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为荷而来》潘文龙、周晨编著古吴轩出版2022年9月
《为荷而来》中收录的文章堪称体裁多样,内容广泛。其中既有风俗之谈,亦有赏荷之风的历史沿革;既有关于荷花的艺术赏析,亦有关于荷花的科普文章——前者如王稼句的《荷花荡往事》,文中不仅历数苏州观荷、赏荷的风俗流变,而且对苏州荷文化的形成多有精辟论述;后者如潘文龙的《画上荷花和尚画》,借八大山人的人生与画作阐释荷的精神。他说:“八大以荷为托,为其写生画像,映照的全是自己。”其实道及了八大山人隐秘的内心世界。书中还收录了一篇萃谈近世苏州导游手册的文章,详细考证了黄天荡和荷花荡的变迁始末——盖导游手册虽为戋戋小册,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诸如1943年版刊载的商业广告,即可见得彼时餐饮业与住宿业等各方面的情状。而1954年出版的《苏州导游》,既标明荷花荡“夏天荷花盛开,清香阵阵,很多游客坐了船来赏荷,剥食新鲜的藕、新鲜的菱”,且直陈“这种有闲阶级的闲情别致,已给时代所扬弃”,从中透露出的则是鲜明的时代信息。到了1985年出版的《苏州旅游图》,荷花荡已然不见踪影,不禁让人感慨系之,徒生沧海桑田之叹!
观荷,赏荷,乃至绘荷,食荷,原为中国传统雅文化之一部,自古迄今,有关荷的诗词歌赋可谓浩如烟海、数不胜数。至北宋文人周敦颐写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句子,《爱莲说》成为佳谈,荷又渐而成为中国人理想人格的象征,荷花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分量显得越来越重。古城苏州历来繁华,荷文化更是锦上添花,荷花既盛开在苏州大大小小的池塘里,也绽放在苏州人的心里。王稼句说,苏州人好游玩,四时八节,总会想出一个理由,好好地游玩一番,这其实是与苏州人追慕风雅的文风分不开的。苏眉的文章即写及了几次以荷花为由头的苏州文人聚会:在将逝未逝的晚霞里,几个知己好友联袂出游,或乘舟穿行在一望无垠的荷塘里,或串游在缀满莲花的栈道上,或安坐在湖心的茶楼里吃荷花茶……举目四望,竟无端地生发出一种被花海淹没的感觉,置身其间,“梦幻得令人恍惚”——那种极细腻、极幽微的体验,在苏眉的文字里充满了无限的温暖与眷恋。
诚如苏眉所言,荷具有出尘之姿,却也存于饮食大义。《为荷而来》的几位编者曾专门邀请江南雅厨的金洪男先生做了一席精美的江南荷宴,品尝之日,且由苏州烹饪大师华永根先生亲临指导。席间还拍摄了许多充满口腹之魅的美食照片,既充分展现了食材的最佳状态,亦显示出人与食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剁、削、切、卷、拍,煎、煮、烹、炒、拌,各种手法一应俱全,整个荷宴菜品不仅活色生香,而且有形有味,真正当得起“一席荷筵,半庭风雅”的赞誉,诚可谓“在光与影的匠心组合下,江南食色在瞬间定格”。
《为荷而来》中还编选了一些明清苏州人所写的《采莲曲》,这些源自乐府,流至民间的歌谣虽大多为文人创作,却保持着一种本色天然的气质,代表着荷花的别样风韵。另外,书中还原汁原味地复制了著名碗莲培植大师卢彬士先生的《莳荷一得·君子吟》,该本为1949年钢板刻印的油印本,存世极少,放在书中,能够真实还原卢先生当年的植荷心得——编者做出如许努力,无不是为了突出这样一个主题:“人生一场入定,一期一会,皆为荷而来。”
这是漫画之神手冢治虫晚年最后的私人观影手记。从创刊百年的日本权威专业杂志《电影旬报》1982—1987专栏集结,特别收录近60幅手冢治虫大师亲笔绘制的珍贵插画,从迪士尼、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塔可夫斯基到濑尾光世、黑泽明……妙趣横生的迷影生活记录,视角独特的世界影史切面,披露电影对个人动画、漫画创作的影响,道尽对电影的爱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