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深层根基探赜

2023-03-16 00:09张潇涵李春梅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集中力量合力中国共产党

张潇涵, 李春梅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自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以来,我们党在百年征程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从一个战乱纷飞、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无疑与我们党始终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密不可分。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通过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面资源,着重办理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大事,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因此,探析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深层根基,从根源上解码这一制度优势,有利于在新征程上继续集中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1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论根基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根朔源,对于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论基石的探索,离不开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切入,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协作理论”“历史合力论”的剖析和理解。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协作理论”和“历史合力论”的思想内涵,是对“协作理论”和“历史合力论”的继承和发展。

1.1 马克思主义“协作理论”蕴含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内涵和优势

协作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从协作的内涵来看,协作是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1]。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协作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协作是一种劳动形式,具有计划性和协同性,能在同一资本的指挥下有计划地相互配合进行劳动,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大化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之中,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的生产力以此提高生产效率,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一种集体力,其超越了劳动者本身机械力量的总和,克服了个人体力的局限性,是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集体力。其次,协作能推动物质生产资料的革新,从而达到节约生产成本的目的,进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在马克思看来,许多人在生产过程中共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价值并不随着使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也不与使用规模成正比。例如,建造一个十分巨大的作坊要比建造十几个小的作坊耗费的原材料和成本更低,因而,相对节约了生产资料,进而改变了剩余价值同预付资本之间的比例,最终会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协作,目的是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更多地剥削劳动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殖”[2],可见,虽然资本主义协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在协作中,劳动者身不由己,被迫劳动,受到资本的限制和剥削,成为资本的“奴隶”,很难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协作依然存在,其表现形式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就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方的相互协作,进而有计划地完成某件亟待解决的大事,因此,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质与核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全社会范围内的大协作,具有协作的一般效应,同时具有计划性和协同性,能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资料的革新,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协作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所有制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而非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既不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也不搞单一的私有制,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有利于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又能够充分调动其他经济及成分参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经济成分一道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其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的不是压榨和剥削劳动力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而是凝心聚力谋发展,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奠定实现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有利于激发全国人民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2 马克思主义“历史合力论”指明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向和动力

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理论,并提出了“历史合力论”。从“历史合力论”的内涵来看,首先,经济因素是起到决定性的因素,历史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历史合力论”始终强调在历史发展中起到最终和最根本决定作用的正是经济因素,这也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其次,“历史合力论”肯定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但同时并不否认上层建筑等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在恩格斯看来,经济因素是整体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因素,对整体的历史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同时,包括上层建筑在内的其他因素也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在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其他因素甚至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所以,社会的发展应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也不能忽视上层建筑等其他因素的作用。第三,历史的合力是多个意志相互作用形成的,并且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恩格斯用“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做出了阐释,他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合力,即历史事变。”[3]可见,恩格斯以力的平行四边形来阐释历史合力,认为历史发展是不同意志相互作用,进而形成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最终产生合力的结果,这肯定了人的意志作用,同时也强调了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在充分理解“历史合力论”的内涵基础之上,对“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运用。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中,经济起到基础性作用,上层建筑等其他因素也在肯定经济基础的作用之上发挥各自作用。因此,我国集中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挥经济带来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不断完善上层建筑等其他因素,更好发挥其他因素的作用,集中力量办好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此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来办大事,办好的大事由全体人民来共享,这也是对“历史合力论”中人的各种意志形成合力这一观点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2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根基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4]历史是人类往事的记录和诠释,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镜鉴作用。回眸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集中力量办大事,团结带领人民办成、办好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验结晶,是当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根基。

