习,莫子阿姨把这些疑问变成了肯定的答案,也成功地拓展着自己的人生局限,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把握着生活的主动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

对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事物的好奇,也敦促莫子阿姨在不断学习,她不希望因此而和女儿、孙辈产生隔阂,也就是出现所谓的“代沟”。其实,在这个家庭里,对于工作忙碌尚又处在新手父母阶段的女儿、女婿而言,妈妈反而变成了学习的先行者和主导者,她会向孩子们推荐自己刚读的书、刚学的课,也会把一些自己认为很有价值的学习直播、线上讲座等在家里播放,让全家人在做家务、陪孩子的时候可以一起听。

见贤思齐,榜样力量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莫子阿姨说,她越来越爱学习,还有一个动力,就是现在能跟着很多优秀的人一起学,让自己有更快的进步,也就是《论语》中所提到的“见贤思齐”。莫子阿姨感叹,以前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很少有人能有机会去到名校听课,很少有人能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有所交流。而现在,不少自身就非常优秀的人又在他们搭建的学习平台上,请来了更多优秀的人传授知识,帮助人们实现着“见贤思齐”的愿望。能实现“知识自由”“学习自由”,这让莫子阿姨再次感叹在当今这个时代里学习,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作为一个热爱学习的妈妈,莫子阿姨却从来没有将这种学习压力强加在女儿身上,女儿从小到大,她从来没有因为学习的事和女儿有过争执,现在也并不强迫女儿和自己一起学,反而是非常谅解女儿上班路远、工作压力大,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新东西的难处。但是有这样的榜样妈妈,女儿是无法置身事外的。“我妈总是变相‘鸡’我。”这是女儿经常说的一句玩笑话。实际上,莫子阿姨对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让女儿也成为了一个有着满满上进心的人,勇于在工作中进行各种尝试和创新;妈妈对学习的认真态度,每天做完所有家务后窝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认真写笔记、复盘学习体验的样子,让女儿也成为一个在工作中极度勤奋、认真、努力的人;妈妈持续学习的耐力和喜欢钻研的态度,让女儿的身上也有着一股年轻人少有的韧劲和耐心。在有着这样一位主动学习者妈妈的家庭氛围下,女儿也很快地突破了自己的工作边界,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莫子阿姨和女儿的互动也让我们想起很多教育专家都说过的话:与其父母一直在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不如自己先学点什么,先把书拿起来。可见,“见贤思齐”也许可以成为真正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榜样力量,永远是对孩子产生持久影响的重要因素,比说一千道一万都要有用得多。

一位学霸的转行经历:“折腾”里有学习

受访人│王小虎(北京膳百道科技有限公司CEO) 采写│李美锟

大多数人一生当中都做着相差不多的工作内容,就因为转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面对不同职业带来的挑战,需要强大的学习能力做支撑,还很考验毅力。

王 小虎是一位妥妥的学霸,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软件学院,但他却说自己不是一个标准的“理工男”。读书时,他是反恐精英(CS)游戏的校队队长,还拿到过全国跆拳道比赛的亚军,用他自己的话说,什么都想试试。本科毕业后,王小虎考入了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依旧是在计算机专业领域深造,并且和导师一起参与了诸多国家大型项目。在读研究生期间,爱“折腾”的他还是没有闲着,把目光瞄准了清华商学院,他选修了商学院的课程,在这里又吸收了很多新知识,结识了一群伙伴。并且通过在商学院的学习,他更清楚了自己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向ÿ产品经理。他调侃自己说:“虽然学习计算机技术7年,但我并不喜欢做纯技术性工作,我喜欢和人打交道,喜欢生动地介绍一样东西,刚好现在互联网有了这样一种新的工作岗位,我觉得自己很适合,我很想做。”就这样,毕业后的王小虎虽然也进了著名的“互联网大厂”,但并没有选择成为薪水高、前途好的程序员,而是选择了当产品经理。相较于之前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他在毕业后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就已经开始悄悄地让人生“转弯”了。

转行餐饮,剑走偏锋

互联网百家齐鸣的那个时期,整个行业更新速度也比较快,王小虎所在的项目组也面临着新的选择,正在他迷茫的时候,曾经在清华商学院的同学找到了他,询问他是否有创业的想法。王小虎本来也是有创业这个心思,只不过几个合伙人想要做餐饮业,这还是让他感到有些犹豫。从互联网转行做餐饮,这个跨度实在是太大了。

