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 超
(大同市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0)
壁画通常是指以墙壁为载体,通过颜色作画的方式所形成的美术作品,是人类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绘画形式,在原始社会即已出现,如考古专家多次发现的洞窟符号可以视为壁画雏形。壁画可以作为建筑物的一项主要附属,对墙壁、天花板等进行装饰,从而提高建筑物艺术附加值。
(一)中国传统壁画内容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壁画数量持续增多,艺术价值也不断提升,最早发现的整体壁画出现于汉朝年间。[1]在我国河南、辽宁、山东等多个省份均发现大量壁画,这些壁画不仅风格各异,且内容丰富,包含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社会人文风俗等。
汉朝氏壁画十分流行,在众多古建筑物上均布置壁画,且墓室壁画也较多,魏晋年间的壁画大多为神话传说故事和社会生产生活。在佛教传至我国之后,宗教壁画明显增加,如在甘肃、河南等地发现的壁画中,具有众多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唐代,壁画艺术达到顶峰,如莫高窟、克孜尔石窟等壁画丰富多彩,艺术价值非常高,是我国壁画作品的代表。
(二)中国传统壁画艺术发展历史
1.石器时代
我国不少地区发现岩石壁画,这意味着传统壁画艺术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如这些壁画上出现人物形象、工具、图腾等主要是宗教仪式、巫术活动等,如连云港所发现的孔望山将军崖岩画遗址等。新石器时代的壁画内容更为丰富,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逐渐增多,如打猎、制作生产工具、舞蹈以及战争等,且壁画结构也更为复杂,呈现出的内容也由单个物体逐步转变成多个物体。从整体而言,石器时代所呈现出的壁画艺术模式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内容,为我国壁画艺术发展形成深远影响。[2]
2.秦汉时代
进入秦汉时代之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获得快速发展,社会艺术风格也逐渐多元。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文化领域开始统一管理,如通过壁画艺术的方式宣传自身功绩,彰显出王权高度统一。在此情形下,壁画数量迅速增多,壁画艺术获得快速发展。西汉建立后,皇权同样十分集中,统治者倾向于通过壁画艺术作品宣传政治功绩、道德风俗等内容,以巩固皇权地位,汉武帝、汉昭帝等在进行功臣表彰嘉奖时,倾向于通过壁画艺术作品呈现功臣功绩,统治者运用壁画宣传的方式,不仅可以巩固皇权,也能够有效保持社会稳定有序。[3]
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呈现宫廷活动盛况,展现出皇室的奢华。汉宣帝在麒麟阁提高肖像壁画的方式,对十一名功臣进行表彰,是我国首次运用绘制壁画的方式对功臣进行嘉奖。汉明帝对壁画绘画非常感兴趣,在全国范围内鼓励壁画创作,佛教寺院白马寺在建设时,在寺内墙壁上绘制《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进一步扩大佛教文化知名度。
(三)中国传统壁画的构成艺术 由于墙壁空间相对较大,因此传统壁画所包含的内容比工笔画更多,构图也更为自由,在人物形象塑造、画中故事阐述等方面也与工笔画存在不同。两者绘画题材存有一定差异,传统工笔画在东晋之后兴起,主要题材形象为仕女、名士等,而受宗教文化影响,壁画作品大多与佛教故事、道释神仙等有关,且整体绘图结构更为自由,人物体量也非常大,在整体布局中穿插装饰符号、山水风景、建筑物等,呈现出恢宏、飘逸之意。传统壁画在长期发展中逐步结合西域文化元素、地方民族文化元素等内容,壁画风格也出现一定转变,如“回鹘风”“龟兹风”等。[4]我国新疆克孜尔石窟中的《因缘故事图》呈现出与传统工笔画整体构图风格存在明显差异的菱格式构图,其中上半端部分为叶状纹样,在整个菱格空间中穿插绘画佛教故事、佛教人物形象。墓室壁画是传统壁画艺术形式的一种,其主要内容为反映墓主人生前的功绩以及生活状态,因此叙事性较强,整体构图十分缜密,对创作细节要求较高。
