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幸福何以可能
——西塞罗伦理思想启示

2023-03-16 00:11:56陈旭东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西塞罗亚里士多德美德

叶 蕾,陈旭东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富足,当下人们关心的重点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如何创造美好生活,学术界对老年群体的关注也从外在的基础保障转向内在的精神关怀。老年人拥有追求幸福晚年的期望,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开始转向追寻实现幸福的可能。有关老年幸福的讨论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出现,著名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为减轻好友阿提库斯的老年压力,撰写了名为《论老年》的著作,对于老年幸福何以可能的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衰老并不可怕,应坦然接受并让老年时期成为享受人生的最佳阶段。与其终日哀叹青春的逝去,不如理性看待老年的得失,以积极安逸的心态面对衰老的到来,在修炼和培育美德后收获老年幸福。

一、西塞罗老年思想的哲学溯源

古希腊时期有关老年的论述并不集中,老年形象在自然目的论框架影响下呈现不同的状态。柏拉图表达了积极的老年评价,亚里士多德主要以描述性的语言记录老年发生的变化,斯多亚主义提倡遵循自然原则即老年是自然发展的过程。这些论述可以说是西塞罗老年思想的哲学源头。

(一)柏拉图对老年美德的强调

在《理想国》开篇,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说明老年有助于追寻一种有益的精神生活,摆脱身体形式的控制。苏格拉底很乐意同老年人交谈,认为这是一种获得人生经验的重要途径,会为尚未经历过的青年人提供指引[1]。西塞罗也有类似的论述,认为“年轻人的义务乃是遵从年长者并接近其中的最优秀者和最有经验者,以便从他们的忠告和指导中得到益处。年轻人缺乏经验,需要借助老年人的阅历来充实和指导自己”[2]。年轻人可以通过学习老年人的智慧获得人生建议,这种智慧是时代的精华,是即使身体衰退也不会消失的社会财富。

柏拉图不否认老年会受到自然状态影响发生一些改变,暗示了衰老的连续性和分离性两种不同立场[3]。连续性是指一些老年人努力回忆并希望完成其在年轻时所做的事情,这既是保持身体和思维强健的一种手段,也代表着一种坚持;分离性是指在某个年龄之后,人们会远离之前的目标和成就,并开始思考永恒的精神价值。两种立场都表明老年人无论是在行动还是思想上都不会停止追寻积极的生活,老年时期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坚韧,这是需要通过修炼获得的美德。在柏拉图看来,如果一个人有自制力和好脾气,那么老年不会是沉重的负担。外在的衰弱对老年有所影响,但老年痛苦的原因与人的品格有关。无论是良好性格的养成还是老年智慧的获得都与美德密切相关,只要老年人爱智慧并养成良好的品格就能获得幸福。

(二)亚里士多德的老年评价

亚里士多德对老年的论述零散分布于《论生命的长短》《修辞术》和《尼各马可伦理学》等作品中。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年长的人物形象通常是负面的,其懦弱、缺乏信任、小气、不活跃、总是喜爱抱怨。亚里士多德在《论生命的长短》中指出,以生物为起始点,生命和生物本质上都是湿和热,老年则是相反的冷和干,所有躯体构成的质料是热冷干湿,所以衰老就一定会变得干燥[4]。质料所表示的湿热与激情相对应,干冷则代表一种衰落,是失去激情之后毫无生气的象征。亚里士多德对老年所持的负面态度以生命干湿的质料为始,但结合《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不同之处。首先,《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提到政治学的参与问题,青年人是不适宜参与政治的,因为他们的生活与欲求受到情感控制。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政治决策大多由元老院制定,其中不乏德高望重的尊长,这与《修辞术》中所批判的老年人形象完全相反。其次,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有关德行的论述,人们生来就没有道德的理解力,德行是一种持久的品质[5],随着人们体验生活和作出选择才逐渐获得道德洞察力。性格随着时间而不断发展,是习惯的结果。安东在《古典哲学中的衰老》中提出,考虑到美德的自我延续性,看起来有美德的人应该把美德保留到老年,虽然亚里士多德把年老列为使人变得吝啬的障碍之一,但并没有明确说明这种论断是否适用于所有人[6]。也就是说,没有获得美德的人很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吝啬,但获得美德的人可以将美德保留到老年。

亚里士多德对于老年的论述整体上呈现负面态度,但以年龄论人与个人德行相悖,其实亚里士多德真正想表达的仍然是美德对于个人品行的影响。一个人的德行才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最佳标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负面评价也提供了一种视角来看老年时期的各种可能,并非所有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一定会变成践行德行的好人,坏人变老了之后从表面无从辨别德行,其内心仍然可能是灰暗的,不能期望阅历的增加会让德行自行内化为品格的一部分。

