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樱稚
中医根据糖尿病的“三多”症状,将其归于消渴症的范畴,认为该病以阴虚为本,主要以脾腎亏损、阳郁不达、热毒积聚为发展过程,故多采用养阴、益气、清热、活血等治疗方法。中药降血糖效果不像西药那般立竿见影,但是它通过对机体脏腑组织的整体调节可以起到改善血糖的作用。其前提是要准确辨证,需要综合患者的年龄、病情、体质来处方用药。
对于脾虚、痰湿型体质的患者,多采取祛湿健脾、燥痰化湿的方药,可以选用二陈汤加减口服:白术、半夏、茯苓各15克,石榴皮9克,木香、乌梅、陈皮各6克,甘草3克。
对于气阴两虚型体质的患者,主要行益气生津养阴等针对性治疗,可以选择参芪地黄汤口服:党参和黄芪各30克,生地15克,枸杞、山萸肉、杜仲各9克,山药、当归各12克,灸甘草6克。
肝胃郁热型体质的患者普遍存在郁闷烦躁以及便秘、心下痞硬等特点,治疗重点多放在清热理气和血方面,可以选择大柴胡汤口服:柴胡12克,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各9克,生姜15克,大枣4枚,大黄6克。
阴阳两虚体质的患者主要是由于阴损日久,逐渐消损阳气,导致肾阳不足,造成经络和脏腑缺乏营养所致,故治疗应该以温阳滋阴、阴阳气血双补为主,可以口服八味地黄丸:山茱萸、山药、丹皮、云苓各24克,泽泻15克,熟地24克,五味子15克,炙黄芪30克。
《黄帝内经》中对于糖尿病的病因有这样的描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景岳全书》中对其也有类似的记载:“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梁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基于其病机,提倡糖尿病患者平时要注意膳食平衡,不要吃过于油腻、肥厚的食物,以免加重痰证或不利于痰液的排泄。
在食疗方面同样强调辨证,内热者宜选用清凉类食物,寒湿者适用温补类食物,阴虚者适合养阴类食物,如此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促进康复。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也认为消渴病人应“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这一点与现代医学相同,都主张糖尿病患者要长期坚持进行适量运动。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也能提升胰岛素的敏感度。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散步或者是太极拳、八段锦等。太极拳通过“以形导气”“以意导气”的形式可促进人体内部正气的疏导,充盈气机,从而发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热保津、降糖止渴的目的。八段锦的运动强度和动作的编排次序符合运动学和人体生理学规律,能起到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腑脏功能的作用。
《内经》认为,情志失调是五脏功能失常的诱因之一,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如果情志不舒,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可上灼肺胃阴津,下灼肾阴,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节喜怒”“减思虑”,可通过中医五音疗法、移情疗法等来克服心理失衡的状态。
穴位贴敷疗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根据内病外治、上病下治等原则,将药物研末,用适量醋调成稠汁或糊状,敷于相应的穴位,起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穴位选择方面,以口干多饮,伴有乏力为主症者,常用肺腧穴、关元穴、合谷穴等;以消谷善饥为主症者,常选用三阴交、足三里、丰隆穴、胃腧穴、脾腧穴等;以怕冷乏力、腰膝酸软为主症者,可选用肾腧穴、关元穴、涌泉穴等。
针灸治疗糖尿病历史悠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糖尿病灸治病案。晋代《针灸甲乙经》提出了6个治疗穴位。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有更详细的记载,穴位增加到35个,治疗以灸治为主。现代中医在总结历代医学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在技术和方法上不断成熟,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轻重主次,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针对上消主要取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的腧穴进行治疗,针对中消主要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的腧穴进行治疗,针对下消主要取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腧穴进行治疗。
《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表明耳穴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当人体的脏腑功能发生紊乱以及病变时,能够经过脏腑经络的传输而反馈到耳廓的相应部位上,因此可以认为耳穴能够反映患者的全身信息,并且能够通过刺激耳穴对经络、脏腑功能进行调节。耳穴压豆这一疗法操作方便,患者可自行操作:选择1~2组耳穴进行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结合具体病情特点来确定主穴和辅穴位,比如以胰、内分泌、三焦、耳迷根、耳背肝、甲艇部为主穴,多饮症状者配合肺经穴位,多食症状者配合胃经穴位,多尿症状者配合肾以及膀胱经的穴位。选穴完成后用王不留行籽或者是绿豆压于其上,用胶布固定,每次按揉2分钟,每天按压3~5次,两耳交替按压。
按摩具有辅助降糖的作用。按摩胃脘部的中脘穴、天枢穴、气海穴、关元穴,可以发挥健脾养胃的作用;按摩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脾腧穴、胃腧穴、三焦腧穴、气海腧穴、关元腧穴,具有疏调脏腑气机、平衡阴阳的功效;按摩下肢的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丰隆穴,能够发挥补脾、和胃降逆的作用。每次用拇指或中指按揉各穴位3~5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中医认为,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足浴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对于口渴、尿浊明显的患者,推荐用双皮天花粉水足浴,具有清热利水的功效;对于手足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的患者,推荐用苏木赤芍水足浴,能发挥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下肢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以用黄芪桂枝牛膝水足浴,该方具有行气止痛、活血通经的作用。但要注意,足浴的水温不宜过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每次足浴结束后,要擦干双脚,并认真检查。
可以看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主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治疗方法多样,患者可通过正规就诊渠道来获得个体化的中医疗法干预,最大程度地控制疾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