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燕
[摘 要]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学习压力较大,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进行阐述,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4-0051-03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居于特殊地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进行阐述,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阐述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智力正常、思想积极、人格完整,能够控制和调解自身情绪,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大的内心,能悦纳自己的不完美,能积极面对困境和磨难。
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展开的针对性教育,即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地看待问题,提升抗压能力,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涵盖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青春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习心理问题、情绪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承受挫折问题等,这些问题往往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研读、开发和拓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获得积极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丰富,涉及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解决青春期出现的诸多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針对性的引导。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也比较高,一些教师和家长甚至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再加上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部分学生在面对诸多不顺时,会变得悲观、厌学、叛逆,甚至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就意味着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全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落实《课标》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文简称《课标》)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分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维度。不难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另外,《课标》明确提出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坚持德育为先,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蕴含其中。除此以外,《课标》在阐释“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时明确提出了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也从侧面凸显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由此观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课标》的基本要求。
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挖掘课程资源,深度对接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载体。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同时,积极利用社会热点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研读教材内容,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些内容能够直接使用,有些内容则需要教师进行提炼和加工后才能使用。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对接,进而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渗透。现以统编七年级教材为例,作一简单介绍。
比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学时代的重要性,同时树立理想,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培养坚毅品格;教学第二课第二框“享受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辛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避免陷入学习焦虑、考试焦虑等心理泥潭;教学第三课第一框“认识自己”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和评价,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调整自卑情绪;教学第三单元“师长情谊”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沟通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学会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教学第八课“探问生命”时,教师要让学生重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从而树立积极进取的生命观和人生观;教学第九课第二框“增强生命的韧性”时,教师要让学生积极面对生命中的逆境和挫折,挖掘自身潜力,提升生命的韧性和活力。还有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青春的邀约”时,教师要让学生悦纳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直面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教学第二课“青春的心弦”时,教师要让学生正确看待男生和女生的个体差异,学会正确地与异性交往,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与异性之间的朦胧情感;教学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的情绪特点和变化,并学会正确地管理情绪;等等。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找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为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2.利用社会热点,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社会热点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教学实效。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一些初中生在面对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时,选择逃避、退缩,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的事件,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述张桂梅、袁隆平等人的故事,并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思考:如何才能绽放生命的光彩?由此,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化解个人的不良情绪,磨砺坚强意志。
不难发现,社会热点的引入能够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时代性和生活性。
(二)多元教学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不利于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尝试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1.在情境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实效。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情境,并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表达情绪、抒发情感提供一个出口。
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时,教师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乐乐在一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持积极情绪和持消极情绪的人在面对这件事情时,会做出哪些行为,并呈现这些行为导致的结果。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明白积极情绪能够帮助我们转败为胜,消极的情绪会使我们一蹶不振,学会控制情绪与合理抒发情感,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主动思考,在情境氛围中展开讨论,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在案例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对学生具有正向激励与引导作用的案例,让学生围绕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帮助学生科学认识生活中的挫折与烦恼,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树立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增强生命的韧性”时,教师引用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张桂梅老师的案例。张桂梅老师三十年如一日地将自身的全部精力投入教书育人的事业。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她将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铭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学生结合案例展开自主思考与合作探讨,体会到张桂梅老师身上的生命韧性以及在遇到困难时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意志,从而提升了心理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引用张桂梅老师的案例,对学生有一定的正向激励与引导作用,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与烦恼,合理地调节情绪,树立直面困难的人生态度。
3.在讨论式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析、讨论问题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在讨论式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针对某一情境或问题进行讨论,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倾听同伴的观点,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二框“情绪的管理”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中考在即,小涛感到压力很大,每天都寝食难安,情绪也变得糟糕,甚至一度产生了厌学、弃学的念头……
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小涛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调整情绪,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经过讨论,有的小组认为,小涛可以通过跑步、画画、听歌等途径转移注意力,调整自己的情绪;有的小组认为,小涛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合理宣泄情绪,也可以向朋友、父母或老师倾诉,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有的小组认为,小涛应该正确地认识中考,中考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为小涛走出心理焦虑支招,有助于学生认识并掌握生活中常见的情绪调节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加强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道德与法治核心素養的落地以及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因此,教师应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为遵循,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源,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用多元教学法,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俞国良,何妍.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8):4-9.
[2] 任芳德,刘慧.生命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魂”[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3(4):31-37.
[3] 宋勇霖. 生命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研究[D].临沂:临沂大学,2023.
[4] 罗琴丽.新课标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路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8):72-76.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