(三)斯多亚学派自然观的影响

斯多亚学派崇尚的基本原则是顺从自然生活,自然等同于理性,共同构成智慧,顺从智慧的行为可称为美德。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克里西普在《论目的》中指出:“我们人的自然是宇宙自然的部分,所以目的应当是依照自然生活,亦即依照本身的自然和宇宙的自然,不做任何法律禁止的,也就是正确理性渗透所有事物。”[7]在斯多亚学派的观点中,人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必定要符合自然。西塞罗以斯多亚学派的方法思考善的目的,认为每种生命物为了能生存下去,从出生开始都有自然所赋予的爱自己的本能,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在注重个人主义的希腊时期,以自然为向导的生活原则提供了一种重归本真又极易遵守的人生信条。

西塞罗思想深受斯多亚学派的影响。西塞罗对自然给予高度评价,自然在西塞罗的老年伦理思想中得到深入体现。在《论老年》开篇,西塞罗就将自己拥有智慧的原因归功于自然,“我的智慧其实就在于这样的一个事实:我追随‘自然’这个最好的向导,对她敬若神明,遵从她的命令”[8]5。西塞罗相信自然把人生戏剧的其余部分都表现得绘声绘色,在最后一幕也不会随意对待。老年作为人生中的一个阶段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人类自出生后不断成长,随着岁月的积淀在某种程度上不断走向衰老,就像树上的果子和地里的庄稼都会成熟枯萎一样。西塞罗在对老年幸福的论述中多次提及植物的生长状态与人生迈向老年的过程相似,也代表着生命历程的自然发展,即从逐步成长、生机勃勃到暮年凋零,自然的四季流转与循环往复正如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西塞罗很赞同老年人回归自然,其实这种复归就像是让树木重回泥土中,老年回归乡村重新投入土地的怀抱,从清晨到日暮,感受自然的点滴变化。

不难发现在古希腊时期老年所面临的困境与现代相差不大,衰老问题为人们所关注。西塞罗早期受学园派思想影响,在老年幸福思想的内容上继承了学园派创始人柏拉图的核心观点,即老年生活主要受个人品格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品格与美德的重视成为老年幸福与年龄无关论述的伦理支撑。斯多亚主义的自然思想也一直是西塞罗所坚持的哲学原则,衰老正是人类遵循自然发展的生命阶段,一系列变化都无法避免,重要的是如何对待这种变化。西塞罗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老年伦理思想。

二、西塞罗老年幸福思想的主要内容

《论老年》作为西塞罗讨论老年的经典论述流传甚广,其以通俗的语言对人生、死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西塞罗将反对老年人是不幸福的作为核心观点,并对四个方面展开批评:“第一是,它使我们不能从事积极的工作;第二是,它使身体衰弱;第三是,它几乎剥夺了我们所有感官上的快乐;第四是,它的下一步就是死亡。”[8]10西塞罗展现了其心中的老年幸福图景,即从承认衰老到重建老年目标,在过程中摆脱感官限制与死亡畏惧,最后实现老年幸福。

(一)正面回应肉体衰退

西塞罗不否认衰老会带来身体机能的退化,认为老年人身体衰弱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老年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的生命历程,生命的每个阶段的体验都会有所不同。西塞罗认为既然生命历程是固定的,自然让每个人都只能体验一次,每个阶段又都各有特色,人们所要做的不是在察觉到身体的变化之后变得郁郁寡欢,而是要适时享受当下幸福。那些希望老年仍然拥有青年时的强健体魄的人不会感到幸福,这种错误的判断会让人埋怨老年的衰弱。而衰弱也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特征,身体不健康者无论任何年纪都会出现如此状况。老年衰弱的原因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年龄增长导致的,西塞罗指出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老年健康。一是年轻时不检点的行为让身体不堪重负。相较于因自然发展规律带来的生物学上的身体机能衰退,青年时期不节制的行为对身体造成的损伤更为严重。在获得即时快乐之后,短时间内人们并不容易察觉出身体的变化,但是长此以往,不节制的行为积攒到一定程度之后则会形成更猛烈地伤害,这种过度消耗让身体不堪重负。二是适当的身体锻炼能减缓衰老的影响。“一个人甚至到了老年,只要他坚持锻炼身体和有节制地生活,仍能在某种程度上保持青年时代的强健体魄。”[8]18承认衰老并不是坐等体力衰弱,既然已知会有衰弱的结果,人们可以通过锻炼尽量减小影响的程度。三是保持心灵和理智方面的锻炼。身体锻炼会减少肉体上发生痛苦的概率,理智方面的锻炼则会让头脑变得更加精细。希望保持青春活力的人也许身体会变老,但是心灵会不断思考。西塞罗自身也在践行心灵练习,如搜集史料、整理演说词、撰写各种论文、为了不让记忆衰退努力学习希腊语等。在擅长的领域专注某件事就是对理智的一种锻炼,进行脑力活动能使人们很容易忘记丧失的体力。