(一)地仗制作 传统壁画需要以建筑物墙壁为载体,通过空间作画的方式完成艺术创作,且具备一定教化功能,因此往往选用能够直接面向民众的公共空间。[5]上古时代的壁画主要在天然石壁上进行绘制,但创作者对石壁也有一定选择,如一般考虑质地粗细相对适中,表面平整度较高,且所在位置具有向阳、通风等特点。汉朝年间对壁画创作的墙壁质地有更高要求,如以胡粉涂壁,后用紫青界之。此后在壁画创作前,需对墙壁基底部位布置麻筋、麦草等,以提升粘牢程度,随后胶水、米汤等制作稀泥浆,涂抹在墙壁表面,最后通过添加胶粉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墙壁平整度和细腻度。隋唐年间,壁面处理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制备混合物的方式提高墙壁牢固度和耐潮程度。宋末元初年,用胶矾水的方式能够提高墙壁防震能力,并涂抹炉灰以改善泛碱现象。在壁画艺术发展中,墙壁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更新,如强调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高壁画质地,对壁面平整度、上色容易度等标准进行明确。传统画纸绢通常较难长期保存,而在特殊墙壁制作工艺支持下,壁画可以经久不褪色,能够长期保持原有风貌。
(二)沥粉贴金技法 在我国传统壁画艺术中,沥粉贴金技法属于具有一定特色的壁画艺术技法,在唐代,沥粉的方式获得运用,在超过画面的位置上布置凸起的线,随后通过贴金的方法使得整幅壁画更具备立体性,且装饰感更强。北宋建筑学家李诫在《营造法式》中对沥粉的具体制作工艺进行阐述,即需要将土粉作为“基料”,首先进行砸碎操作,再进行细研操作和过筛操作,通过胶水搅拌之后形成均匀的粥状,接着装在提前准备的特制“粉囊”中,采取“粉尖挤出”的方式完成画面勾线。在沥粉操作过程中,粉浆浓稠程度需要满足“粉尖挤出”,并可以沥成粉线,因此线条的粗细程度与粉尖尺寸直接相关。沥粉操作和贴金操作相辅相成,敦煌莫高窟、北京法海寺等多个壁面均较多运用沥粉贴金技法,其中所运用的“金”主要为以赤金为原材料的“金箔”和“泥金”。
此外还有几种技法:一是贴金技法,即在所需要处理的位置涂抹熟桐油、清漆等物质,在半干状态时以竹夹为工具平夹金箔,使金箔可以竖立在涂抹位置,随后以羊毛排笔刷按的方式进行贴金处理。传统壁画作品中出现的金色,大部分为以金箔为材料。通过掺蜂蜜和烧酒的方式所研磨获得的金粉,在实际作画时采取笔蘸胶液的方式进行调和。二是,扫金技法,即将预先准备完毕的金箔摆放至竹筒中,随后用笔进行搅动至粉状,接着以羊毫笔为工具完成“蘸金粉”,并洒扫至半干底子。三是漆地加金技法,即预先在墙壁表面涂抹胶矾水,随后进行“上生漆”,接着将金箔在水中掠过之后进行平放,反贴于没有干透的漆底区域。
(三)勾线平填技法 壁画创作与技法运用、工具使用均有关联。工笔画技法一般为三矾九染,在传统文化故事、佛教传说等影响下,人物所穿的衣服大多为宽衣大袖,而壁画更注重平面装饰,因此技法运用强调勾线平填。勾线技法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即十八描和铁线描,通常可以用于展现出人物的宽袍大袖。在壁画艺术中,画中颜色需为覆盖率十分强的特殊矿物颜料,在进行敷色操作后,线条会直接被描盖。在唐画作品中,存在多勾技法,如起首阶段一道描,随后在第二道描时改正,第三道描时点出精髓,如此反复勾勒作画的方式较为少见。晕染技法是我国中原地区借鉴西域作画方式形成的技法,能够使得人物面部、服饰形成高低明暗对比感。
传统壁画创作过程中,通常需用到“捻子”这一特殊工具,主要用于对长线条进行勾画处理。在大型壁画中,人物所穿的宽衣长袍线条较长,如果使用常规毛笔通常较难勾勒,因此在壁画创作者将猪鬃夹在特制木板或竹板中间,随后通过稠胶进行粘牢,接着将外露的鬃毛通过胶粘的方式完成粘结,在完全干透之后用通过猪血浸透之后的布条进行裹缠,在干后削成制作为斜刀状,抹去胶汁,可以直接勾画出非常长的线条。
(一)笔触用法 在传统壁画创作时,线条是图形的基础,创作者需要加强笔触用法运用效果,以展现出线条力度。谢赫在《六法论》中描述骨法用笔的技巧,强调在进行线条绘画时需展现出力量,且线条作画技术水准关乎绘画作品整体质量层次,此项特征在传统壁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元代永乐宫壁画中较多运用线描艺术,通过笔触运用的途径展现艺术特色。传统壁画作品中的线描处理方式一般包括铁线描、兰叶描等,以提高线条流畅性,且可以提高作品整体性,使得作品具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力,如三清殿西壁作品中,太乙神身着蓝色长袍,神态自然、衣文简洁,在整部作品结构中,外部线条运用4 条兰叶线为主体,使人感受到太乙神的稳重、谨慎,而旁边的托盘玉女,则运用较多数量的线条呈现其柔美感,以兰叶长线条的方式描述宽大衣袖,因此整体形态非常挺舒展,充分发挥壁画恢弘、流畅的优势。
北京法海寺壁画作品在创作时,借鉴《朝元图》线描方式,从全局层面出发注重结构布置,运用单线条方式完成外向勾勒,但相比《朝元图》而言外部形态更加柔软。在实际作画时,法海寺壁画具备自身特点,如中锋笔触柔中带刚,整体线描对应的表现结构模式存在多元化特征,且人物造型、穿着、饰物等主要运用铁线描技术方式呈现,其中衣带、裟罗等以兰叶描方式完成外部勾勒处理,使得衣带质感更为明显,使得人物展现出飘飘欲仙的感觉。法海寺壁画结构整体性较强,线条运用不仅采用铁线描技术,也采用兰叶描技术,且壁画结构中的神灵鬼怪数量众多,外部形象各有特色,同时大部分人物赤裸上身,因此需要通过灵活运用线条的方式提高结构清晰度,在壁画人物面部创作时,主要以十八描技术进行线条处理,这不仅可以提升人物生动程度,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壁画流畅性,使得壁画中的植物、人物等更具备整体性,基于线条描绘技术提高画面美感,从而提高观众欣赏体验感。[6]
