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政 刘堃荧
我们要把这个故事拍给今天的年轻观众看,穿越百年,实现情感上的共振和精神的共鸣。我们希望完成一部思想上有意义、艺术上有价值,同时能让普通观众感动的影片。
上海杨浦区国福路上有一栋黄色的三层小楼,这里曾是陈望道任职复旦大学校长后的寓所,也是他和学生们日常学习工作的研究室。2018年,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前夕,这栋旧居被修缮、辟建为上海市《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打造“信仰之源”。以复旦青年师生党员为主体的“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也同时成立,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作讲解。
2020年6月,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参加志愿讲解服务的经历和体会。他们写道:“志愿服务队之所以起名‘星火’,因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每一个队员都立志成为‘火种’,尽己所能把《共产党宣言》昭示的‘真理之光’‘信仰之源’传播开去。”很快,他们收到了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信中写道:“100年前,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以陈望道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望真理、守大道的故事和精神延续百年,薪火相传。上海电影集团将这个关于“爱和信仰”的故事拍摄成了电影《望道》,3月24日在全国公映,与观众见面。
和大多数人一样,导演侯咏接拍《望道》时,对陈望道的了解仅在于他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首译者。出道即巅峰,陈望道完成这件注定会被历史记录的大事,年仅29岁。这本2万字的书,影响了一批人,为苦苦探寻中国出路的先进分子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作为首译者的陈望道,作为教育家的陈望道,作为学者的陈望道,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生平又似乎总是年表履历式的罗列——身为一位踏实的学者和教育家,要将陈望道的事迹改编为电影,创作者面临最大的挑战:如何走进100年前这个历史人物,并让他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在大银幕上站立起来。
导演侯咏、上影厂老编剧贺子壮,整个创作核心团队,都开始“学习”,查找翻阅资料,从陈望道的传记年谱,一直到党史、历史刊物,仅仅《共产党宣言》,侯咏就研读了20多遍。深入研究之后他觉得,陈望道实在是一个应该被大众所熟知的人,在他身上所呈现的“寻道”“望道”“守道”历程,既是一个世纪前一代青年追求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缩影,也能让今天的年轻人从百年前的青春故事中感受到什么是信仰的力量——电影《望道》,应该为了今天的年轻人而拍。
《望道》定档海报。
由于《望道》的创作缘起来自“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这部影片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物传记片。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徐春萍亲自挂帅,担任《望道》监制。她说,我们在剧本创作阶段花费了很多时间,就是要解决如何在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之间找到平衡点,就是“在历史的缝隙中搭建戏剧逻辑,在有限的空间里挥舞艺术的长袖”。
《望道》剧组聚集了一支堪称“豪华”的电影“金鸡战队”——导演侯咏、编剧贺子壮、摄影指导邵丹、美术指导李佳、录音指导吕家进、剪辑指导周新霞等核心主创均获得过金鸡奖等国家级奖项;6位实力派主演:刘烨(饰演陈望道)、胡军(饰演陈独秀)、奚美娟(饰演陈望道妈妈)、文咏珊(饰演蔡慕晖)、吴晓亮(饰演戴季陶)和吕星辰(饰演林茵)也都拿过各类影展的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
监制徐春萍说,现在很少看到导演在开机之前还会动笔写导演阐述的了,但侯咏导演却写了长达2万字的导演阐述。2万字的阐述里有对陈望道人物的思考,有创作观念、思路的表达,也有对影片美学的设计思考,令人感动。侯咏导演和编剧贺子壮数次将剧本推翻重来,前后改了有几十稿之多。在永福路52号上影厂5楼的会议室,上影核心团队和导演一起从早到晚,每天十几个小时,持续讨论修改打磨剧本,倾心竭力。导演感慨,很久没见过这样认真的剧组了。
主创们在大量历史资料中寻找、构思。最终理出三条清晰的线索—— 一条是党史线,陈望道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之一;一条是教育线,陈望道是中国高校新闻系的创立者。“复旦新闻系、天下记者家”说的就是这段历史。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陈望道在复旦重庆北碚时期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新闻系以及第一个新闻教育实践基地“新闻馆”;還有一条是情感线,他与妻子蔡慕晖相识相恋、伉俪情深。