西塞罗反驳了身体衰弱直接导致老年不幸的错误观点,他承认衰老对身体的影响是存在的,并从年轻时的行为、日常身体锻炼和心智层面的训练说明老年幸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对一系列压力进行回应,不仅缓解了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也提醒青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制生活。

(二)重建晚年自我实现目标

西塞罗将工作类型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积极工作的定义不能局限于体力这一种类型,脑力劳动同等重要。在西塞罗看来,老年人往往是领导他人活动的正确人选,老年人所拥有的智慧和权威能将宇宙的宏观世界与日常的微观世界联系起来,其贡献更具意义和价值。西塞罗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到晚年时期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有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义务,杰出的、有抱负的人在自身无法参与社会活动时甚至会产生放弃生命的想法,“越能干、越完全的人,如果无法参与事务,就觉得生命无意义,尽管可以坐享最大的快乐,但仍不愿活下去”[9],他们所追求的不是简单的生命延续,而是在理智指导下专注研究,创造个人价值。学习的步伐也不会因为老年阶段的到来而停止。著名诗人梭伦在作品中自夸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苏格拉底晚年学会了七弦琴,西塞罗晚年开始学习希腊文学,在阅读了众多书籍之后,能够对希腊文学中的典故运用自如。

年龄的增长不能改变老人仍然是独立道德个体的事实,在这样的前提下反观西塞罗所提倡的热爱工作与不断学习似乎就变得合理。这也反映了老年生活面临的困境,人们似乎认为到了老年之后会失去以往形成的道德判断,就像亚里士多德所描述的那样,无论年轻时是否具有慷慨、友爱等美德,一到老年就会自然地失去曾经拥有的良好品质,变成小气懦弱的模样。其实如果将年龄因素排除在外再看那些为理想所奋斗的人,能够发现他们实质上都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体。老年人在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更能深刻感悟生命的意义,年龄不会成为阻碍学习的原因,衰老也不是逃避生活的借口,他们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认知会越来越清晰。

(三)摆脱感官快乐限制

西塞罗明确提出失去感官快乐不能成为指责老年的理由,反而会带来一些好处。快乐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老年的到来让感受快乐的途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恶习形成的源头。西塞罗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方面,享受这种快乐是毫无意义的;另一方面,老年虽然不能充分享有这份快乐,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快乐。具体而言,首先,感官快乐发挥作用的过程与欲望密不可分。人容易受到欲念的控制,在巨大吸引力的诱惑下自制力逐渐减弱,于是感官快乐逐渐打败美德占领统治地位。在获得感官快乐之后,人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之中,也就不可能运用理智进行理性思考。“必须使欲望服从理性的管束”[8]137,如果欲望冲出樊篱,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理性也难以阻挡。欲望不仅会扰乱心灵还会让身体失调。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精神萎靡的状态,完全屈从于快乐的统治,那么人类的灵魂之光就会泯灭,这时的人又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呢?其次,老年享受的快乐可能不比年轻人感受得更真切,就像在剧院里观看表演一样,坐在前面的代表年轻人,离快乐更近,但是老年人即使距离比较远,仍然能够感受到快乐。在年纪渐长之后,人感受的快乐不再局限于感官世界,精神的愉悦反而更加吸引人。

除去感官快乐,其实老年人还可以享受其他不同类型的快乐。一是闲暇的快乐。西塞罗假设如果老年人有一些研究能力或哲学功底的话,就能享受到世界上最快乐闲逸的老年生活,这里闲暇生活观念也体现了西塞罗的闲暇伦理思想。闲暇为理性的产生提供必要的时间条件,这里的闲暇与现代人们所说的休闲不同,其代表的不是散漫生活,而是与理性智慧相联系的有尊严的闲暇。西塞罗认为闲暇与理智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老年幸福的产生。二是务农的快乐。这一点在其他哲学家关于老年的论述中很少提及,主要与西塞罗的个人经历相关。西塞罗认为务农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务农不受年龄限制,年老也不会让务农的乐趣有所减少,农活是与土地的交流,土地孕育万物的力量和生产的自然性让人着迷。老年是一个能够反思人生经历的宝贵时期,闲暇的生活让人拥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乡村的自然之境让人惬意放松,摆脱外在条件的限制让内心更平和,从而享受幸福的晚年。“一个人在经历了情欲、野心、竞争、仇恨以及一切激情的折腾之后,沉入筹思,享受超然的生活,这是何等的幸福啊!”[8]25