(二)颜色搭配 在传统壁画创作时,创作人员注重颜色合理搭配,一方面可以提高传统壁画整体美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传统壁画提升保存年限。从颜色运用情况来看,传统壁画颜色选择与其材质存在直接关联。我国传统壁画中的颜色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植物形态与矿物形态,前者主要从植物中提取相关颜色,是具有代表性的水色模式,在壁画创作时,这些颜色较为清透,但覆盖效果较弱,常见颜色如藤黄、花青等,后者颜色类似于石色,一般需对天然矿物作出相应研磨,而大部分天然矿物通常颜色较为鲜艳,且覆盖效果较好,常见颜色如朱砂、石绿等,我国知名的敦煌壁画、法海寺壁画作品均以运用矿物质颜色,能够呈现出独特艺术魅力。敦煌壁画在勾勒线条时,较多运用土红色,同时配置石青、蛤粉等颜色完成渲染,为观众带来宏大、壮丽的感觉。永乐宫壁画注重颜色配搭,其中石绿、石青等是整个作品的基础颜色,此外运用红、紫、深褐等作为辅助颜色,以提高作品整体立体感。
(三)染色技巧 传统壁画作品数量众多,一般可以分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几种,不同壁画对染色技巧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如在颜色渲染过程中,矿物质对应颜色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该类壁画作品整体结构较为注重勾填技术运用,以颜色平涂的方式完成铺色,而外部轮廓直接空出,该技巧在实际应用时对壁画作品的整体结构效果具有较高要求,需要尽可能展现出颜色鲜艳性,从而彰显出线条表现力。[7]如永乐宫壁画作品较多运用勾填技术,尽管颜色较为厚重,但具备十分丰富的变化,为欣赏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壁画作品绘画创作时,可对作品边缘进行勾填、局部晕染处理,创作人员需考虑如何选定合适的晕染方式,将人物形象、外部事物全面呈现。如法海寺壁画作品大部分巧妙运用晕染方式,在整体刻画时未直接明确边缘位置图形结构,如脸部轮廓、五官区域需通过技巧性表达的方式,确保壁画结构能够在晕染之后提高轮廓立体程度,这不仅可以提升壁画真实感,也能够区别工笔画等其他类型作品。壁画作品背景环境也较多采用晕染手段,如对云彩结构线条、颜色加强刻画,对植物轮廓进行描绘等,而人物皮肤以及其他大面积处理仍一般需运用平涂方式进行上色。环境晕染一般属于高度晕染,在传统壁画创作时,所需进行渲染处理的位置需结合壁画整体结构作出合理分配,这一方面可以提高颜色分布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结构立体化程度。如太原发现的壁画作品,为提高作品主题性,对人物面部进行低程度渲染,如在结构凹进的区域进行渲染处理,包括眼角区域、嘴角区域等,这种方式在传统轴画作品中罕见。
(四)贴金技术 传统壁画艺术在长期发展中,贴金技术取得长足进步,该技术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美术创作中的一项主要技术方式。[8]贴金技术需将胶质物质和土壤粉末相混合,在制备出膏状物质之后用于绘画创作,一般需在设备一端位置布置具有孔洞的专用管道,根据作品图案分配和结构布局需要,对作品中的隆起花纹实施贴金操作。贴金技术在实际运用时,要对需贴金处理的位置进行统筹,通常线路、花纹需超过平面,以方便贴金、上色等处理,因此能够全面提高作品立体程度,使得画面具有厚实度和刚度。
在壁画作品创作时,沥粉贴金技术可以分为沥粉处理、贴金处理两种方式,需两者配合完成创作。这两项技术能够单独进行运用,但大多数情况下需组合运用。我国大部分传统壁画作品均使用沥粉贴金技术,并能够呈现出较好艺术效果,如永乐宫壁画作品普遍对金属物体、人物盔甲、外形轮廓等进行沥粉贴金处理,提高了壁画整体立体程度,为欣赏者带来别致体验。法海寺壁画作品人物数量众多,且金属饰品、盔甲、饰物等物品均以贴金的方式增添其立体感。
沥粉贴金技术是传统壁画艺术作品中的一大特色,可以在墙壁表面打造出凹凸感,一方面可以提高壁画作品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有助于延长保留时间。描金技术是我国长期以来绘画作品创作的一项主要手段,但壁画中较少运用,主要是由于描金技术具有一定难度,且处理之后不可进行更改。法海寺壁画需运用较多描金技术,壁画中的饰品均进行描金,从而呈现出灵活性和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