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基于社会支持网络视角

2023-03-16 07:41黎春娴余瑞萍
关键词:人际社工协同

黎春娴,余瑞萍

(闽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5)

2021 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颁布,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发展主题,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一个重要的实务领域,是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及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及其设施中,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来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发展,构筑“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1](P11)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校社会工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嵌入学校教育场域中。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教育的新形式,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的新力量。学校社会工作如何与学校、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协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本研究通过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主题自2020 年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献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主要有教育学视角和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探讨。

(一)教育学视角下的协同育人研究 教育学视角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主要围绕学校主体地位的建构、理论基础、实施策略等几个方面开展讨论。在主体建构方面,大部分文献提出了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应积极推进家庭和社会参与到育人的过程中,如学校可以以家委会为平台推进家校合作,调动社会资源,开展职业教育;[2]建立学校主导的家校社共同在场格局;[3]学校教育向家长和社会开放。[4]还有的提出以社会为主体的协同育人,倡导社会协同育人的法制化、系统化、二元化(即社会文化和社会实践)。[5]在理论基础方面,西方的交叠影响阈理论被引入。作为国内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参考,该理论强调协同需要平衡主体、厘清边界责任、平等协作、关怀为中心。[6]相比于协同模式的经验梳理,实施策略的抽象程度更高,有学者提出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概念,[7]也有学者认为在共同关心的问题解决上协同是整体策略的起点。[8]教育学视角主要围绕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中的主体地位建构来讨论,引入了西方的交叠影响域理论,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模式。但是教育学视角的研究存在研究的学科视角二元化(学校主体或者社会主体)、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储朝晖提出的在共同关心的问题解决上协同的观点整合了家校社的关系,避免了单一主体视角,但缺乏经验的验证。[8]

(二)学校社会工作视角的探讨 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主要围绕实务模式、理论探究和发展路径等三个层面展开。在实务模式探究层面,广州深圳的学校社会工作通过多元的购买渠道嵌入了学校的德育系统,提出了三级预防机制,有步骤地推进“家-校-社”合作;[9]四川广元采取的是“教育局专职社工+社工机构派驻社工+学校专兼职心理老师+心理诊疗医院”“四合一”模式,持续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疏导、治疗、跟踪等服务。[10]在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探究层面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理论、[11]优势视角[12]和抗逆力理论[13]等理论的运用,同时也不断发展和运用了诸如推拉理论、标签理论、赋权理论、场域理论和嵌入理论等。[14]在发展路径方面,有研究提出学校社会工作应嵌入学校的德育体制中,以更加新颖的方法弥补传统德育方式日渐式微的问题。[15]学校社会工作嵌入学校的德育体制并不断发挥专业自主性是多年国内实践摸索出来的一条发展路径,其重心在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之间的融合。目前的研究鲜有提及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教育主体,如何与家庭、学校、协同。

本研究以一个持续6 年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例,从社会支持网络视角探讨学校社会工作如何促进学生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结,反思该个案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而建构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路径。

二、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社会工作实践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适用性

(一)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发展脉络 社会支持网络是社会支持的网络化视角。社会支持网络的内涵即包括群体内部的关系形式,也可以是围绕个人而形成的社会支持状况,又被称为个人社会支持网络。它是对个人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下与周围他人交流过程中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状况考察。对于社会工作专业而言,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关注的重点。上个世纪80 年代,随着英国社会福利体制的改革,社会工作者成为成为服务对象及其周围他人的合作者。[16](P83)社会支持网络作为一种重要逻辑走进社会工作实务。随后,两种服务取向出现,即生态视角下的社会支持网络服务和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服务。前者以美国社会工作者伊丽莎白·特兰西(Elizabethe Tracy)为代表,她通过梳理社会工作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关于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最关注如何联结和整合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不同于生态视角,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服务更具备人际互动和增能的视角。意大利的社会工作学者福尔盖赖特(Folgheraiter)强调社会工作服务具有社会性,是一种在特定场景中的呈现人与人相互关联的社会关怀行动。人际增能是社会工作服务最核心的逻辑。因此他从建构的角度提出了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围绕人际增能,提出人际关联中的问题、人际应对网络、网络化的介入方式等概念。人际增能是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人际应对网络成员之间的“双重引导”,是两者相互影响的结果,两者都要发挥各自的作用。[17](P320)总之,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反思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提供了分析框架。

(二)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学校社会工作实践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注重链接、整合资源和人际关联中的问题解决思维,为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契合了当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主题。国内目前大部分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是通过政府购买,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进驻学校。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即独立于教育系统同时又嵌入教育系统。学校社会工作可视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教育主体,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场域运用专业理念、方法和技术为学生开展服务。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两种思路,即生态视角下的非正式社会支持与正式社会支持的整合和建构视角下学生及其社会支持网络成员的人际增能。它为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大背景下提供实务模式,也可探讨学校社会工作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路径。借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视角的社会工作理论,本研究提出了学校社会工作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的分析框架:以人际增能为目标的非正式社会支持与正式社会支持的整合,即学生个体、家庭和学校的融合。