(四)勇于直面死亡

西塞罗认为死亡是最让人苦恼、让人焦虑的沉重话题,但是死亡也并非造成老年不幸的原因。首先,西塞罗承认老年离死亡越来越近,但是死亡并不是专属于老年的威胁,年轻人同样面临这种问题。通常情况下,人们理解的死亡是因自然规律导致的生命终结,当老年时期来临,人们对死亡不知何时到来而心存未知的恐惧,死亡与老年像是相伴而行的关系,其他年龄段似乎与死亡有着天然的屏障。“实际上,年轻人死亡的机缘比我们老年人还多:他们更容易得病,而且生起病来更厉害,治疗起来也更困难。因此,只有少数能活到老年。”[8]33西塞罗的儿子在青年时去世,这让他非常悲痛,所以西塞罗明确提出死亡分为自然状态下的生命终结和不分年龄的意外去世,显然前者的情况是优于后者的。其次,西塞罗认为死亡只有两种可能,灵魂彻底毁灭或灵魂达到永生。如果死去之后属于第一种可能,灵魂完全毁灭是感受不到一切的,将完全感受不到痛苦,这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幸福的,不会让老年人不幸。如果是第二种可能,灵魂不朽达到永生更会让死亡成为所欲求的事,西塞罗更愿意相信灵魂是会永生的,“但是我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即便我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我也愿意这样错下去,因为这一错误给予我如此多的快乐,我不愿在我有生之年失去它。”[8]40这也是老年时期的西塞罗用来减轻负担的方法,即相信老年不是难以忍受的,还可以有所期待。第三,直面死亡并重视死亡教育。拥有对死亡的正确认识能帮助人们获得内心的宁静,人们须从青年时期就不回避死亡话题,且通过教育传输面对死亡的正确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死亡像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人人都避之不及,形成一种缄口的默契。无论是自然或是意外,死亡都难以预料,随时可能出现。如果人们刻意关注生命何时会结束,始终不能直面死亡问题,日常生活将无法进行。西塞罗直截了当指出人不能怕死,要勇于直面死亡议题。

三、西塞罗老年幸福的伦理启示

西塞罗的老年伦理思想体现出明智达观的积极态度,其将培育和修炼美德作为老年幸福的核心原则,将节制生活作为老年幸福的伦理实践,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辉的哲学思考让西塞罗的老年思想经受时间的考验,为当代人提供了指引。

(一)老年幸福的核心原则——培育和修炼美德

西塞罗认为最适宜人们对抗老年不幸的武器就是美德的培育和修炼。这里提出了两种要求:一是培育,二是修炼。培育是为了获得美德,是一种基础性工作,修炼则是加深对美德的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行为使美德成为一种习惯,变成性格的一部分。美德不是一天就能养成,修炼也是内化美德的一种方式。培育和修炼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并呈现出递进关系。如果一个人能在生命中的各个时期都坚持培育和修炼美德,那么其到晚年也会有惊人的收获,众多善行积攒的善念会让其无比欣慰,在回忆的时候会觉得所有的时光都没有虚度,必然会安享晚年。

西塞罗将德性的道德来源概括为四个部分,也可以称之为四种主要的美德:一是充分发现并明智地发展真理;二是保持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是每个人都负有其应尽的责任,忠实地履行其所承担的义务;三是具有一种伟大的、坚强的、高尚的和不可战胜的精神;四是一切言行都稳重而有条理,克己且有节制[8]96。每种美德之间相互交织,紧密相连,共同构成道德之善。第一种来源是存在于真理认知中的美德——智慧,这最接近于人的本性且被渴求。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10],强调智慧是为人所追求的最高美德,因为智慧使人摆脱无知和掌握理性。所以修炼和培养美德的第一步就是获取知识,在求知的过程中学会区分善与恶、美与丑,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什么是美德,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培育和修炼美德的过程要遵从自然的指引。西塞罗认为自然对人的塑造安排很完美,但是仅赐予人类美德的种子,需要培育和修炼才能使其生根发芽 。在肉体上,自然没有采用很多外在的手段干预人体发育,人体随着自然规律自动形成;在心灵上,自然赋予人感知能力的感官,无需任何协助就能发展。自然赋予人能够接受各种美德的理智,在理智中可以产生最高尚的观念,并且自然所赐的美德种子人人都有。换言之,如果愿意培育和修炼美德,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让美德的种子在智慧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由于美德仅仅是种子,所以人们需要做的就是依靠自身力量在自然的基本原理上找到美德是怎么形成发展的规律,直到找到办法实现最终目标。

