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效果的策略研究

2023-03-16 03:13张冰邓彩霞周汉杰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策略

张冰 邓彩霞 周汉杰

摘   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培养人才重要途径之一的资助政策也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大力推进资助育人,保障教育公平,高校应当转变工作观念、提升工作效果、完善育人机制,深度挖掘资助育人的可行性。结合思政教育、育人活动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的内容,探索高校资助育人的路径,以期为相关的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3-0152-03

学生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勤工助学为辅的奖、助、勤、贷、补、减、免”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也正逐渐建立起来,资助育人方式也从授生以“鱼”向授生以“渔”转变。为了切实提高资助育人的效果,高校应当采取有效对策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取得新成效。

一、以思政教育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观念变化

(一)树立资助育人的观念

过去在高校的资助工作中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脱离教育谈经济资助。基于此种认知,高校在实施资助的过程中认为对学生进行物质资助就是给予其最大的支持,解决经济问题就是解决一切问题,从而忽视了经济资助中的育人功能。二是脱离经济资助谈教育。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层面,没有将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进行有效结合,忽略了二者之间的联系。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明确了推進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因此,高校应当转变思路,不断探索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路径,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相结合。以“资助”之矛,射“育人”之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培养受助者敢担当的责任意识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日臻完善,国家、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大资助格局正不断形成。2020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 678.22万人次,资助资金总额达1 243.79亿元,其中,财政资助总额为653.04亿元,银行发放金额378.12亿元,高校资助183.62亿元,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助资金为29.01亿元,分别占2020年度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82.91%(财政资金占52.51%,银行资金占30.40%)、14.76%和2.33%,政府占比最高,高校次之。我国学生资助政策确保贫困生的求学之路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受阻。不少极度贫困家庭的孩子实现了走出大山、走进大学、走向新生活的愿望。

大学生是国家之栋梁、社会之英才、民族之希望。高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打造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循环格局,以资助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激发斗志,在逆境中提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基层调研、山区支教、志愿服务等活动,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对学生帮扶,让学生形成一种回报社会、为社会奉献的责任感。

(三)确立扶贫先扶志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也要扶志,走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之路要着力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坚定“拙以勤劳弥补,执着成就建树”的信念。扶贫重在扶志,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只是解决学生当下的难题,一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高校应当对贫困生进行合理引导,帮助贫困生树立励志观,真正做到经济自立、人格自强。

首先,要用理想培根铸魂。理想信念犹如精神之“钙”,没有理想就容易得软骨病,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高校应该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加强对贫困生理想信念的引领,使贫困生能够驱除功利心,胸怀责任、乐于奉献,形成自信、自律、自立的良好品质。

其次,要深化道德浸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前提和基础。高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应紧扣对贫困生道德的修行和践履,培养贫困生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励志自强、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再次,要坚持价值引领。高校应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贫困生进行固本培元,引领贫困生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切实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二、以育人活动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提升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和家庭经济“捉襟见肘”等原因,贫困学生在外语、艺术特长、知识视野等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客观原因造成的先天不足容易使贫困生产生自卑、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物质贫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瘠”。为此,高校在给予物质帮扶的同时不能忽视贫困生的心理层面。高校要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专家为核心开设心理咨询室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心理学课程引导贫困生学会心理调适;以辅导员为辅在生活上对贫困生开展定期谈心工作、有针对性地了解贫困生的生活现状,在学习上帮助贫困生解惑,让其感受到关怀与温暖;以同学为主互帮互助,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以类似的多种途径给予贫困生人文关怀,帮助其克服心理难题,提升自信心。

(二)在诚信感恩教育活动中鼓励大学生积极作为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是为人处事的立身之本,也是资助育人的总体要求。高校应该以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贫困生资助认定工作为契机,为学生举办诚信教育活动。例如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月”以及诚信档案等活动,通过拍视频短片、展诚信风貌,开主题班会、谈诚信心得,办创意画展、观诚信作品,进征信课堂、学诚信知识,写诚信征文、抒践诺之感,寻诚信榜样、讲身边故事等系列活动。此外,在办理学生资助工作时,可以建立诚信档案,使贫困生了解诚信的重要性,进一步铸牢贫困生诚实守信的意识。

感恩教育是高校资助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资助工作要注重引领受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回报社会的信念。第一,感恩教育理论和实践并举。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感恩理论知识的传授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构建对感恩知识的内化,并通过“助学、追梦、感恩宣讲活动”引起学生心理共鸣。第二,营造感恩校园氛围。通过春分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更易对学生形成感恩品质。高校应当建立感恩评价体系,将贫困生参加感恩比赛、感恩征文活动、班会活动和线上线下感恩宣讲等活动纳入学生评奖评优中;发挥宣传合力,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各类资助政策,引导贫困生感知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勉励贫困生感恩、报恩,成才成人,回报社会。