2.1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方法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集中优势兵力逐一歼灭敌人的思想。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面对敌多我少的兵力差距,毛泽东同志指出:“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都是必要条件。而集中兵力,是首先的和主要的。”[5]可见,在毛泽东同志看来,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可以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弱势力量取得局部胜利,进而为全局的胜利奠定基础。在革命战争年代,除了集中兵力之外,集中物力和人民的力量也是取得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和蒋介石集团的部队都出动了大兵团作战,需要大量的粮食和补给,但解放军的车辆等交通工具很难完成这么大的任务,面对如此艰难的情况,解放区的老百姓充分动用智慧,自发地用自家的小推车给前线的解放军将士们送补给、送物资,最终助力人民解放军打赢了这场关键之战,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超凡智慧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如何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提出了社会主义“一化三改”的政策,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之中,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恶劣的外部环境,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物力、财力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大力发展重工业,建成了许多重大的工业项目,造出了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等。同时,在三大改造期间,考虑到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这一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以及为了充分调动全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方面,首先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然后再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在手工业方面,逐步建立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通过和平赎买、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方式,给予民族资本家一些利润,使得民族资本家和中国共产党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些方法加大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了解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更好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集中了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使得我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在完成“一化三改”的任务后,我国继续推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3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在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上,继续发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改革开放之初,面临如何吃饱饭的迫切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村人民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改变了农村积贫积弱的面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布局,以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之中,我国从东部相对发达地区引进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帮助西部地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总体来看,我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总量在2010年一跃上升至全球第二位,同时也集中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战胜了非典和汶川大地震等灾难,并成功举办了北京夏季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充分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6]

2.4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促进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法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创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强大合力。”[7]同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使得我国经济持续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实现了大飞机的自主制造和首飞,太空探索任务不断取得圆满成功。在全面脱贫方面,党带领人民集中力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8]面对世纪疫情,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的科学方针,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打赢了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为进一步夺取全国疫情防控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充分证明,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党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今后我们必将传承历史传统,集中力量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3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现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的,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其中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保证;在经济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文化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给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3.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保证

在现代国家,最核心的领导力量往往能够调动全社会资源,动员并引领人民进行国家的建设。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最坚强的领导核心,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探究中国共产党能担如此大任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将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做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正因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为人民而奋斗,广大的中国人民才选择相信中国共产党,进而才能团结人民,广泛动员人民,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其次,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这一制度包括了民主和集中两方面,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能够让中国共产党在民主的基础之上正确的集中,既有利于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又有利于“克服分散主义,本位主义,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9]能够做到决策前广泛调查,决策中充分汲取各方智慧,决策实施过程中坚决执行。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能够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科学的目标导向,又能够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最大程度地发动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凝聚人民力量,做到协调各方、团结统一、行动一致,给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最根本的保证。

3.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力保障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表明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由国有经济所控制的,我们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刻做到全国上下一盘棋,就是因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在事关国家重大发展和国计民生问题上,不用过多协调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就能通过宏观调控在相对快的时间内调动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朝着一个方向集中力量促进发展。另外,我国“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0],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也能够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创新性和创造力,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创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其次,从收入分配的方式和原则来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能够充分肯定和尊重劳动者的劳动,又能够尊重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价值,给予生产要素参与者相应的报酬,这能极大调动广大劳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最后,从调节的手段和方式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样既能够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进行统筹协调,又能通过市场这一手段来克服计划的不足之处,从而发挥两种手段的优势,为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保驾护航。

3.3 中华优秀文化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支撑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三大源泉,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峥嵘岁月。

绵延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前人丰富的思想,在源远流长中涵养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力量,提供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文化基因。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地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大一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中,国家必须统一,国家的存亡与社会、个人息息相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有苦难,全员皆行动,中华民族在历经无数次的存亡兴衰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心系国家民族命运的精神品质。另外,魏源在《默觚.治篇八》中写道:“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告诫世人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一件难事,而众多人一起努力,则难事会变得相对容易。古语道:“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这告诉我们,只要凝聚起众人的力量,就什么事也不怕,只要调动众人的智慧,就什么人也不怕。此外,“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民齐者强”,“合则强,孤则弱”等名言警句也都强调了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革命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民族志向、民族品格、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之关键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现在、走向未来的永恒精神力量和精神财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体现了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启示着人们时刻团结一心,凝心聚力。

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当代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他们一脉相承、庚续传承,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启示着中华民族时刻保持“人心齐、泰山移”的坚定信念,使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而不倒,创造出灿烂的华夏文明。新征程上,无论道路多么坎坷,全国人民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汇聚起中华民族的磅礴伟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猜你喜欢
集中力量合力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芪”心合力
张庆伟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 集中力量集成举措集聚动能 推动改革开放迈出更大步伐
合力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集中力量减少相对贫困 促进共同富裕
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合力同行 创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