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甫
如果关注新浪微博平台,我们便会发现,它既有突出写作态度的宣传语“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也有凸显交流价值的宣传语“分享你想表达的,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你的心声”,还有强调展示意义的宣传语“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第一句宣传语使写作者在“关注度”中产生万人瞩目的“存在感”,容易进入轻松愉快的“乐写”境界;第二句宣传语使交流者在“场效应”中产生不甘人后的“向上感”,容易进入精益求精的“妙写”境界;第三句宣传语使展示者在“点赞量”中产生硕果累累的“获得感”,容易进入跃跃欲试的“多写”境界。
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否有借鉴意义?作文教学同样应该涉及写作、交流、展示三个方面,同样需要让学生进入“乐写”“妙写”“多写”的三重境界。
乐写
不妨像微博平台那样,把“此身在此时此地”的感受和想法随时随地地写给他人看。这就需要革新作文材料,直面当下的熟悉生活。
下面这道作文题就真正做到了“与时代同行”“与生活同行”:
32年前一张苏明娟“大眼睛”照片,成为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希望工程”的招牌面孔。她在社会爱心人士帮助下读完大学,后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她将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之后每年定期捐款,还设立“苏明娟助学基金”,参与援建五所希望小学,救助很多贫困大学新生。目前担任该分行团委副书记,还被选为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二十大代表。
苏明娟人生角色的转换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确实,感受和思考着“关注度”极高的当下生活,“存在感”被唤醒,学生才能逐渐进入轻松愉快的“乐写”境界。
妙写
不妨像微博平台那样,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彼此交流。可以“公平抽签”,让每个人都成为获得交流机会的潜在对象;可以“自由竞争”,让一些交流欲望较强的“急先锋”“领头羊”有举手的机会;可以“特别推荐”,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作文。
上面那道作文题做好后,按照“公平抽签”“自由竞争”“特别推荐”三个环节进行多向度交流:
有学生指出标题拟写要有创意;
有学生提醒引述命题材料时要创造性地改写而不要照抄;
有学生悟到树立假想敌时可以增添议论文的思辨色彩;
……
确实,当学生被因交流而逐渐形成的“场效应”裹挟着,明得明失,知己知彼,“向上感”被唤醒,逐渐进入精益求精的“妙写”境界。
多写
不妨像微博平台那样,把好作文和作文片段的亮点尽可能多地展示给别人,比如下面一篇例文。
这一次,换我来撑伞
□江苏省盐城中学 肖婷
大雨如注,有人在淋雨——他们没有伞。
心如暖阳,所幸——后来有人为他们撑伞。
31年前的苏明娟,迫于贫困站在“失学”的雨地里。幸运的是,社会爱心人士为她撑起了一把挡雨的伞,护送她一步步走到大学。如今的苏明娟,党的二十大代表,早已不再是“寄人伞下”的小女孩,她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凭借己力为别人撑起了伞。
苏明娟为何接过伞柄,转换人生角色,成为撑伞的人?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不愿看别人淋雨。当她从苦难的雨中脱身,见到别人“淋”着一样的“雨”时,感同身受的力量油然而生。帮助他人脱离苦难,并非出于怜悯,而是发自内心的希望。经历过苦难的人们不需要与他人共情,因为他们帮助的何尝不是过去的自己?朱元璋年幼时饱受饥寒战乱之苦,因而成为皇帝后勤于政事,建树颇多;鲁迅自小历经封建思想的苦痛,后来弃医从文,用文字呐喊唤醒国人麻木思想;卓别林体会过小人物被时代巨轮碾压的辛酸,才会用脉脉柔情去擦拭小人物啜泣的眼泪,用满腔正义揭露时代的疮疤……淋过雨的他们不曾忘却淋雨时的苦痛,更不愿眼见别人成为“曾经的自己”。
因为有人为自己撑过伞,所以愿意为别人撑伞。正如一句阿拉伯谚语所说的:“一棵无花果树观看着另一棵无花果树,也就结出了果实。”体会过头顶的伞有多么珍贵,方才明白这柄伞有着怎样的力量,然后才能知曉接过这柄伞意味着怎样的责任,最后从被撑伞的人成长为自己撑伞的人,逐渐积聚力量成为给别人撑伞的人。支撑我们接过那柄伞,转换人生角色的,是一直留存于心的理解与感恩,更是传递温暖与善意的责任心。
诚如《南方周末》中所说:“不是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可以闪出光亮。不是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可以热烈燃烧。但是很多人在发展着纯正的品格,让它无声地生长,直到更多的人闪出光亮,更多的人热烈燃烧。”从被撑伞的人到为别人撑伞的人,是一个聚拢光亮、传递力量的过程。作为新时代新青年,今日我们拥有的平安喜乐,何尝不是国家、社会和家人为我们撑起的一柄柄“伞”?希望明日的我们,也能像苏明娟一般,心怀感恩与善意,积聚奋进力量,彰显青年担当,有底气说一句:
“这一次,换我来撑伞。”
(编辑:王冠婷)
评点:题目形象含蓄,别有意味,“这一次”暗示受助者及时回馈,“换我来”表明受助者人生角色及时转换。开篇先破题,然后引述命题材料,巧妙地将比喻糅入其中,使之染上浓郁的文学色彩,从而引人入胜。接着单独一段仍以比喻方式追问原因,发人深思,而下面两个分论点同样使用比喻,从“不愿”到“愿意”层层递进,极具说服力。最后依旧嵌入比喻,把立意推向高远境界:“今日我们拥有的平安喜乐,何尝不是国家、社会和家人为我们撑起的一柄柄‘伞’?”此时回报的范围已扩至无穷大,即新时代青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让一个比喻在文中无死角全覆盖,且与文本深处的逻辑架构妙合无垠,委实让人叹赏不已。
这位学生的作文进步非常明显,与她“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不无关系。确实,学生被因展示而带来的“点赞量”鼓舞着,“获得感”被唤醒,逐渐进入跃跃欲试的“多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