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路径选择

2023-03-16 01:46:44吴礼明
关键词:文旅黄河河南省

吴礼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作为处于黄河文化核心地带的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河南省在抢抓发展机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相关指示精神的过程中,先后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河南省文化旅游大会和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充分发挥河南在黄河流域的独特优势,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并把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放在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河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之首。基于此,河南省在推动文化旅游事业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在宣传弘扬黄河文化、推进文旅融合、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河南省文旅产业在讲述河南故事、展示河南文化上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对此,在近几年的相关研究中,学界从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对黄河文化进行研究,就河南省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进行了探讨[1-4]。然而,从认识的系统整体性和行动的全面协同性来看,河南省如何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因此,从更新观念、科学规划、完善机制、创新方法等方面整体探寻河南省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的路径,无论对提高河南省文化软实力、凝聚民族复兴力量,还是对实现“两个确保”、加快河南省由文化旅游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观念,激发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新动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立足新发展要求,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在全党全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然而,在对河南省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实践调查中发现,一些地区和领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还不充分,甚至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新发展理念的高要求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存在落差,把新发展理念当作解决地方经济社会问题的权宜之计来对待;一些地方还存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问题,以至于地方政府在规划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时,虽然在行动上积极参与黄河文化遗产申报,但往往把文化遗产申报当作一项地方政绩来看待,对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行动大多停留在表面和局部,不能全面统筹文化遗产的各方效用。因此,河南省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要在高质量发展目标引领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5],在统筹黄河流域各地自然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黄河现道与黄河故道文化的基础上,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于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为此,在观念上要做到“文化引领与生态优先”“标识工程与轴带贯通”“保护传承与产业融合”“机制协同与创新驱动”四个方面的统一。

(一)文化引领与生态优先的统一

生态是文化生发、延续、传承之基。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反复告诉我们,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良的生态作为生存发展之基,这个地区、这个民族的文化不管之前多么先进、多么繁荣,都会因生态危机而出现发展危机、文化危机[6]。因此,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为抓手,在打造新的主导产业过程中,河南省首先要处理好文化引领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在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的过程中,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保护弘扬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头等大事。为此,河南省应在山形水系生态框架的基础上,把自然保护地建设、历史人文遗址周边环境建设、沿线居民房前屋后小环境整治协同起来,确保自然山河、历史人文动脉与社区家庭毛细血管的绿色畅通。通过构建黄河流域沿线全景贯通的生态廊道,为促进河南省域内黄河文化焕发勃勃生机、河南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下坚实的绿色根基。

(二)标识工程与轴带贯通的统一

文化旅游带建设既要有点的标识,也要有线的烘托,更要有带的协同。这不仅是把河南省域内黄河流域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产业优势的需要,也是文化旅游带建设过程中,发挥标识工程的头雁效应与串珠成链、轴带贯通的雁阵效应的需要。因此,河南省在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过程中,做好标识工程建设,下好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功夫,开展好保护开发中的轴带贯通行动缺一不可。为此,在基于山水形势重点打造标志性山水景区的同时,更要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全域旅游,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生动局面。针对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行动,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均需基于文化地域但不局限于地域行政区划,做好同类、同时期文化保护开发行动的协同。首先是加强河南省内部同类、同时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行动的协同,继而实施黄河流域同时期、同类别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行动的协作,进而开展中华大地同时期、同类别大河流域文化保护开发行动的合作,以及扩展到全世界大河流域文化保护开发行动的交流,最终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过程中,形成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外协同集聚效应,实现河南省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精神家园标识度凸显的目标。

