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中“敕勒川、 阴山下”地理位置考辨

2023-03-15 20:50:22李秀莲
北方论丛 2023年3期
关键词:敕勒川阴山鲜卑

[摘 要] 鲜卑人季春大会饶乐水,秋冬“阴山却霜”,已经暴露出《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可能是南北两地。从秦汉至唐宋,不论是史籍载记,还是文人赋诗都佐证阴山是今医巫闾山;饶乐水在鲜卑故地,是鲜卑拓跋氏与库莫奚、柔然等部落攘夺之地。“饶乐”的完整读音为“袅罗个”,汉义黄、潢。《金史》记载泰州(黑龙江省泰来)附近有黄水与铁吕川,黄水即是今嫩江,黄水西铁吕川即是敕勒川。古代敕勒川在今嫩江以西,也是鲜卑故地。《敕勒歌》本为鲜卑语,是以鲜卑为核心、多族群大联盟的生活之歌,游牧生活写真。

[关键词] 《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 鲜卑 饶乐水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渤海、女真、满洲族源谱系关系研究”(19ZDA180)

[作者简介] 李秀莲,齐齐哈尔大学嫩江流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齐齐哈尔 161006)

[DOI编号] 10.13761/j.cnki.cn23-1073/c.2023.03.011

《敕勒歌》是家喻户晓的北族民歌,其中敕勒川、阴山下更是令人心驰的圣地,但敕勒川、阴山下的地理位置一直争论纷纭,先后有内蒙古大青山说、山西说、多地说与新疆天山说等。诸说虽能找到一些佐证,但顾此失彼,难以还原历史。本文将揭示出吟唱《敕勒歌》的族群部落从敕勒川到阴山下的北南游牧生活写真。

一、敕勒川、阴山下是一地,还是二地

研究者多把敕勒川、阴山下视为一地,在阴山下有敕勒川,找到阴山就找到敕勒川。按照这样的思路,林幹在《东胡史》一书中写道:“留在于已尼陂(即北海,近贝加尔湖)东部的数十万落(户)敕勒(高车)族人,在太武帝拓跋焘神   二年(429)归附北魏,被迁徙至漠南阴山(今内蒙古阴山,俗称大青山)一带驻牧,因此这一带后来遂被称为‘敕勒川,并有一首《敕勒歌》流传于世。”[1]28林幹率先提出内蒙古大青山为阴山说。周建奇提出新疆“天山即阴山”说。他认为:“从《秘史》§188和279的记载看来,‘川勒似在乃蛮境内和畏兀地面,即今天我国新疆北部。伯希和(P·Pelliot)说:‘川勒,于现在中国新疆的突厥语中尚指荒野或砂碛地方,今库车西边与吐鲁番之南,各有一山,名川勒塔克。这两座名为   的山,虽然都不可能是我们要找的敕勒川,但已离得不太远了。它就是《唐书·地理志》所载,隶属于北庭都护府的叱勒州,在准噶尔盆地南沿,天山北麓;州治在北庭的金满(今吉木萨尔北二十余里护堡子破城)与轮台(今乌鲁木齐稍东)之间。此州设在唐代,叱勒这个地名大概为其所原有。我以为敕勒川也当是在这里,而不可能在今天的内蒙古大青山下。”[2]

在大青山—阴山说、天山—阴山说并存的同时,曹文心《〈敕勒歌〉的篇题、作者及产生年代 》一文对二说提出质疑,根据《魏书·世祖纪》《魏书·高车传》《魏书·太宗纪》《魏书·高祖纪》等记载认为:“北朝时敕勒族分布于今天的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江苏、山东等省及自治区”[3]。作者直指《敕勒歌》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确实,北朝时期,敕勒人已经分布多地,《敕勒歌》也应该广为流传,只是高欢与斛律金的组合赋予历史的特殊境遇,使得斛律金唱《敕勒》被记载下来,这样的历史记载充满了偶然性。可能有很多人唱过《敕勒歌》,但没有历史机遇,而无法得到记载。很遗憾,曹文心的质疑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陈玉林《论雁北在民族融合中的地位》[4]一文又提出山西说,认为《敕勒歌》唱出的草原牧畜图,就是雁北的写真。

阴山地理位置的争论主要在内蒙古大青山与新疆天山之间。阿尔丁夫撰文与周建奇商榷,继续倡言大青山即是阴山[5]46。李树辉支持周建奇天山即阴山说,“‘敕勒川指中天山北麓东起今吉木萨尔县,西至乌苏市的湖泊沼泽,亦即汉唐所称之‘翰海( 瀚海)‘北海和王延德 《西州使程记》所称‘长广数千里的‘北廷川;‘阴山下指天山脚下;‘风吹草低见牛羊正是对这一区域景色的描述。”[6]