“普通观众可能并不十分熟悉,作为一个学者的陈望道先生非常博学,从1952年直到1977年,25年间他担任复旦校长,对复旦影响深远。与此同时他还潜心钻研语言学、修辞学、新闻学、美学、教育,完成《作文法讲义》《美学概论》《因明学》《文法简论》等系列著作,他早年完成的《修辞学发凡》填补了修辞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是一本奠基之作。1960年《辞海》的修订,他还担任了总主编。”徐春萍说,“这样一位学者型的教育家,曾经给复旦新闻系写下四个字的‘系训’——好学力行。他认为学生们应该学以致用,用自己的行动参与到改变中国命运的实践中去。在他的感召和影响下,他的许多学生‘追望大道’,成为进步人士,其中就包括共青团中央的早期领导人俞秀松和施存统。”
《望道》有着青春蓬勃的力量。
吕星辰(左)饰演林茵,文咏珊饰演蔡慕晖。
胡军饰演陈独秀。
回忆自己的老师,著名语言学家陈光磊说,陈望道与其他爱把革命事迹挂在嘴边的人不太一样,他从不谈自己的功劳,从不写日记,书信也不保留。“我们也是多方翻阅资料才发现,他的进步理念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1930年他因为保护进步学生而遭国民党迫害,离开上海来到重庆,在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和新闻系任教,和他一起撤到大后方的学生有不少后来成为烈士,是全国高校里最多的。”陈光磊说。
由于为人低调,许多人并不知道陈望道的妻子蔡慕晖也是复旦大学外文系的资深教师。蔡慕晖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30年代又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妥妥是百年前新女性代表和妇女解放运动先驱。陈望道与蔡慕晖感情深厚。在婚姻观念上,他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认为“真正婚姻的结合,当然应该是直接、内心的结合”,还曾在《新青年》《觉悟》《新妇女》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表达自己对男女社交、恋爱婚姻、节制生育的看法,与妻子一起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两人的爱情,同样值得书写。
“整个创作过程,我们在努力处理好三种关系。”徐春萍告诉《新民周刊》,“一是思想层面,《共产党宣言》翻译至今100多年了,我们今天再来讲述它,不是为了简单把翻译过程再拿出来说一遍,而是关照当下。所有的历史都是今天的表达。总书记亲自讲述的这个‘真理的味道’故事,主题是关于共产党人对于信仰的坚持。第二是艺术层面,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搭建起电影的逻辑,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找到平衡点。第三是观赏层面,100年后我们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我们要把这个故事拍给今天的年轻观众看,穿越百年,实现情感上的共振和精神的共鸣。我们希望完成一部思想上有意义、艺术上有价值,同时能让普通观众感动的影片。”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对陈望道的生平进行艺术加工时,主创们定下了这样一条准则。属于史实的部分,一点也马虎不得。其中就包括“红色中华第一书”《共产党宣言》的诞生。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一经问世就震动了全世界”,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出生证”。72年之后的1920年,陈独秀离京赴沪创党前,特地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走《共产党宣言》的英文本(后来又准备了日文本),准备在上海物色合适的人选,将其翻译成中文,作为建党的重要准备工作。
谁能担当起这样的重任?这个人首先要有外语基础,英语、日语都要熟练,还得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再用大家都能看懂的白话进行翻译。正在此时,《觉悟》主编、复旦大学国文系教员邵力子推荐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老师陈望道——此前,陈望道刚刚经历了“浙师风潮”——由于推行白话文和新教育理念,仅仅是指导学生创办进步杂志《浙江新潮》宣传文学革命,就被反动当局视为洪水猛兽,令他与浙师校长经亨颐不得不辞职离开。这一经历也使得陈望道看清现实:“单讲‘新’是不够的”,要“有一个更高的判别准绳,这更高的辨别的准绳,便是马克思主义”。因此他欣然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邀约,于1920年4月回到家乡义乌分水塘村,一头扎进老屋柴房,用两条门板临时搭建起一个书桌,足不出户动手翻译,晚上也就铺盖一展就地而卧,三餐都由母亲送来。
如今被传为佳话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就是从这间老宅里发生的故事而来。这天,陈望道正在聚精会神研读《共产党宣言》,字斟句酌地翻译每一句话时,母亲为他送来白米粽子和红糖水,好让他蘸着吃。怕他废寝忘食,母亲还在屋外提醒:“吃粽子要加红糖水,你吃了吗?”他答道:“吃了吃了,可甜了。”结果母亲进门一看,陈望道嘴边全是黑的,原来他是将写字的黑墨水当作红糖水来蘸了粽子吃,而自己浑然不觉。
为了复原这一场高潮戏,剧组在陈望道的故乡浙江义乌找到一个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在村里古老的院子旁边搭建起一个1:1还原的柴房。几分钟的戏,拍了整整一天。饰演陈望道的刘烨说,当天道具组准备了30个白米粽,而他吃了23个。
原本,拍摄采用的墨汁是道具墨汁,吃起来比红糖水还甜。但拍着拍着,刘烨提出想要切身体会陈望道当年的感受,要求用真的墨汁来蘸粽子吃。为了逼真,他还特意把粽子在墨汁里浸了一会儿。“味道确实很难接受,非常冲,比藿香正气水的味道至少浓烈20倍。拍完后,我不停刷舌头,但是整个鼻腔仍弥漫着墨汁的味道,第二天刷牙,舌头还是黑的。”刘烨说,“通过这个经历,我更加深刻感悟到陈望道在翻译时的专注——这是多么地忘我,才可以做到吃进去味道这么冲的东西而不自知,太令人敬佩了!”