培育和修炼美德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幸福。西塞罗在论述老年伦理时对美德的重视其实延续了古希腊时期美德伦理学追求幸福的传统,而德性是幸福产生的必要途径。西塞罗的哲学和亚里士多德派的哲学没有很大区别,因为他们都自称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信徒。苏格拉底认为幸福是最高的价值,德性保证了各种善的产生从而促进幸福的出现。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德性论学说,认为德性是获得幸福的主要因素,在《理想国》中将美德描述为外在名声和内在品质的统一体[1],美德可以分别在个体和城邦两个层面得以实现。相较于道德理论,亚里士多德更强调实践智慧,认为实践智慧是获得其他美德的必要条件,并且只能在个人的成熟过程中得到发展。结合亚里士多德对老年的负面评价可知,虽然人们都会变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变得成熟和拥有智慧。通过德行或某种学习训练而获得的幸福必定是好的,这也与西塞罗所认为的人人都有美德种子是相似的。获得美德的关键要素就是学习和锻炼,最高的目标是获取幸福。这种幸福一定是以精神世界的满足为主,老年人难以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从事思想方面的精神活动发现真理也可以成为修炼美德的方式。

(二)老年幸福的伦理实践——节制生活

西塞罗在论述中提到了节制的作用。如果人们年轻时不懂节制过度放纵,一味获取即时快乐,到老年时抱怨被身体疼痛所困扰,并失去熟悉的感官快乐,最后又将一切原因归咎于老年的到来,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西塞罗也提倡老年人要节制生活,希望人们在老年仍能获得幸福。节制思想作为古希腊时期重要的伦理范畴,提供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到达幸福的途径和手段。

节制思想是哲学家倡导的重要德性。柏拉图提出节制与正义、智慧、勇敢共同构成四大德性,灵魂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对应的德行分别是智慧、勇敢和节制[11]。欲望与快乐紧密相关,节制是欲望达到的最佳状态,是对欲望的约束和对理性的坚持。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过度与不及之中,节制是处在放纵与痛苦之间的恰当,与其主张的中道相似。节制是一种道德上的善。西塞罗认为节制既是美德的四大主要来源之一,也是美德的特征。获取真相和探查真理是智慧的能力,抑制欲望和控制享乐是节制的能力,公正则是一种尊重和支持有关联人的技能。所以节制的道德属性始终与善相关,是各种德性形成的基础性要素。斯多亚学派所说的“不动心”所表示的也是一种拒绝由激情引导的过分自然冲动状态,要达到这种状态所需的是在感受到冲动的情绪之后,通过自我控制不让其流露为一种激情,这种内在的平和意味着人们能排除不好的欲念,坦然面对人生。

节制是人获得幸福的良方。节制德行能有效抑制欲望的产生,从而助推美德的养成。西塞罗认为人们所做的错事或所犯的罪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而贪婪就是产生欲望的主要原因。享乐的欲望会让人陷入对物欲的无尽追求,从而获得身体和心理上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不是幸福。相比理性的沉思,享乐的生活是远离德行的幸福实践活动。节制在各种美德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幸福生活也建立在节制的基础之上。

四、结语

西塞罗通过反驳老年的不幸呈现出老年幸福图景,体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老年幸福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是注重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协调发展的直接表现。西塞罗的老年幸福思想以内外结合的方式回答了如何优雅地变老,强调以修炼美德获得内心平和,以外在节制获得强健体魄。老年并不代表人生的衰落,年龄也不是束缚发展的枷锁。现代社会人们大多追求年轻活力,衰老似乎与追求向上发展的主流相脱节,但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应当珍惜,老年时期同样需要被重视,老年人更是宝贵的社会财富。时间的车轮不会停止前行,老龄人口也会不断增多,在倡导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当下,借助西塞罗的伦理思想可以理解老年幸福的深刻内涵,在完善老有所养的基础上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为,获取真正的幸福生活。

猜你喜欢
西塞罗亚里士多德美德
修德箴言
诚实是美德
黄河之声(2022年2期)2022-06-22 08:44:30
漱石:西塞罗小传
世界文化(2019年6期)2019-06-24 17:39:08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0
西塞罗掏鸟窝
环球人物(2018年4期)2018-03-10 22:36:42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助人为乐是美德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