三、学校社会工作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务审视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个案研究是运用一个或更多的方法,从整体上对人、事件、决定、时期、项目、政策、机构或其他系统的分析。个案研究特别擅长于获得事务丰富的图景,并从中得到分析性见解。[18](P28)本文选择Z 市T 学校社会工作项目为个案研究对象,是因为该项目历经6 年发展,推进了学校社会工作与L 区3 所小学的嵌入与融合,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通过对该个案的深入剖析,可以探究学校社会工作如何嵌入到现有的学校体制中,学校社会工作如何推动学校、家庭与社区的互动与联合。笔者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收集有关项目运行资料,并整合项目计划、评估报告等文献,梳理总结该项目的服务策略和成效。

(二)学校社会工作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分析

1.启动阶段的嵌入策略:确立支持网络的成员资格

“嵌入性发展”是王思斌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概念,是指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基本上呈政府主导下专业弱自主嵌入状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深,新的社会管理根据的逐步形成,社会工作将走向政府-专业合作下的深度嵌入。[19]在学校社会工作相关领域的研究中,也有学者提出学校社会工作应该在制度和服务两个层面嵌入学校场景。[20]T 学校社会工作项目在启动阶段经历了逐步嵌入学校教育制度的过程。2016 年T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由L区团区委购买,属于重点青少年服务项目。项目由购买方牵头落地该区一所公办流动儿童小学。通过团区委、学校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多方的协商与沟通,学校成立了社会工作服务站,归属于学校德育系统,与学校的德育老师、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共同协作,开展学生德育工作。项目的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建档、个案辅导、小组工作、主题活动和宣传报道等。

2016-2021 年,针对学生的特殊或者一般性的问题与需求,该项目开展了不同类型的专业服务。个案辅导主要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朋辈、亲子、师生等人际互动困境开展一对一的服务,小组工作的主题既有教育性的,也包含发展性和治疗性,主题活动以学校七彩课堂为常态化服务,包括普法宣传、手工、课本剧等活动。学校社会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致力于自我调试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发展理念与学校德育目标是一致的,这是学校社会工作嵌入学校教育场景的前提,在服务模式上学校社会工作与传统的德育形式相互补充。随着项目组社工与学校不断地沟通与协商,双方形成了良好地信任关系。服务对象的来源从社工主动寻找逐渐转变为学校老师主动转介。这一转变是学校社会工作在服务层面嵌入学校场景的重要标志。项目开展的小组工作成为学校社团活动之一。专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秉承了社会工作专业助人自助,赋权增能的理念与价值,助力流动儿童的心理与社会层面的成长,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教育的重要补充。该校德育处的一位心理教师在受访时说:“学校的社会工作站点帮了我很大的忙,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很重,目前只有一个老师。其实孩子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需要个别辅导或者团体辅导,多亏了有了社工,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中。”该校的德育处主任也提到:“社工的服务是我们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受到条件限制,我们的德育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效果不佳。社工项目将孩子带到了社区,举办了亲子活动,这些活动让孩子有更多体验,我觉得很好,我自己也以学校社会工作为主题申报了课题。”

2.专业自主阶段的策略:联结家庭支持

家庭是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成员。家庭对于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T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嵌入学校德育制度后,逐渐实现专业服务嵌入。笔者通过梳理2018-2022 年该项目自评报告中的典型案例,发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朋辈关系的改善等主题是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介入的重点。根据自评报告中书写的内容,服务对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种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偏差行为,如因破坏课堂秩序导致的师生关系冲突、因情绪控制不良而导致的同辈关系紧张、因亲子冲突导致的行为问题等,社会工作者的辅导策略包括:发现和挖掘服务对象的优势、改善亲子、师生关系,增强家校联结,辅导的成效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问题行为的改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增强等。一位项目社工在参与督导会时曾说:“我的服务对象是个女孩子,很安静很内向,可是班主任反馈孩子在学校激动的时候会用手打自己的脸。我们和她的妈妈沟通过,妈妈也说孩子在家生气的时候也会大声嚎叫。我们在学校和孩子互动,发现她的优点,鼓励她,和她建立了信任关系,逐渐了解到孩子的妈妈总是喜欢拿她和同班的表妹比较,在妈妈眼中表妹什么都比自己的孩子好。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越来越没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表妹。后来,我们也和妈妈聊到了这个事,妈妈也反思了自己的一些做法,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和鼓励孩子。后来,班主任老师说这孩子在学校的自伤行为居然很久没出现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孩子在和我们聊天的时候也说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好了。”

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亲子小组工作和社区活动来增强亲子互动。通过对服务对象家长的访谈,发现家长对于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较为认同。学生家长P1 曾说:“我的孩子参加学校的社工活动,帮助挺大,以前胆子很小,闷闷不乐,现在孩子都会一边洗澡一边唱歌,这样的状况以前从来没听过,班主任也在反应孩子比较积极发言了,都是社工的功劳啊。”学生家长P2也说:“社工举办的亲子趣事分享会很有意义,非常感谢他们对我们做的关爱行动。”