诸说争论中,已经暴露出彼此存在的缺陷,首先是忽略《敕勒歌》的文化特征,仅找到大山与草原毗连的地方,便认定阴山下与敕勒川同在,没有考虑到《敕勒歌》本为鲜卑语的文化特征。罗新说:“这首《敕勒歌》的歌词,如今已经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了。文学史研究者至今还在争论,斛律金是用的鲜卑语、汉语抑或是敕勒语。”[7]75《敕勒歌》本为鲜卑语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大山与山川草原,大青山下有草原,天山北麓也有草原。有大山与草原不成问题,问题是有没有鲜卑语,敕勒川,阴山下必须在鲜卑文化圈内。其次,忽略《敕勒歌》文本分析。

其一,《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其语序表达的是两个地方。相反,元好问曾言“也到阴山敕勒川”,视“阴山敕勒川”为一地。《敕勒歌》创作于民间,字字珠玑,不会呻吟出敕勒川在阴山下的修辞语句。

其二,“敕勒川、阴山下”,若是一地,能看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看不到“天苍苍,野茫茫”。只有往返在敕勒川与阴山下的迁徙途中,才能看到“天苍苍,野茫茫”。

其三,斛律金与《敕勒歌》的关系没有厘清,《敕勒歌》是斛律金的生活写真。斛律金号曰“雁臣”,“秋朝京师,春还部落”[8]1965。“雁臣”不是斛律金的個人行为,与斛律金“敕勒老公”并称的“鲜卑老公”厍狄干也是“雁臣”。据载,厍狄干,“因家朔方。……以家在寒乡,不宜毒暑,冬得入京师,夏归乡里”[9]197。厍狄干夏天归乡里,在朔方,在寒乡是避暑的需要,也是游牧人群逐水草而居,冬夏转换牧场的生活习性使然。所以说,《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是两个地方。

二、“阴山却霜”诠释《敕勒歌》的游牧场景

《敕勒歌》吟唱的是游牧人群的生活,春夏与秋冬游走在不同的牧场。《敕勒歌》本为鲜卑语,说明与鲜卑人的关系密切。鲜卑人“阴山却霜”更精准地诠释了阴山下是秋冬牧场,敕勒川是春夏牧场。按游牧者春夏避暑、秋冬向温的需求判断,敕勒川在北,阴山在南。

(一)游牧生活中的“阴山却霜”

“阴山却霜”是鲜卑部落联盟者的生活,历史记载有限且混乱。《宋书·索虏传》记云:“其俗以四月祠天,六月末率大众至阴山,谓之却霜。阴山去平城六百里,深远饶树木,霜雪未尝释,盖欲以暖气却寒也。” 沈约《宋书·索虏传》卷九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22页。李昉《太平御览》卷八〇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554页。“又曰:虏俗以四月祠火,六月末,率大众至阴山,谓之却霜。阴山去平城六百里,深远,饶树木,霜雪未尝释,盖欲以暖气御寒也。” 这是研究“阴山却霜”的必用史料。还有研究者推断“‘阴山却霜之俗始于都平城以后” 何德章:《“阴山却霜”之俗解》,武汉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二期,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页。 。从《敕勒歌》看,“阴山却霜”是鲜卑人及其联盟者的生活,东晋咸康四年(338)什翼犍即代王位后,“北有沙漠,南据阴山,众数十万”[10]2322,鲜卑数十万人南据阴山已经开始“却霜”,或许《敕勒歌》已经发生了。

“阴山去平城六百里”可能有误,《宋书》记事出于南人,南人记载北族史事主要是道听途说,有历史的影子,但不完整,欠真实。“阴山却霜”是从北向南转移牧场,躲避霜雪。拓跋珪迁都平城,平城不需要躲避霜雪,更不需要六月末躲避霜雪。《資治通鉴》东晋安帝隆安二年十二月条称:“魏之旧俗,孟夏祀天及东庙,季夏帅众却霜于阴山,孟秋祀天于西郊。至是,始依仿古制,定郊庙朝飨礼乐,然惟孟夏祀天亲行,其余多有司摄事。”[11]3484

东晋安帝隆安二年,即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北魏道武帝迁都平城,“阴山却霜”已是旧俗,不在皇帝“亲行”范围。所以说,平城时代,鲜卑人的“阴山却霜”已经废止。所谓平城与阴山相距六百里,可能说的是盛乐与阴山的距离。