除了热情,毫无其他准备。家里人也非常不支持他,认为餐饮行业并不是知识含量很高的行业,清华的计算机硕士跨行去做餐饮,简直就是浪费了这么多年学习的心血。而王小虎却想清楚了,民以食为天,餐饮行业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餐饮行业同样也需要科技要素,“互联网餐饮”的想法在王小虎脑海里出现了。

不断学习就是“捷径”

创业之初,免不了四处碰壁。面对一个全新的职业,怎么驾驭它?王小虎给出了他的答案:看书,上课,不停地学习。“那时候我浑身充满了干劲儿,找来很多书看,相关的音频课、视频课全都学过了,脑子里有东西了,信心也就更足了。”不过,想把餐饮业做好,只是看书可远远不够,他遇到了第一个难题:与店里的员工沟通。王小虎说,和以前学习和工作的环境不同,做餐饮的员工大多是很早就出来打工了,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再读过书,怎么和这群人打交道,如何管理他们,保证店内员工的稳定性,是他亟待学习的地方。为了更好地融入,王小虎每天早上4点就到店里,从挑选食材开始,就和员工们“混”在一起,“虽然我读过的书比他们多,但是采购这种事,我还要向员工学习。”王小虎的诚恳、虚心请教的态度逐渐打动了员工,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模式,也让他在不断学习中熟悉了餐饮这个陌生的行业。

从来没有“白学”这件事

王小虎说他从小就是个特别有主见的人,认准的事情就一定不会放弃。小时候转学、中考高考等几次重要的选择,都是他自己拿定主意的。这次他转行做餐饮,不管多难也都会坚持下去,而且,他相信自己多年所学并不会被浪费,当初“互联网餐饮”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一闪而过就是一个好的证明。

“最初,我开发了点餐系统,希望可以优化点餐的体验感,提升服务质量,也希望节约人员成本。不过随着开发这套系统,我发现可能是我当初想的有些简单了。”王小虎当初把互联网技术引入餐饮行业,就是希望可以把餐饮做得和以前不一样,不做出点成绩怎能甘心,所以这中间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他也咬着牙挺过来了,最终独属于这家餐厅的一套新的技术系统被研发出来了,比如它可以很快地甄别出哪些菜品不受欢迎而迅速下线,减少后厨在精力上的浪费,哪些菜品需要做出调整,精准了菜品的品质,让食客们觉得非常满意。虽然这个系统还不完美,但也是王小虎勇敢踏出的第一步,是用自己的所学在新的领域进行尝试的初步成功。有了这次尝试后,他的脑子里不断地蹦出更多新的想法,比如他正在研发一套新的“排班”系统,这个系统不只是针对自家餐厅的员工,而是希望可以给整个餐饮行业带来一些改变,这又是一次新的学习体验。

当被问及为什么总是有信心不断去尝试新鲜事物的时候,王小虎给出了答案:“我不惧怕挑战,也不怕失败,我相信只要能够保持学习的动力,持续积累,并且保有一颗好奇心,就一定可以从容面对改变。”

给孩子搭建学习脚手架

文︱吴颖

第三部分: 工具

为孩子寻求学习助力,不是报补习班,也无须重金换取。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生活教育,就能为孩子的“好好学习”做好铺垫。

其实父母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能帮忙的地方并不多,越早搭建好这些基础的脚手架,越能让孩子进入学习的正轨,对学习有良好的感受、正确的认知。孩子在漫长学习之路上继续向上攀登时需要的更多脚手架,通常需要他自己去搭建。

呵护好奇心

美国富勒顿纵向研究(F L S)是一项超过30年的关于天赋儿童的发展研究。研究者会对参与者的学校表现、智商、领导力、幸福感等指标进行评估,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孩子们每隔6个月就被评估一次,5~17岁,每年评估一次。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智商高的孩子的确存在,但“动机天赋”(强大好奇心)比“智商天赋”更重要,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拥有“动机天赋”的孩子在各个领域都能超越同龄人。

在好奇心这件事上,呵护比培养更重要,因为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

1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提问时,父母不要敷衍,要积极回应,但可以不直接给孩子确定的答案,带着孩子一起从书本、实验、参观等各种路径中寻找答案是最好的方式。