(三)保护传承与产业融合的统一

发展文旅产业可以保护传承弘扬文化。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是呼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体现,为实现河南省提出的“两个确保”目标提供了重要动力。这是由文旅文创产业高渗透性、强融合性、可跨越性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与民众的生活生产活动相结合的要求决定的。因此,在河南省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过程中,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应与文化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实现相统一。这就要求在实施文旅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战略过程中,整合串联河南省沿黄地市优质文旅资源,通过吃住行、游乐购、康与养的产业融合,使游客在畅游中原山水、感受老家河南的过程中,实现物质享受与精神充实的统一,促使河南民生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四)机制协同与创新驱动的统一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协同机制建设是关键,方式方法创新是动力。没有机制协同,方式方法创新就无法发挥最大效应;没有方式方法创新,机制协同就不能真正发挥力量。因此,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过程中,在理念上,应把弘扬保护黄河文化与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统一起来,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原出彩协同起来。在规划上,处理好国外与国内、全域与区域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中的空间关系,处理好黄河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关系,处理好自然与人文、旅游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协同关系。在资源整合上,协同社会各界力量,整合黄河上下游、左右岸、故道与现道、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资源,使黄河文化承载的中华精神在器物保护、制度创新、行为塑造、生产发展、人心凝聚的协同中得到弘扬。在创新方式上,通过视、听、说、演、画、研等形式,活化黄河文化,延伸产业链条,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将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通过现代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黄河沿线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融合、在场体验与场外体验的统一,增强国内外游客对黄河文化、华夏精神的感知。

二、规划先行,擘画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路线图

调研发现,河南省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的规划虽然在省、市、县各层面陆续出台,但在规划的上下协同、区域协同、部门协同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省级规划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且与国家战略衔接不够;二是在区域规划的制定上,各地进度参差不齐、协同度不够。即使在黄河文化资源丰富、前期工作基础较好的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此问题依然存在。在河南省提出打造郑汴洛黄河文化旅游带两年后,受疫情、洪灾等因素影响,郑汴洛三市在黄河文化资源的协同保护和文旅资源的联合开发等方面,实质性的工作开展较少。因此,在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过程中,河南省应以系统、整体、协同的思路,从战略定位、发展目标、战略布局等方面进行规划,加强空间规划布局,构建发展动力格局,打造多元纷呈、和谐相容的黄河文化彰显区,形成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生动局面。

(一)战略定位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省是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河南省要抢抓战略机遇,突出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全局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点,推动河南省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全域统筹和科学规划,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标志性工程等手段,把河南省打造成全球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因此,河南省在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过程中,在做好规划的上下协调、古今协调、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协调的基础上,要把黄河文化旅游带作为一个产品体系、营销体系、交通体系、政策体系来打造,实现旅游带建设的政策衔接、标准衔接、行动衔接,做到区域规划的串珠成链与轴带贯通,用璀璨文明之光烛照现代化建设之路,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示范。

(二)发展目标

2020年5月召开的河南省文化旅游大会、2021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分别就河南省文旅产业的发展目标作出规划。其中,河南省文化旅游大会指出,河南文旅产业发展要“坚持文化引领、产业融合、生态优先、开放合作、创新驱动”[7],推动河南省由文化旅游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转变;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2035年基本建成“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四个强省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河南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达到新高度”[8]。这不仅是河南省立足省内文旅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强省建设的路线图,也是国际化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路线图。

(三)战略布局

一是加强空间规划布局。在系统、整体、协同的规划建设标准下,河南省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的规划要坚持省市县乡同步编制,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文旅产业发展三条控制线,引导旅游带空间布局与开发强度、发展需求相适应。一方面,以建设历史文化廊道、自然生态廊道、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廊道为抓手,打造传承弘扬华夏文明的核心展示区;另一方面,在区域间联系紧密的黄河文化规划建设中,形成对同时代黄河文化的协作保护、协同弘扬。

二是构建发展动力格局。河南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借助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大通道,打造沿黄地市参与全国及国际文旅产业融合分工的行为主体。在深入挖掘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串珠成链,轴带贯通,建设黄河历史文化旅游带;依托太行山、伏牛山、黄河等山水林峡湖田特色资源,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黄河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为轴线,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加强红色基因库建设,讲好红色故事;通过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壮大以创意为内核的文化产业,发展富有特色的全链条文旅业态。