鲜卑人大联盟游走在阴山与敕勒川之间,从阴山下到敕勒川是鲜卑文化圈。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有云:“洪迈曰:‘斛律金唱 《敕律歌》,本鲜卑语。按《古乐府》有其辞曰:……余谓此后人妄为之耳。敕勒与鲜卑殊种,斛律金出于敕勒,故使之作《敕勒歌》,若高欢则习鲜卑之俗者也。”[11]4943-4944“此后人妄为”否定《敕勒歌》本鲜卑语,应该终止。斛律金唱《敕勒歌》就一定是敕勒人,过于武断。敕勒与鲜卑是否殊种不论,但他们可以形成联盟关系。脍炙人口的民间歌曲,在联盟部落中传唱是可能的。

(二)北宋使辽诗文记载的阴山

拓跋氏虽屡屡巡幸阴山,但因史料记载简略,阴山的地理位置难以确定。阴山地理位置在契丹人的历史中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阴山贵种”《阴山七骑图》《阴山杂录》(又称《虏廷杂录》)均涉及契丹人的起源传说,虽不能因此确定阴山的具体位置,但至少可以说,与契丹起源相关的阴山不是内蒙古的大青山、新疆的天山与山西等地。另一方面,北宋使臣出使契丹的诗文也透露出阴山的地理位置。

宋仁宗至和二年(辽清宁元年,1055),刘敞出使契丹,把阴山写入诗文的信息比较丰富,有助于判断阴山的地理位置。《阴山》诗写道:“阴山天下险,鸟道上棱层。抱石千年树,悬崖万丈冰。……”[12]201诗文描写阴山的特点是层峰、鸟道、险峻,山上有“千年树”。 再看刘敞《寿山》诗云:“白隰见层峰,巉岩倚碧空。上多千岁木,下有百年翁。栎社不材永,东陵非义终。吾闻仁且寿,故在太平中。”[13]49寿山的特点是层峰怪石,“上多千岁木”,与《阴山》诗描述相似,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寿山与阴山可能是合一的;“寿山”上还有“东陵”,“栎社不材永,东陵非义终”是有“典故”的诗句。“东陵”指让国皇帝耶律倍,太祖阿保机死,次子耶律德光即位。长子耶律倍失国,浮海适唐,后被李从珂弑杀,可谓不义而终。“时年三十八。有一僧为收瘗之。……后太宗改葬于医巫闾山,谥曰文武元皇王。世宗即位,谥让国皇帝,陵曰显陵”[14]1211。因其陵在医巫闾山东侧,曰东陵。刘敞诗云“东陵非义终”即指此。

刘敞《阴山女歌》又提到阴山“西陵松柏墨色浓”[13]44。按《辽史》记载,察哥叛乱,世宗被弑。“葬于显州西山,陵曰显陵”[13]66。耶律倍与其子世宗同葬显陵,分处东西。辽显州为显陵的奉陵邑,在医巫闾山东南,今辽宁省北镇县境内。显陵在医巫闾山南部,刘敞称此山为阴山。

继刘敞之后,王安石于嘉祐八年(辽清宁九年,1063)秋冬出使辽国 据笔者研究,“王安石为其母守丧的超乎寻常的行为及其诗文中的时令、物候、时空信息等都佐证他出使辽国,时间是嘉祐八年秋冬”。此文待刊。 ,曾赋诗《阴山画虎图》。有研究者认为《阴山画虎图》是王安石的题画诗 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诗注补笺》,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236页。按“此诗乃题画之作,前半写画中实景,后半发思古之幽情,兼抒忧国之慨”。 。张涤云认为,《阴山画虎图》反映的是王安石亲历之事,为实景赋诗[15]。张涤云对《阴山画虎图》分析入理,拨正了“题画之作”说的错误,但由于对契丹四季捺钵的历史文化认识不足,张氏错过了对《阴山画虎图》进行时空定位的机会。

王安石的《阴山画虎图》云:“阴山健儿鞭控急,走势能追北风及。逶迤一虎出马前,白羽横穿更人立。回旗倒戟四边动,抽矢当前放蹄入。……”[16]这是时间与空间统一的历史事件的记录,其真实性毋庸置疑。契丹人春猎鱼雁,夏清暑,秋冬狩猎,射虎多在秋冬。按《辽史》记载,辽道宗清宁九年(1063)冬十月戊辰朔,“幸兴王寺……是月,驻跸藕丝淀”[13]263。王安石出使契丹,在藕丝淀朝觐辽朝皇帝,藕丝淀与医巫闾山毗连,在山的西侧。所谓阴山射虎就发生在医巫闾山,医巫闾山常有老虎出没。《辽史》记载:辽咸雍元年(1065),“九月乙亥,驻跸藕丝淀……冬十月丁亥朔,幸医巫闾山。己亥,皇太后射获虎,大宴群臣,令各赋诗。”[14]264王安石《阴山画虎图》佐证了宋人称医巫闾山即是阴山。

