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成因及纾解

2023-03-15 16:43常硕峰梅有虎
关键词:抑郁情绪民办高校大学生

常硕峰 梅有虎

[摘 要]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影响其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研究表明,民办大学生较之普通高校学生,具有自我效能感、挫折容忍力、自我拓展能力较低和自我一致性冲突较高这样“三低一高”的心理特征。鉴于此,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抑郁情绪实施纾解性干预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并制定规划,减轻就业压力;培育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使之掌握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营造温馨的社会支持环境。保证这一干预预期效果的达成,心理学教师应实施的举措为:通过主流价值体系融合系统、自我防御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之构建,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以期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自我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纾解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3)06-0159-04

[收稿日期]2023-09-20

[基金项目]宁波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科研项目(SGXSZ22037)

[作者简介]常硕峰,宁波财经学院财富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梅有虎,宁波财经学院财富管理学院院长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隨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抑郁情绪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发展。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重申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一个保持健康良好心理状态的人才能顺利地接受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民办高校大学生抑郁的现状、成因和特点,分析民办高校在抑郁干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大学生抑郁心理的研究现状及干预理念

纵观近十年来的大学生抑郁心理相关研究,通过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共检测到1800余篇相关文献。当前,国内对大学生抑郁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如家庭因素、应对方式、人格特质、焦虑情绪、社会支持等对抑郁的影响;其次,研究对象普遍覆盖面较广,少量文献针对某些特殊的群体进行研究,如肥胖组大学生、贫困组大学生、震后灾区大学生等与抑郁检出之间的关系。近十年来,国外研究侧重于大学生抑郁发生率、症状、量表等方面,主要集中于大学生抑郁相关的并发症研究,如神经性贪食症、强迫症及广泛性焦虑症等,以及与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如性虐待、自杀、嗜酒成癖等。李陆(2022)提出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增加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发现异常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跟踪和随访。运动是缓解心理压力最健康且最经济性的方式,高校应为大学生营造更多的锻炼氛围,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1]。龙兰、叶忠和朱玲(2022)提出针对高校抑郁焦虑学生的干预,行为活化理论方案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内心的焦虑、抑郁情绪,保证心理健康状态,提升自我调理效能,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2]。传统音乐文化对高校综合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张梦丹(2020)通过为期30个月的以抑郁和焦虑为主题的小组研究,对音乐艺术欣赏的核心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音乐欣赏对治疗抑郁和焦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就社交、情感表现、学习行为和躯体化而言,得到心理干预后的学生,在欣赏音乐艺术时的状况比干预之前要好很多,他们的抑郁和焦虑在总体上得到了明显改善[ 3]。

从既有的研究成果看,目前学界以民办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成果相对较少。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及其行为认知特点,分析抑郁情绪的特殊成因及其对策研究极具现实性和紧迫性,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说来,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 4]。探讨民办高校大学生抑郁的原因、特点和表现,有助于提高对抑郁心理的认知和预防,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抑郁的干预对策,则更有针对性地为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提供指导和参考,为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提升教育质量作出贡献。从实践层面说来:对学生而言,了解自己是否存在抑郁倾向,学会识别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寻求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可以有效地缓解抑郁症状,提高自信和自尊,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关注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采用灵活多样的干预方法,营造积极健康的教学氛围,可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效果和满意度。所有这些,也正是对大学生抑郁情绪进行纾解性干预的理念所在、价值所在。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抑郁情绪的成因分析

1.民办高校大学生“三低一高”的心理特征

民办高校大学生较之普通高校学生,具有以下几方面不同的心理特征:(1)自我效能感较低。民办高校生源普遍为应试教育中成绩比较靠后的学生,长期的成绩低下,教师对其不重视,家长对成绩的高度焦虑感会让学生不自觉地陷入期望结果不良或低下的自我效能感。这会导致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感低、自尊心不足、自信心不强的心理感受,亦与他们所在的教育环境和社会评价有关。(2)挫折容忍力较低。民办高校的学费较高,大部分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属于较好的水平(根据问卷获取,亦根据学生自我觉知评估出来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通常会过多地替学生未来进行决策,耐挫教育不足,使得学生缺乏有效地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调适能力,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如逃避、抱怨、自责等。(3)自我拓展能力较低。根据民办高校大学生基本信息问卷数据回收情况,发现有近50%的学生有寄养留守经历,且学前无住校经历的学生也近40%。这些经历使得学生在人格发展过程中,获取与同学、老师、家长等沟通和合作的经验不足或缺失,导致亲密关系发展不良,未形成健康成熟的自我拓展能力和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4)自我一致性冲突较高。人格和心理在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会追求“维护自我”和“实际经验”的一致性。同时,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阶段的高校学生通常会有较高的自尊心理。在高自尊水平驱动下,民办高校学生在维护自我形象过程中往往会形成较高的自我认知,但由于民办高校的本身社会竞争力不足,在实际经验获得过程中,则面临着较大的冲突。例如,在竞争激烈的高强度就业形势下,学生往往会经历多重失败,这与其自我认知存在明显冲突。

2.民办高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成因分析

所谓抑郁,是指一种持续拥有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否定、无望感等心理症状的精神障碍,严重者影响个人的學习、工作和生活质量,甚至导致自杀[ 5]。民办高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主要成因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其中内部因素包括个性特征、认知方式、情绪管理等;外部因素包括家庭背景、学习压力、就业困境等。(1)从个性特征来看,民办高校中一部分学生具有内向、敏感、多愁善感等特点,这些特点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影响,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和情绪反应。(2)从认知方式来看,民办高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倾向于采用消极的认知方式,如灾难化思维、过度概括、负面标签等,这些认知方式会导致他们对自己和环境的认知存在偏差和失真,进而引发抑郁情绪。(3)从情绪管理来看,民办高校中有一部分学生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如积极思考、寻求支持、释放压力等,他们往往会压抑或否认自己的负面情绪,使其在心理上不断蓄积,最终爆发为抑郁情绪。(4)从外部因素来看,民办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家庭背景、学习压力、就业困境等都是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在家庭背景方面,一些民办高校大学生可能来自低收入或单亲家庭,缺乏经济上和情感上的强力支持;在学习压力方面,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可能承受着较高的期望值,感到不堪重负;在就业困境方面,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往往面临着较差的就业前景和机会,既感到失望,又十分无助。