三是打造多元纷呈、和谐相容的黄河文化彰显区。在国际化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目标指引下,河南省应积极打造以洛阳—巩义—登封—荥阳为核心的河洛文化区,以三门峡—焦作—新乡为核心的三晋文化区,以开封—商丘—安阳—濮阳为核心的商宋—北宋文化区;以济源—焦作—新乡—安阳为核心的太行山自然旅游区,以栾川—嵩县—洛宁—宜阳—登封为核心的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自然旅游区等。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开发,促进地区间文旅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增长极。

三、完善机制,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系统整体协同建设

河南省在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过程中,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但在行动的区域协同、部门协同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河南省在建设国际化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过程中,从优化管理工作体制、完善文化资源调查保护机制、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健全文化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入手,保持黄河文化系统的完整性,建设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关联性,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优化管理工作体制

优化体制是完善机制的前提。河南省在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过程中,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体制[9],加强河南省沿黄地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协同性建设。这就要求河南省文化旅游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河道管理等相关部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明确组织职能,优化岗位责权,主动对接、协同沿黄各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制定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协调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河南省沿黄地市要履行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坚持省市县乡同步编制黄河文化旅游带规划。对于重点国有景区,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赋予沿黄地市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多重管理职能,以发挥旅游带建设的最大效能。

(二)完善文化资源调查保护机制

摸清黄河文化资源家底是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基础。黄河文化资源既包括先人在与黄河构建生活、生产关系过程中,所留下的建筑、器物、陵墓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体现区域精神的独特思维、行为方式和价值规范。在摸底过程中,黄河现道和故道上的相关部门要一体行动,注意同时期、同类别黄河文化资源的归类建档,建好河南省域内黄河现道、黄河故道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后续整体规划、协同建设做好基础数据支撑。在此过程中,完善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制度,拓宽文保资金来源渠道,优化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人员配置等,也是完善黄河文化资源调查保护机制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区域协调合作机制

协调合作是机制高效运行的保障。河南省建设国际化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立区域开放合作机制和区域文化建设行动机制势在必行。在河南省内部,要推动沿黄地区各文化带在旅游规划、遗址保护、文物修复、联合展览、产业开发中协同行动,共同打造河南省域内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创新协作区。在沿黄各省市之间,河南省与陕西、山西、山东等省在开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行动中,要做好中原文化带与关中文化带、三晋文化带、齐鲁文化带的规划协同、展览协同、精神挖掘协同,全面呈现黄河文化的真实精神。在黄河文明与中华其他大河文明之间,做好大河文明间在旅游规划、遗址保护、文物修复、文物展览中的协作联合,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真实面貌。

(四)创新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人才是机制运行和完善的关键。河南省建设国际化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需要一大批深入精研黄河文化、熟练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因此,从人才规划、项目驱动、研究团队建设、地方乡土人才挖掘等方面开展工作,形成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实施,从理论研究到项目实践的人才培养贯通机制,就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河南省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中应注重科技创新,启动“黄河文化英才计划”,推动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等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城市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区,在建设实践中促进各类文化人才快速成长。遴选资助黄河文化保护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团队。挖掘培养一批当地的文化经纪人、乡土艺术家、品牌导游,做到理论阐释、宣传策划、产业经营均有地方人才支撑,形成推进河南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五)健全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价值是机制建立和运行的遵循。因此,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调控、市场培育、典型示范等途径,建立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统一的文化实现机制极为重要。为此,河南省各地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社会资本设立黄河文化旅游带协同发展基金,探索建立适合地方实际的纵向与横向、补偿与赔偿、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此外,河南省还应设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奖励弘扬黄河文化成效显著、保护黄河生态有力、转型发展成效好的地区。在沿黄黄河文化活态呈现区、生态功能区,加强综合补偿试点推行工作,逐步推进文化补偿、生态补偿标准化、实用化、市场化。