宋朝使者把医巫闾山当作阴山,医巫闾山西侧的藕丝淀是契丹人“坐冬”的地方,藕丝淀“坐冬”是对鲜卑人“阴山却霜”的继承。《辽史》记载:“冬捺钵:曰广平淀……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碛,木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坐冬,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14]375据傅乐焕先生考證,广平淀即藕丝淀,“藕丝淀实契丹本名,广平淀则其译称也”[17]68。契丹人“坐冬”与鲜卑“阴山却霜”的地理位置比较一致,时间有一定差异,鲜卑人六月末“阴山却霜”,契丹人九十月份才进入“坐冬”地。

(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地望之疑

唐诗中屡屡出现阴山,诗人笔下的阴山或被置于内蒙古,或被置于新疆。据研究者统计,“《全唐诗》及其补编里有五十余首诗与内蒙阴山直接相关”[18]108。诗人笔下的阴山,或是意象表达,或是纪实书写。王昌龄《出塞·一》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该诗在诗坛的盛誉不必多言,仅说诗中“龙城”“阴山”构成了相制约的信息链,二者相互制约,有助于阴山地理位置的确定。

研究者多认定“不教胡马度阴山”之阴山是指内蒙古中部山系,以致“龙城飞将”“万里长征”均在主观阐释中,消解了诗人的苦楚与悲鸣。“龙城”,指的是唐代的营州,今辽宁朝阳。营州,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置,治所在龙城。隋改柳城,唐再改营州,开元后平卢节度使治此。营州东三五百里就是医巫闾山,宋朝使者称之为阴山,唐朝诗人王昌龄所言“阴山”也可能是医巫闾山。当然,诗文是文学创作,很难断言虚实,恰好有五代时期的史料能给予“龙城”“阴山”以补证。

桑维翰《论安重荣讨契丹疏》有言:“契丹控弦玉塞,跃马龙城,直度阴山,径绝大漠。”[19]1164桑维翰(899—947),唐庄宗时进士,石敬瑭引为掌书记。他的奏疏直言契丹“跃马龙城,直度阴山”,这是史事陈述。龙城、阴山均在契丹境内,而且地域相毗连。

唐宋诗人、五代士人所言阴山若是医巫闾山,应该在辽东与辽西之间。清人萧雄《西疆杂述诗》亦言:“天山至此,亦名阴山。如长春子过沙陀抵阴山,岑参轮台歌‘三军大呼阴山动,皆谓此处一带非《汉书·匈奴传》辽东外之阴山也。”[20]443不管天山是不是阴山,清朝人知道有一座阴山在辽东之外是关键,按《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21]2885同书《秦始皇本纪》亦云:“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21]239

从秦汉到辽代,有一座阴山(今医巫闾山)界于辽东辽西之间。回望王昌龄《出塞·一》,逐渐看清他写的史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说秦朝仅有明月照山河,汉朝开始设置关隘,经营辽东辽西;“万里长征人未还”,是有针对性的书写,“征”是《春秋》笔法,天子出征。隋唐与高句丽的“辽东之役”,不论是隋炀帝,还是唐太宗,都是天子亲征,可谓“万里长征”。辽东之役亡殁将士万千,“人未还”句在斥责战争的苦难;“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都说是千古名句,但“名”在哪里,没有确指。这首诗应该作于安史之乱爆发之际,龙城与阴山之间有一幕历史被人为封尘。朝廷为掩盖安史之乱真相,笔削资料,后人难以知晓历史真相,但当时人很明晰,王昌龄在《出塞·一》诗文中就说出这件事。