3.扩展阶段的精准对接策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校社协同

2022 年,随着政府各部门购买项目的增多,T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从所落地的L 区某公办流动儿童小学扩展至L 区其他三所公办小学。项目的服务模式从一周5 天驻点某学校的方式转变为校社精准对接策略。该策略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与学校协商,依据学校的需求与问题开展不同类型的专业服务,如L 区L 小学认为学校每个班级均有一些偏差行为的学生,需要以个案辅导为主。L 区M 小学认为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需要更多元的课外教育。K 小学是一所村级小学,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学校里的困境儿童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因此,通过协商,该项目在L 小学开展偏差行为儿童的个案辅导,在M小学开展不同主题的课外教育,在K小学开展了针对困境儿童的性教育小组和自护教育,并链接了志愿者资源。在扩展阶段,该项目实现了以学生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校社协同育人。

综上所述,Z市T学校社会工作项目经历了6年3个阶段的发展,实现了从制度嵌入到专业服务嵌入的衔接。该案例的发展历程说明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可以成为协同育人网络的成员,并发挥联结和整合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推进学生的家庭和学校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

四、学校社会工作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路径反思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建构了两种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即生态视角取向的个人社会支持网络的整合和建构取向的个人在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中能力的提升。两种模式都为学校社会工作参与家校社协同的路径建构提供了借鉴。通过对T 学校社会工作项目发展历程的梳理,发现学校社会工作面向学生,开展家庭联结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以学校的德育平台,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校社的精准协同。建构取向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要求社会工作转换“输血式”的助人思维,在人际互动中助力学生提升建构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结合该项目的服务实践,根据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社会工作理论,本文从社会支持网络成员资格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双向建构、社会关怀行动三个方面提出学校社会工作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发展路径。

(一)嵌入学校德育: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成员资格 目前,国内学校社会工作多是以政府购买项目或者购买岗位的方式落地学校,而非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学校社会工作项目或专业岗位落地学校,如何发挥专业作用,如何更好为儿童青少年服务?与西方社会工作抽离日常生活的科学理性建构路径不同,中国社会工作开拓了一条在日常生活中开拓专业化的发展道路。[21]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应该首先嵌入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而后逐渐拓展到家庭与社区的情境中。以T 学校社会工作项目的发展为例,项目落地学校之初,嵌入学校的德育体制中,成为学校德育课程的拓展与衍生从而有效地推进了项目的专业化发展。在学校的支持下,项目社工、老师与家长得以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社会支持网络,协同助力学生解决学习、人际等方面的生活困境。嵌入学校德育制度是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协同育人的起点。当前,各地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均有购买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工作服务,如共青团的重点青少年服务,民政的关爱困境(留守)儿童服务等,服务落地学校,嵌入德育体制,丰富和拓展学校德育的形式,实现有效校社协同育人。

(二)学校与家庭: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双向建构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既嵌入学校场景,又是独立的社会教育主体,有其专业的服务理念、内容与框架。深圳学校社会工作提炼出了“以学校社会工作为中心的中央转介系统”的经验模式,该模式根据学生的问题与需求将其转介到相关部门的社工服务中,如司法所社工、社区社工等。但是该模式适用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地区,对于专业服务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该模式发挥用的空间受限。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从人际互动的视角看待学生的问题,认为学生的问题与其生活环境中的人际沟通不良有关系。因此针对学生,联结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资源,整合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升学生应对生活困境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策略。社会工作者在整合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中承担了支持者、协调者和资源获取者等角色。亲子关系、同辈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学生非正式支持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社会工作者以学校和家庭为服务场景,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专业方法开展关系调适服务,实现不良关系的修复和和谐关系的重构。

(三)问题解决共同体的形成:学生人际关联能力的提升 整合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外在环境的改变,提升能力是个体层面的增能。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将服务对象的问题视为人际关联中的问题,是个人在人际网络中无法找到有效的共同行动的方式,以应对未来生活安排中的挑战。因此,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问题的解决方式依赖于学生与学校社会工作者共同探索,确定尝试改变的任务,并形成应对问题的人际关系网络。学生人际关联能力的提升首先发生在学生与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人际互动中,是两者共同行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者担任着支持者、中介者、关系协调者的角色,不断提高学生的改变动机与投入程度,增加人际应对网络的人数,提高网络成员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和学校社会工作者形成行动的共同体是以良好的专业关系为前提,良好的专业关系建立在社会关怀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中秉承真诚、接纳、同理等价值操作原则,接纳学生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内在感受与需求,以形成问题解决的共同体。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一个学校社会工作项目实践的研究,发现该项目遵循了学校主体为中心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学校社会工作在服务理念、专业价值等方面与学校的德育目标相契合,同时又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形式,这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学校的德育系统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为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针对学生,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可以从社会支持网络的整合与学生个体人际关联能力的提升两个方面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路径呈现出从嵌入到专业服务的发展特色。制度嵌入是前提,整合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提升个体人际关联能力建立问题解决共同体是服务的深入发展,这是家校社协同育人途径的一种尝试。

猜你喜欢
人际社工协同
青春社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搞好人际『弱』关系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社工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