四、创新方法,绘制国际化黄河文化旅游带新画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擘画出改革路线图后,系统、整体、协同的方法已成为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并夺取全面胜利的重要遵循。然而,河南省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中呈现出的协同不足,除了机制不健全外,还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方法创新不足密切相关。因此,运用现代技术,讲好黄河故事,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方法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系统保护河南省域内黄河文化遗产

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是打造国际化黄河文化旅游带的首要前提。一是开展河南省域内黄河文化资源的全面调查和认定,摸清重要文化遗产底数。二是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廊道。高水平保护三门峡仰韶、偃师二里头、巩义双槐树等上古文化遗址。加大石窟文化保护力度,强化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巩义石窟寺等区域间资源的整合与协作,打造中国特色历史文化标识和“中国石窟”文化品牌。三是依托河南省丰富的古迹资源,支持洛阳、开封、安阳等城市保护和完善历史风貌,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四是依托安阳红旗渠、兰考焦裕禄纪念馆、济源愚公故里等红色文化基地,加强同主题跨区域革命文物系统保护,提高黄河流域革命文物和遗迹保护水平,打造红色旅游走廊。五是完善河南省域内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传承黄河文化基因,讲好黄河故事

在守正创新中上下联动、内外贯通,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是河南省建设国际化黄河文化旅游带的重要举措。在河南省层面,一是配合国家“中国黄河”形象宣传,启动“大河之南”文化推广行动;二是借助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形式的人文合作;三是利用我国驻外使领馆及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宣介河南黄河文化。在地市政府层面,一是主动加强同世界大河流域文明的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二是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面向海内外的寻根祭祖和中华文明探源活动;三是开展国内外媒体走近黄河、报道黄河等系列交流活动。在文化艺术层面,开展黄河流域影视、艺术振兴行动,加快推进黄河题材精品纪录片创作播出与河南省黄河文化海外推广工程。

(三)运用现代技术,提升旅游带建设科技支撑能力

依托数字化赋能产业基础较好地区的文旅产业智能升级,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带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是河南省建设国际化黄河文化旅游带的重要抓手。一是以河南省沿黄旅游产业基础较强的地区为重点,推动河南省沿黄优势旅游产业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赋能;二是依托5G、移动物联网等接入技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整合营销,扩大区域整体影响力;三是完善面向黄河文化富集区的人工智能平台等建设,提供“人工智能+”服务,通过现代信息交互技术的广泛运用,在提高游客外在体验便捷度的同时,提高游客内在体验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打造国际化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坚持改革与开放并重是高质量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的重要原则。河南省高质量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内外兼顾、东西互济、多向并进的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开放格局。在加强政府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河南省要着力优化沿黄地市文化旅游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商服务环境。依法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吸引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文旅产业,加强河南省沿黄地市文化旅游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扩大开放上,在高水平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上,支持沿黄地市新设若干大河流域对外开放文化合作试验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入开展多形式人文合作,发挥洛阳、郑州古今丝路节点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支持有实力的文旅企业开展跨文化交流合作等。

五、结语

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对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新要求。因此,河南省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应从更新观念开始,以系统、整体、协同的改革思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新动力;在明确文旅产业战略定位前提下,立足河南省文旅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加强布局、细化任务,擘画好河南省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路线图;在优化管理工作体制、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完善资源调查保护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价值实现机制的过程中,勠力推进河南省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协同建设;在传承黄河文化基因、讲好黄河故事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技术,提升河南省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增强国内外游客对黄河文化、华夏精神的深度感知;在把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贯穿于观念更新、规划先行、机制协同、方法创新的全过程持续实践中,将其打造成真正体现中华文明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带。

猜你喜欢
文旅黄河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金桥(2021年9期)2021-11-02 05:54:28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0
多彩黄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6
黄河宁,天下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2
『黄河』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2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