安史之乱爆发的导火线是同罗部首领阿布思被杀。天宝元年(742),阿布思及其同罗部脱离后东突厥汗国,从漠北归唐。唐玄宗赏识阿布思,恩赏有加,阿布思及其同罗部被辗转安置在营州附近。屯驻营州的阿布思与以营州起家的安禄山构怨,安禄山陷害阿布思迫使其叛逃漠北。天宝“十三(754)载三月,(程)千里献俘(阿布思等)于勤政楼”。“禄山闻擒阿布思,始入朝观衅,三月,帝杀阿布思,始归范阳,明年十一月遂反”[22]394-395。安禄山借刀杀害阿布思,回过头来又收编阿布思的同罗部,并蛊惑阿布思旧部仇恨杀害阿布思的唐玄宗及朝廷,这样,阿布思旧部反势汹汹,从营州(龙城)到阴山(医巫闾山)酝酿了安史叛乱的导火线,同罗兵从营州出走,越过阴山(医巫闾山)进入范阳,成为安禄山反叛的主力[23]。“龙城飞将” “龙城飞将”所指,唐诗注家见仁见智,或曰汉“飞将军”李广,或曰汉“车骑将军”卫青,但对应“龙城”是匈奴人会盟之地,亦称“龙庭”。匈奴人的龙庭(城)与汉朝“飞将军”“车骑将军”不可能组成“龙城飞将”。纵使把龙城篡改为“卢城”,能与汉右北平太守李广联系在一起,仍不能圆满解释“胡马度阴山”。阿布思,多称回纥人。回纥寓意“迅捷如鹘然”,回纥改称回鹘。阿布思落籍营州(龙城),善骑射,曾威震漠北,王昌龄称之“龙城飞将”,时空统一,名实相符。 被指阿布思,“胡马度阴山”隐喻安史之乱的爆发。

以阴山隐喻安史叛乱,无独有偶。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云:“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阴山与剑水相对,阴山指代反叛的同罗兵,剑水指的是回纥兵。天宝九载(750),回纥可汗磨延啜初占剑水流域,剑水,又称剑河。《磨延啜碑》记载:“二月十四日,我们作战于剑河……”[24]198据杨富学研究,“翌年(751),磨延啜再度越剑河而西击黠戛斯,从而将势力初步扩张于剑河流域”[25]179。 阴山烽火灭,指的是安史之乱平息,朝廷向回纥求援的十万火急的“羽书”稀少了。此外,“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阴山动”“阴山胡儿语”均暗指安史叛军中的同罗兵,这个阴山是营州龙城东的医巫闾山。从秦汉至唐宋,医巫闾山一直被中原史籍记作阴山,《敕勒歌》中阴山指的是今医巫闾山。

三、敕勒川与鲜卑季春大会饶乐水

《敕勒歌》中“阴山下”基本确定在今医巫闾山,或附近。阴山是鲜卑“却霜”之地,一定在南,相对而言,敕勒川应该在北,是春夏游牧之地。据记载,鲜卑人季春大会饶乐水,饶乐水应该与敕勒川有关联。

鲜卑人生活中有“阴山却霜”之俗,每年六月末来阴山“却霜”。来阴山之前,春夏之际,鲜卑人应该在敕勒川。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记载:“鲜卑者,……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宴毕,然后配合。”唐李贤注:“(饶乐)水在今营州北。”[26]2985

又《三国志·魏志·鲜卑传》裴注:“魏书曰:鮮卑亦东胡之余也……其地东接辽水、西当西城(域),常以季春大会作乐水上,嫁女取妇,髡发饮宴。”[27]836

季春大会,实际上是以鲜卑人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大会,联姻婚配的大会,“嫁女娶妇”在饶乐水。饶乐水、作乐水属于同音异写。研究者多认为饶乐水即今西拉木伦河[1]10。西拉木伦河在阴山之西,二者纬度相当,没有必要六月末从西拉木伦河转徙到阴山避霜雪。因此,饶乐水(作乐水)不是西拉木伦河。

饶乐水又写作弱洛水、弱水等,相关的历史事件能实证其地理位置。《魏书·库莫奚传》载:“登国三年(388年),太祖(拓跋珪)亲自出讨,至弱洛水南,大破之(库莫奚),获其四部落。”[28]2222《新唐书·北狄·奚传》记载:“奚亦东胡种,为匈奴所破,保乌丸山。……元魏时自号库真(莫)奚,居鲜卑故地。”[29]6173库莫奚居鲜卑故地,在弱洛水流域。鲜卑人季春大会于饶乐水,也就是弱洛水,且称“鲜卑故地”。鲜卑故地在鲜卑山附近,今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发现已经给鲜卑山确定坐标。初步判断,弱洛水也应该在嘎仙洞附近。

弱洛水,本鲜卑故地,拓跋氏不肯轻易放弃,对于占据弱洛水者极尽驱赶。先把盘踞于弱洛水的库莫奚驱逐、迁徙。又以此为根据地,肃清高车的潜在侵夺。《北史·高车传》记载:登国五年(390)春,北魏太武帝征鹿浑海西北百余里的高车,“复度弱洛水,西行至鹿浑海,停驾简轻骑,西北行百余里,袭破之,虏获生口、马牛羊二十余万”[8]3271。