仅仅20天,陈望道就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全本2万多字的翻译。他的翻译也被后世公认为“又快又好”——全文采用白话文翻译,便于传播,也好在他的用词精准——比如他没有采用日文版《宣言》的“绅士”与“平民”概念,而是用了“有产者”与“无产者”这样更精准的提法。
吳晓亮饰演戴季陶。
4月下旬,陈望道带着初译手稿来到上海,入驻《星期评论》杂志,一边担任该刊的编辑、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的传播工作,一边请陈独秀、李汉俊等后来党的领导人校对、审阅《共产党宣言》译稿。8月,党的早期组织将他的译本出版并寄往全国各地,使得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燎原之势。到1926年5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经再版17次,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受《共产党宣言》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周恩来曾对陈望道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毛泽东也对《共产党宣言》爱不释手,不断要求党内加强学习,称看了不下一百次,“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2018年4月,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作出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
奚美娟饰演陈望道母亲。
百年来,《共产党宣言》滋养、鞭策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这一切,都始于陈望道当年蜗居柴房内默默耕耘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在饰演陈望道前,演员刘烨先来到复旦大学,在校园里陈望道老校长的铜像前默立。无人说话,像是一种灵魂沟通。“陈望道人称‘长衫先生’,他喜欢穿长衫。在复旦大学校史馆,我看到先生的照片,非常清瘦,尤其在复旦大学迁校重庆时期,脸都陷进去了。我觉得摆在我面前最直观的一道难题就是我和他在外形上并不很相似,他是单眼皮,我是双眼皮,我们只有下半张脸是相似的。所以我一直在减肥,拍摄期间坚持去锻炼和跑步。陈望道年轻时习武,我也跟着武术老师学习。”
为了尽可能地贴近人物,还原本来,全剧组都沉下心来研究史料、参观故居、讨论人物关系,对着历史图片研究一百年前的吃穿用度。像演员刘烨这样的“敬畏之心”,在整个剧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
比如陈望道回到上海后曾应陈独秀邀请,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剧组就把他担任编辑期间的整套《新青年》影印本都买了回来。“看他发表过哪些文章,向哪些人约过稿。”徐春萍说,“虽然最后出现在电影里的可能只有几句台词,但这些人物关系我们都要理清。”
影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包括此前较少被影视作品表现的俞秀松、施存统、李汉俊、晚年陳独秀,也包括复杂的历史人物戴季陶,这些内容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得以表现。只要出现,就一定经过详细的考证,钻研到专家的深度。影片中出现的每一件重要道具,也都尽可能贴近历史原貌——比如日文版《共产党宣言》,由于找不到确切的历史图片,美术指导李佳在日本寻找了很长时间,最后终于在离东京驱车3个多小时的书店里买回了留存在世的唯一译本重印本。印刷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同型号印刷机,距今已有百年,还真被剧组从青岛的收藏家手中觅获,甚至还能正常启动。拍“望道”,剧组也继承了百折不挠的“望道精神”。徐春萍说,“千难万难,要拍成一部好电影的信念一路支撑着大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的尾声处,迎来了上海的解放。为了表现当时上海市民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庆祝解放的这一幕,剧组还从十几所高校召募了上百名学生作为群演,由他们来演“百年前的自己”。“我们为每一个学生都拍了定妆照,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出现在片尾演员名单。他们都是凌晨三四点起床,拍了一天的戏,疲惫却毫无怨言,有的孩子甚至累得就在片场睡着了。今后再回忆起来,这也是他们人生道路上一段宝贵的记忆。”徐春萍说。
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一群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望道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群人的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望道者。徐春萍说,“希望电影《望道》表达的‘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这份信念感,与今天的观众达成一种跨越百年的情感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