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艳
梁漱溟、(美)艾恺:《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年-1988年),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分析乡村教育理论并实践,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对中国与世界的深刻洞见,时至今日余音犹响。梁漱溟的一生,经历山河的数次改朝换代,经历国家无数的动荡变革。对梁漱溟一生的研究,几乎就是对近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的思考。
艾恺,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时,听他的老师——史学大家费正清讲到了梁漱溟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此后艾恺对于梁漱溟及中国文化的追踪研究,一直贯穿着他的学术生涯。
作品介绍
这本书根据梁漱溟先生1980年与美国艾恺教授对谈录音整理而成,并由艾恺教授亲自翻译成英文。
1918年11月7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正准备出门,遇到梁漱溟,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父亲最后问儿子:世界会好吗?儿子梁漱溟回答说:我相信世界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父亲叹息道:能好就好啊!三天之后,父亲梁济投净业湖自尽身亡。
当时整个世界一片混乱,欧洲正在进行一战,中国正逢列强入侵,新旧交替。梁漱溟的父亲27岁中举,后任内阁中书,升任内阁侍读。他心忧天下,思想开明,支持维新,可是清末民初社会黑暗,梁父本来以为国会应该是全国优秀的人物相聚一堂,匡扶社稷,拯救中国于水火,可现实是国会里的人总是自己内斗、争权,相互辱骂。失望至极的梁父,最终选择捐生以警国人。这则往事,就被放在这本书的开篇,极为点题。
在这里,梁漱溟简单论述了佛儒道的文化特点,以及彼此之间的差异,也阐述了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也谈论到了很多当时的政治文化名人,比如李大钊、陈独秀、康有为等,妙趣横生。
片段摘录
现代很多人会动不动拿人的生物学本性说事,奉行达尔文主义,相信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这个世界颠扑不破的真理,弱肉强食是物理,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喜不喜欢它都存在,可是在物理之外,人类社会还有情理,就是我看到弱者被欺负,看到血腥的一面,本能地感到不舒服,不公平,这就是人的情理,有些事情,你物理上说得通,但是你情理上过不去。人既要遵循物理,同时也要遵循情理,才能保持平衡。(有删改)
适用主题:尊重规律,心怀悲悯;自然冷峻,人情温暖;互帮互助,和谐社会……
运用示例
正因为信奉弱肉强食的原则,所以我们太过于向往成为强者,做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总觉得自己就是强者,或者未来终究要成为强者,以至于有时候会忽视弱者的处境,甚至对弱者的困境视而不见,这样缺乏了悲悯之心和人情味儿的人绝不能被称为强者。正如梁漱溟老先生所说,“有些事情,物理上说得通,但是情理上过不去。人既要遵循物理,同时也要遵循情理”,我深以为然,只有做到了物理层面和情理层面的平衡,一个人才真正拥有了强者之心,世界才能是大家共有的世界。
夏目漱石:《草枕》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1867年-1916年),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枕流漱石”(《晋书》孙楚语)。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作品介绍
小说写“我”——一个青年画家为了躲避俗世的忧烦,寻求“非人情”的美的世界,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作品着重描写了山村中的人和景物,其间穿插着大量“我”关于艺术论和美学观的独白,并比较了东西方艺术的差异。这些独白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即“非人情”。所谓“非人情”是一种超越道德或人情的境界,是超脱世俗的出世境地,也是一种艺术审美观。
片段摘录
所谓的快乐,乃因物质而生,当然也会蕴含各种苦痛。唯有诗人和画家,纯粹是咀嚼这相对世界的精华,深知彻骨的清净滋味。餐霞饮落,品紫评红,至死无悔。他们的乐趣不在于玩物,而是彻底同化成那个物。一旦化为那个物,即便找遍茫茫大地也找不到标榜自我的余地。于是可以自在地放下臭皮囊,把破斗笠反过来盛装无限清风。(有删改)
适用主题:亲近自然,充实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拒绝虚伪,接纳真我……
运用示例
夏目漱石在《草枕》中寫道:“唯有诗人和画家,纯粹是咀嚼这相对世界的精华,深知彻骨的清净滋味。餐霞饮落,品紫评红,至死无悔。”他深谙自然的纯净之力,人只有回归于自然之中,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不为物累,不为形役。不必自我标榜,不必总是炫耀些什么,当踏入自然,久在樊笼里的我们发现山川互润,青空明朗,“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之景复现,枷锁镣铐无影无踪,在光下舞,在春中咏,终得静谧。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