太武帝拓跋珪为守护“故地”,征讨、迁徙库莫奚,打击高车大联盟,不料蠕蠕(柔然)趁机而入,占据弱洛水。《魏书·蠕蠕传》记载:柔然部帅社仑时“号为强盛”。“社仑远遁漠北,侵高车,深入其地,遂并诸部,凶势益振。北徙弱洛水,始立军法”[28]2290。

有研究者称柔然立王庭于弱洛水,并置弱洛水为今蒙古国土拉河。弱洛水确定在土拉河,只顾及“社仑远遁漠北”的相关记载,缺乏综合考量。一是弱洛水是“鲜卑故地”,土拉河不是鲜卑故地;二是库莫奚也曾驻牧弱洛水地带,不会在土拉河;三是蠕蠕占据弱洛水,应该是冬季居住之地。北魏崔浩曾言:“夫蠕蠕者,旧是国家北边叛隶。……夏则散众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寇抄。”[8]781按此,六月末,鲜卑人离开故地,到阴山“却霜”,秋冬时节,蠕蠕从漠北来到“鲜卑故地”。

对于蠕蠕进驻鲜卑故地,太祖道武帝与世祖等都曾发兵驱逐。登国六年(391)冬十月戊戌,“北征蠕蠕,追破之于大碛南商山下”[8]13。登国九年(394)冬十月,“蠕蠕部社仑等率部落人西走”[28]26。始光元年(424)八月,“蠕蠕率六万骑入云中,杀掠吏民,攻陷盛乐宫。……冬十有二月,遣平阳王长孙翰等,讨蠕蠕。车驾次祚山,蠕蠕北遁。诸军追之,大获而还”[8]42。

蠕蠕占据鲜卑故地,是拓跋魏征讨蠕蠕的主要原因。蠕蠕盘踞弱洛水,“弱洛”与蠕蠕是同音异写,因蠕蠕部落而名水“弱洛”。张博泉认为,“弱水当即弱洛水,系鲜卑语,义为黄水。此弱水是与大鲜卑先世有关的弱水,水在北方极远地方。此弱水也是夫余、肃慎北之弱水。指今结雅河(精奇里江)流入黑龙江后皆称弱水”[30]59。

弱洛水亦称弱水,实是《契丹国志》所言“袅罗个”的省音,汉义为黄水是正确的。弱水在夫余之北也有历史记载,但不是结雅河(精奇里江),而是今嫩江。夫余之北有弱水,即今嫩江。

《后汉书·夫余传》载:“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26]2810

《三国志·魏志·夫余传》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北有弱水。”[27]841

《晋书·东夷列传·夫余国》载:“夫余国在玄菟北千余里,南接鲜卑,北有弱水”[31]2532。

夫余国北界在扶余城(今吉林农安)以北,有弱水,弱水以北是北夫余旧地。《魏书·豆莫娄传》记载:“豆莫娄国,在勿吉国北千里,去洛六千里,旧北扶余也。”[28]2222“旧北夫余”即橐离国[32]30旧地。橐离国,后来史籍又称豆莫娄,大莫卢、达末娄等。《新唐书》记载:“达末娄自言北扶余之裔,高丽灭其国,遗人度那河,因居之。”[29]6210达末娄是北夫余遗裔,夫余亡国后,渡过那河回到故地,达末娄所渡那河即是弱水,那河又称难河等。

弱水,又译写为那河、难河等,嫩江古名“复文”很多。《元史》作“恼沫链”“猱河”“纳兀河”“那江”等。《蒙古秘史》作“纳浯沐列”,汉译注“河名”[33]732。余大钧注:“纳语河——又作‘难水‘那河‘桃温水‘恼木连‘猱河‘纳兀河‘那兀河等。今嫩江。”[34]462《明一统志》作“脑温河”。《满洲源流考》“嫩江”条按语:“嫩江,在齐齐哈尔城西五里,古名难水,亦曰那河,源出内兴安岭……入混同江。明时称脑温,又称诺尼,音有缓急不同耳。”[35]287林惠祥认为:“l,n,r三字母的声,在有些民族是分别清楚的(如英语),但在别的民族便有混淆不清的,如美洲印第安人”[36]370。弱水、那河就是r、n音混淆不清的例证。弱水、那河等完整发音是袅罗个 叶隆礼:《契丹国志》卷首《契丹国初兴本末》,贾敬颜、林荣贵点校,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页。“袅罗个沒里,……华言所谓潢河是也。” ,按金毓黻所言,“袅罗个之音,近于如洛环,乐铙,即古之铙乐水,其义为黄,即潢河所由得名”[37]302。陈乃雄总结道:“契丹语中称潢水为袅罗箇没里。潢水即黄水。《契丹国志》谓袅罗箇没里又名女古没里,故知‘黄在契丹语里读作‘袅罗箇或‘女古,两者为同一词之异译。而《辽史》中又明确记载契丹语称‘金曰‘女古,则知‘黄和‘金在契丹语中实属同音”[38]。