2多用提问启发孩子

和孩子的交流中要多用提问式,但不要只问“是不是,好不好”等封闭式问题,而是要多问“会怎样”“哪里”“然后呢”等具体与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孩子从细微处去思考。

3允许孩子试错

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出错,只要在安全的范围内,在规则之内,父母要多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自信、乐趣与成就感,孩子就会愿意继续探索。

打开感知觉

感知觉是人类获取关于周边世界第一手信息的过程,是人们认识环境的基础,人们的感知力越精确,抽象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加强。

感知觉在孩子的认知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越小的孩子越是依靠感知觉去认识世界的,这是孩子记忆、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基础。

1营造丰富的生活环境

这不仅是指为孩子布置温馨的起居空间、购买各式各样的玩具、参观不同的博物馆,也包括带他体验真正的生活。其实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很丰富的,买菜、做饭、做家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都隐藏着对打开孩子感知觉的“开关”,带孩子真正地去生活,就是在刺激孩子的感知觉。

2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在大自然中,孩子的感知觉更容易被打开,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的景象,触摸到更丰富的事物。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场景,比如同一片树林,也会因季节、昼夜的改变而不同。能够用身心感受大自然,能够察觉大自然中的细微变化,对于孩子的感知觉发展非常有好处。

3多在一起玩亲子游戏

很多亲子游戏都是综合的运动,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比如孩子爱玩的捉迷藏、枕头大战和各种球类运动,既需要看、听,又需要调动肢体进行运动,还需要动脑子,是很好的促进孩子感知觉发展的活动。

促进脑发育

孩子的大脑发育是有规律可循的,顺应并抓住这些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健康。

1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大脑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按照“膳食宝塔”合理安排孩子的一日三餐,既要保证优质蛋白质和富含D H A的食品的摄入,也要注重谷物类及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尽量少摄入糖、加工食品、油炸食品。睡眠方面,根据美国睡眠协会推荐,2~5岁孩子应该睡10~13个小时,6岁之后每天睡8~11个小时。

2参与各种各样的运动

运动改变大脑,这已是科学界定论,所以敦促孩子进行各种运动也非常重要。孩子的运动方式越丰富,对肢体的调动越全面,运动对大脑的反作用效果越好。最好还能让孩子自己“动起来”,也就是以自己玩为主,比如跑跑跳跳、爬山、游泳等,因为在主动运动中,孩子更容易整合来自各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刺激大脑的发育。

3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有一般规律,但每个孩子的成长又各有不同,了解一般规律,又能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特点成长,才是真正的尊重。脑发育确实有“敏感期”,但并不意味着过了这个时期发育就停止了,因此既不能忽视在孩子脑发育过程中需要的刺激,比如在语言发展敏感期要多给孩子讲故事、多和孩子聊天,切忌揠苗助长,破坏了孩子的成长意愿。

注入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进行了严谨认真的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著名理论,认为学习的秘诀不在天赋,而在努力。这种思维会帮助孩子相信,只要努力学,都能学会。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对应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要是没有天赋,怎么学都没用。

1赞美孩子的“努力”

在称赞孩子时,应该注重称赞孩子做事的过程,比如非常努力、很有想法、提高了效率等,而不是只称赞事情的结果,当然,更不应该称赞孩子的“聪明”。这样的称赞方式会让孩子更在意做事的过程、自己的努力程度,对不确定的事情敢于尝试,不会因为害怕得不到好的结果而举步不前。

2帮助孩子学会客观评价自己

要多鼓励孩子,而且鼓励要具体,让孩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地积累成就感,更有自信,知道“我行”。同时,也要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给予指正,让孩子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不盲目自信,也了解自己的进步空间。

3培养逆向思维

平时在对事物、人物的评判上少用“非错即对”“非黑即白”的评判方式,在讲故事、看电影等亲子互动中,多和孩子讨论事情的可能性,比如讨论是否会有另一种结局,分析人物的多重心理,让孩子的思维更灵活,善于跳出思维定式,不容易被两个极端所局限,这对孩子今后面对学习困难或不太理想的学习成绩时,还能有持续的学习动力和生活热情很有帮助。

猜你喜欢
阿姨职业孩子
我的“话痨”阿姨
快乐语文(2021年31期)2022-01-18 05:51:36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花鹿阿姨扭到了脚
大灰狼(2019年4期)2019-05-14 16:38:38
《老阿姨》剧照
电影文学(2018年23期)2018-12-10 08:36:2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