(三)在育人实践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资助学生不是长久之计。高校要厘清“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提高自身能力,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学校应搭建各类技能培训班与学习班,帮助贫困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提高其生存能力;以勤工助学、社会实践为主要途径,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设立专项资助贫困生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写论文、发明专利,为贫困生提供场地、技术、资金以及智力支持,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三、以制度创新推进资助育人机制的不断完善

(一)做好贫困认定工作

严格把好资助认定关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是做好贫困生资助应助尽助的基础。第一,转换贫困生评估方式。以往对贫困生采取的认定方式是相关部门开具证明,这种方式通过参考家庭的收入来做判断,容易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职业、突发状况、居住地和家庭规模等。只通过收入进行评估不具有代表性,并且有失公正,且开具证明的真实性不易考证。为此,可以通过设立多个指标来提供参考。例如建档建卡,完善信息资料库,设立受助记录信息栏,制定考察表等增加评定的透明度。第二,规范贫困生认定程序。高校要重视学生反映的开虚假证明的问题,调查清楚源头,禁止此类情況发生,保证真实可靠。学校应该同生源地合作,互相帮助,在假期可以去贫困生家里访谈,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这既能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又能查明贫困证明的真伪。如若发现“伪贫困生”情况,应当给予处罚,取消资助资格并且收回资助金,保证资助金能够帮助真正有需要的困难学生。第三,高校要建立健全认定工作机制,严格把好资助申请关,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底层构建的关系,确保资助政策做到精准有效。高校应设立资助贫困生工作部门,成立资助工作领导组,其工作职责在于领导、监督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认定工作;各学院成立资助认定工作组,组长以分管学生资助工作的领导担任,并要求班主任、教师、辅导员代表等相关人员协同参与,负责认定的具体事项和审核工作;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设立认定评议小组,成员由班主任、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定期了解贫困生情况,实时监督,开展民主评议工作。

(二)加强法律监督工作

我国在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行过程中,缺乏系统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来对此过程进行监督和有效管理,这既不利于保障贫困学生的权益,也对资助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建设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法治体系是高校资助育人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首先,我国政府应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更新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方案,以法律保障学生资助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全面推动资助工作稳定有序开展。其次,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健全精准资助跟踪和评价机制,实时发布资助评估报告,在后续可以对受助学生进行管理、监督,了解资金去向和消费情况。如若发现原则问题,可收回资助金,取消受助学生资格。最后,要为高校工作者制定科学、标准、高效的工作执行标准,明确权利与义务,落实问责机制,对发放资助资金时存在克扣、挪用、滥用行为的失职人员进行通报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同时即时对工作执行体系进行反馈和整改。

(三)规范育人管理工作

以资助之手段,达育人之目的。高校在资助过程中需加强管理和监督才能更好地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大多数高校都设有专职部门管理学生资助工作。除了对贫困生进行认定以外,还应对其实施进行监督,增加对勤工助学岗位的管理,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首先,建立资助管理规章制度。高校应制定相应的目标原则,体现重点、难点和突破点。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明确时间报酬以及注意事项,规范发展,确保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其次,要提供足够多的机会和岗位,优先考虑贫困生,锻造贫困生的适应能力,适当给予经济补贴,让贫困生在工作中懂得自立自强。最后,以表格的形式记录好学生勤工俭学的情况,各个环节都要精心安排,系统把握,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尊重学生的合理诉求与个性发展,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从而达到在管理中育人。

结语

高校资助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生活保障,资助育人不仅体现了政府、学校和社会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是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资助育人观念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资助育人思想有利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资助工作的开展有助于高校资助育人制度的完善,三者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效能的提升会遇到思想上、工作上和制度上的诸多挑战。为提升资助育人的效果,高校要牢记党育人、为国育人的光荣使命,探索扶贫、更要育志的新路径;开展各种感恩诚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提升自身能力;健全资助认定机制,加强法律监管,严格规范资助管理工作。在资助工作中积极探索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促进资助育人长效功能反哺于资助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6):33.

[2]   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人民网,2021-09-16.

[3]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8,(10):48.

[4]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18〕16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2018-10-30.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07-29.

[6]   赵贵臣,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32-134.

[7]   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民族地区高校能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7):67-69.

[8]   李德福.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调适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2,(S1):38-39,44.

[9]   刘向锋.搭建资助育人平台 建设“感恩成才”校园文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36-38.

[责任编辑   文   欣]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高校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