饶乐水、作乐水、弱洛水、弱水等是民族语言发音的汉字译写,异音、省音、音节脱落问题明显,比较完整的读音是袅罗个。袅罗个记载于《契丹国志》,袅罗个被视作契丹语,实际上应该是鲜卑语,汉义“黄”或“金”。《金史》记载泰州附近有黄水,且有铁吕川。天辅六年(1122)四月,蒲家奴“袭毗室部于铁吕川,为敌所败。还会察剌兵,追至黄水北,大破之”[39]37。在《金史》中,毗室,又写作脾室。“天辅元年,杲以兵一万攻泰州,下金山县,女固、脾室四部及渤海人皆来降,遂克泰州”[39]1737。天辅元年(1117)太祖弟斜也(杲)攻取泰州,驻牧于泰州附近的女固、脾室等部落归降,六年后,脾室(毗室)又反叛,先在铁吕川争战,又追击到黄水北。泰州、铁吕川、黄水相毗连,泰州,今黑龙江省泰来县,东距离嫩江不足百里。泰州在铁吕川,铁吕川与黄水毗连,黄水必是嫩江,古称弱水、弱洛水、饶乐水等。铁吕川,因铁骊而名,也就是敕勒川。

四、柔然之南有敕勒国

就敕勒川地望来看,研究者比较普遍地认为,敕勒即是铁勒,又称高车。敕勒、铁勒、丁零、高车有联系,也有区别,其中原委一言难尽。仅言敕勒,有记载在柔然之南。北魏永兴二年(410),柔然可汗社仑死,部落立社仑弟斛律为可汗,斛律称到敕勒国就接近柔然了。

《资治通鉴》记载:晋义熙七年(魏永兴三年,411)七月,斛律与北燕冯跋联姻,以三千匹马为聘礼迎娶北燕王冯跋的女儿乐浪公主。义熙十年(魏神瑞元年,414)五月,北燕冯跋又要聘娶斛律女,柔然贵族内讧,斛律可汗举家亡命北燕。“斛律至和龙,燕王跋赐斛律爵上谷侯,馆之辽东,待以客礼,纳其女为昭仪。斛律上书请还其国,跋曰:‘今弃国万里,又无内应,若以重兵相送,则馈运难继,兵少则不足成功,如何可还?斛律固请,曰:‘不烦重兵,愿给三百骑,送至敕勒,国人必欣然来迎。跋乃遣单于前辅万陵帅骑三百送之。陵惮远役,至黑山,杀斛律而还。”[10]3668-3669《资治通鉴》把斛律亡命辽东、又请归国以及被杀记载在同一时间是不合理的。《晋书》记载:“时三月不雨,至于夏五月。斛律上书请还塞北。”[31]3132斛律执意要还塞北,主要是辽东酷暑难捱,所以,斛律归国的时间可能是次年(415)五月。

斛律提到“送至敕勒,国人必欣然来迎”,有研究者认为斛律氏属于敕勒,而将斛律可汗置于敕勒。斛律氏是否是敕勒暂且不论,斛律是社仑之弟,曾是柔然可汗,不可能是敕勒国人。这里提到敕勒,是说敕勒与柔然毗邻,只要到敕勒國,柔然人就能来迎接他。斛律在黑山被杀,黑山已是柔然地界。魏神   二年(429)四月,魏太武帝决意征讨蠕蠕,“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平阳王长孙翰从西道向大娥山,同会贼庭”[28]2293。柔然汗庭在黑山与大娥山之间,黑山在柔然境内,敕勒国当在黑山之南。黑山,从鲜卑到契丹的历史中都有记载,黑山地理位置的确定有助于柔然、敕勒地理位置的确定,但黑山问题很复杂,有待专文研究。