三、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实施抑郁干预的预期效果及达成举措

所谓抑郁干预情绪,是指针对抑郁症患者或高危人群采取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上的帮助与支持措施,旨在缓解抑郁症状,提高抗压能力,逐渐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所谓预期效果,即干预与纾解目标的具体化。

(一)干预的预期效果

具体为:(1)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展有利于展示自我、发挥优势、增强自我成就感和认同感的活动,利用好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的契机。例如:“525”心理健康节,学生在组织、参与的过程中悦纳自我,成长自我;在心理舞台剧比赛中,释放自我,发展自我。在各类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和能力所在,增强对自己和未来的信心。(2)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并制定规划,减轻就业压力。心理育人需联合高校其他工作模块。例如,联合就业创业模块,在学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提供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开通“个性-职业匹配”评估服务,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适合的职业等,通过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和规划,提高对就业市场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分管就业教师同时应做好拓企拓岗工作,增设实习岗位,降低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3)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使之掌握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有效方法。通过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情绪自我管理、压力释放等课程或讲座,增设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活动,让他们掌握并应用积极的认知方式、情绪调节策略、问题解决技巧等,提高应对挑战和困难的应变能力和韧性,避免产生消极的情绪和行为。(4)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加温馨关爱的社会支持环境。建立有利于交流、互助、合作的平台或机制。例如:利用心理社团普及心理知识讲座,调动互助小组体验朋辈力量,借助导师制度重点帮扶等,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形成良好的友爱关系,增加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培育校园内四级心理网络小组,小到寝室长、班级心理委员,大至学院心理教师、校级心理中心专职教师,时刻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做好“家-校-社”协同联动,让学生在舒适温馨的社会大环境下茁壮成长。

(二)达成效果的举措

根据本课题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从价值体系融合系统、自我防御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三维视域进行了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干预活动:

1.价值体系融合系统教育活动

所谓价值体系融合系统,是指帮助大学生建立并维护一个与自身特点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价值观,使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从而减少心理矛盾和冲突。通过心理咨询、人生规划、价值观教育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取向等,培养其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实现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促进其自我内心和谐以及与社会相适应。即通过开展主题教育[ 6]、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民办高校大学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其与主流价值体系的融合。(1)主题教育。如邀请优秀党员、社会贤达、爱国人士等来校举办讲座、座谈,让民办高校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的进步成就,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社会实践。如组织民办高校大学生参与扶贫、支教、环保、公益等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与社会的互动和融合。(3)志愿服务。如鼓励民办高校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服务、灾区救援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价值,培养其人文关怀和奉献精神,促进其与社会的和谐与共赢。

2.自我防御系统塑造活动

所谓自我防御系统,是指教育大学生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合理化、幽默感、自我暗示等,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避免过度自责和消极思维。通过心理讲座、工作坊、小组辅导等形式,教育大学生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放松训练、情绪表达、认知重构等,帮助其调节不良情绪,提高其应对压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教育等活动,帮助民办高校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水平,调整自我期望和自我评价,培养其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纾解其心理压力和抑郁情绪。具体为:(1)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评估和诊断,分析其抑郁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对困境的策略。(2)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情感疏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增进其社会交往技巧和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其自尊自信度和生活满意度。(3)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其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授其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和压力管理技巧,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预防其抑郁症状的发生和恶化。

3.社会支持系统建设活动

所谓社会支持系统,是指利用親友、老师、同学等社会资源,[ 7]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需求支持,增加其归属感和安全感,纾解其孤独感和无助感。通过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互助小组等途径,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满足其社会需求和归属需求,增强其社会支持感和社会认同感。这其中包括开展亲子沟通、师生交流、同伴互助等活动,激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网络支持、同伴支持等多方面的社会支持资源,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幸福感。具体为:(1)亲子沟通。通过组织家长和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讲座、亲子游戏、家访等形式,增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2)师生交流。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导师制、心理辅导等服务,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教师的心理素养和教育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3)同伴互助。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心理纾解小组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尊感,形成积极的同伴文化。(4)网络支持。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提供线上的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教育等内容,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和资源获取途径,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和应对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李陆.蒙古族高校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96-99.

[2]龙兰,叶忠,朱玲.行为活化对高校抑郁焦虑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11):8-10.

[3]张梦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音乐减压对治抑郁倾向的探究[J].艺术家,2020(10):113-114.

[4]刘笑言,刘家秀,钟晓妮.新冠疫情初期高校学生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5):11-13+107

[5]卢晨,朱宇,湛宇灿等.我国中医药高校学生抑郁状态与同伴支持的关联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2):153-156.

[6]叶芹.求助者中心疗法对治疗高校学生中度抑郁的效果探究[J].心理月刊,2021,16(3):16-17.

[7]汪晶,丁杨,蒋茜璇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安徽省高校学生焦虑抑郁水平及应对策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2):266-271.

[责任编辑 张 驰]

猜你喜欢
抑郁情绪民办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焦点解决护理对颈椎病患者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的效果研究
发病6个月以上性早熟女童与在校女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情绪差异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析高校生命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应对策略
团体音乐治疗对于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实证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