敕勒国本橐离国,橐离国源于丁零,黑龙江省龙江县曾出土“丁零率善佰长”印[40],是曹魏时期颁发给今嫩江流域的丁零人的官印。丁零,又称狄历,本东胡,为匈奴冒顿所破,四分五裂。一部分被匈奴驱赶西迁,这部分后来称铁勒;另一部分从辽东向北迁徙,其中第一部分人到鲜卑山下,成为鲜卑联盟的组成部分。第二部分人迁徙到北海(贝加尔湖),称丁零,苏武北海牧羊,被丁零人盗窃。第三部分驻足今嫩江流域,称橐离,又有索离、大莫卢、达末娄等称谓,这是文献有明确记载的称谓,还有未明确的称谓是敕勒。地名敕勒川,仅存在于《敕勒歌》中,《金史》称之“铁吕川”,在今嫩江流域。

从敕勒川到阴山下是北方游牧人群生活的画卷,也是民族融合的画卷。至六世纪初,蠕蠕可汗阿那瓌与北魏交好、和亲,“镇卫北蕃,击侮朔表,遂使阴山息警,弱水无尘,刊迹狼山,铭功瀚海”。阴山息警,指柔然不再侵扰阴山魏境。弱水无尘,指拓跋氏也不再征伐弱洛水的柔然。弱水即是今嫩江,嫩江之西即是古代的敕勒川。

[参 考 文 献]

[1] 林幹.东胡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2]周建奇.鬼方、丁零、敕勒(铁勒)考释[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1).

[3]曹文心.《敕勒歌》的篇题、作者及产生年代[J].淮北煤炭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4]陈玉林.论雁北在民族融合中的地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5]阿尔丁夫 .关于“阴山”、“敕勒川”的地望——同周建奇先生商榷[M]//《阴山学刊》编辑部编.阴山文化研究.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5.

[6] 李树辉.敕勒、《敕勒歌》、敕勒川考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4).

[7] 罗新.另一个敕勒川[M]//王兆成,主编.历史学家茶座2:第5-8辑合订本.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8]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0]沈约.宋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2]王叔磐,孙玉溱,主编.历代塞外诗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13]赵永春,辑注.奉使辽金行程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4]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张涤云.关于王安石使辽及使辽诗的考辨[J].文学遗产,2006(1).

[16]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7]傅樂焕.辽史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8]童泳洋.画卷开时塞外云[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7.

[19]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0]萧雄.西疆杂述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17.

[2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2]俞正燮.癸巳类稿[M].涂小马,等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3]李秀莲.安史之乱策源地在营州[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2).

[24]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5]杨富学.敦煌民族史探幽[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

[2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7]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8]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9]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0] 张博泉.鲜卑新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31]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2]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3]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抄史(校刊本):续集卷1[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34] 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M].呼和哈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4.

[35]阿桂.满洲源流考[M].孙文良,陆玉华,点校.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

[36]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37] 金毓黻.东北通史:上编[M].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1979.

[38] 陈乃雄.近十年来我国契丹字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3).

[39]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0] 金铸,李龙.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现“魏丁零率善佰长”印[J].考古,1988(2).

[责任编辑 连秀丽]

A Textual Reasearch on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Chile Plain、the Foot of Yin Mountains” in  Chile Song

LI Xiu-lian

Abstract: The Xianbei people often hold tribal assembly in Raole River at the end of spring, “go to Yin Mountains to keep out the cold” in autumn and winter, it has been revealed that in  Chile Song,  Chile Plain and the foot of Yin Mountains may be located separately in the north and south. From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oth the records in historical books and the poems written by scholars have proved that the Yin Mountains are the Yiwulv Mountains now;  Raole River once was located in Xianbei. It is the military vital importance for Xianbei Tuoba family, Kumoxi, Rouran and other tribes.The complete pronunciation of “Rao Le” is “Niao Luo Ge”, which means flood and water pool in Chinese.  The History of Jin Dynasty  records that there are Huangshui and Tielvchuan near Taizhou (Tailai, Heilongjiang Province), Huangshui is now Nenjiang River, the west of Huangshui, Tielvchuan is Chile Plain. In ancient times, Chile Plain was also the old haunt of Xianbei in the west of todays Nenjiang River.  Chile Song,  originally in Xianbei language, is a song of life with Xianbei as the core and multi-ethnic alliance. It is a portrait of nomadic life.

Key words:  Chile Song  Chile Plain Yin Mountains Xianbei Raole River

猜你喜欢
敕勒川阴山鲜卑
爱上敕勒川
草原歌声(2021年4期)2021-06-10 02:25:36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30
阴山岩画的现代造型语言解读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28
敕勒歌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东方考古(2018年0期)2018-08-28 10:05:08
敕勒川文化生态保护体系的构建初探
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鲜卑兴起的原因分析
鲜卑神话考实
阴山岩画
邂逅
视野(2014年1期)2013-12-26 1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