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综合性学报转型发展思考

2023-03-15 21:09胡文杰杨春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一流专业化栏目

胡文杰,杨春明,王 健

(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湖南长沙 410081)

一、综合性高校学报转型发展背景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精神,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解决我国迅速增长的科研论文发表需求与国内缺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矛盾,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学术话语权。 2019 年9月,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七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标志着我国科技期刊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扭转不良科学评价机制,2020 年2 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3],详细剖析了“SCI 至上”和“唯论文”给我国科研带来的负面影响,明确指出应当建立新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 同时,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4],鼓励中国学者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要求发表的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占比原则上应不少于1/3,并提出加快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这两个文件为树立正确的科研评价机制与科研价值导向,引导研究者们回归科研本身,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将一流研究成果发表在祖国大地上,为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

2021 年5 月18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明确要求“原则上不再新批多学科综合性学报。 着力解决内容同质化问题,支持现有学术期刊合理调整办刊定位,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突出优势领域,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5]。 这些文件的出台,为高校综合性学报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综合性学报如何实现专业化转型,尤其是在具体的措施层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事实上,关于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发展路径探索从大学学报诞生之日就一直受到学术期刊界的广泛关注。 综合性学报是否需要专业化转型,20 世纪90 年代就引起过期刊界的激烈争论,有学者对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化发展持相反观点[6-7]。2002 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中倡导高校学报走整合之路,创办代表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专业性学报;支持高校社科学报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8],进而开展了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项目。 虽然当时仍然有少量反对声音,如尹玉吉指出,我国高校学报“全、散、小、弱”的状况有其客观必然性,应该从至关重要的审稿入手,进行改革[9]128,但是高校综合性学报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基本成了期刊界的共识[10-12]。

在最近的文献中,叶红波介绍了《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原《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转型和更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期刊成功转型并在短期内成为行业精品期刊的经验[13]1206。该刊由食品科技首位院士孙宝国担任主编,并且该校在其学科领域有非常强的科研实力,在转型初期能够保证在食品大学科领域吸引到优质的稿源。然而,对于没有这种得天独厚条件并且包含多个学科专业的综合性学报,直接转变为单一学科的专业期刊有很多现实困难,比如稿源数量、审稿专家队伍、作者群体等在短期都很难满足专业期刊的要求。 而且,直接取消很多已有栏目,对于多年积攒的办刊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区别于现有文献中办单一学科的专业刊思路,本文首次提出聚焦主题、融合多学科创办“专业化期刊”的思路,并结合《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下文简称《师大学报自科版》)专业化转型实践,提出综合性高校学报办“专业化期刊”并实现专业化转型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同类综合性期刊的专业化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专业期刊与“专业化期刊”

我国高校学报孕育于中华文化这块沃土并伴随着中国大学的发展而发展,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作为展示高等学校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同时肩负着促进学术交流的历史使命。 正如苏州大学前身教会学校东吴大学出版的我国第一本大学学报《学桴》(又名《东吴月报》)发刊词所说:“西士谋刊行月报,以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智识”[14],最早明确了我国大学学报的办刊宗旨。 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学者马寅初主持通过的《关于出版〈北京大学学报〉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其历史使命是为了传播学校科学研究的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论辩以推动科学研究工作[9]135。 高校学报是为传播高校一流科研成果、服务高校学科建设而生,那么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的发展思路也需要与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吻合。

在最近的文献中,丁佐奇和郝海平探讨了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的措施与建议[15]。 事实上,很多综合性高校的优势学科一般不止一个,然而一流学科资助建设数量有限,很多学校在建设一流学科时均是结合自己学校的几个优势学科,建设一流学科群。 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其外国语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学校创办之初钱基博、钱钟书父子曾任教于此,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科研实力。 另外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传统优势学科,学校通过整合这些优势学科资源,于2018 年成立了语言与文化研究院,打造国内外一流的“语言与文化”学科群,从而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

受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群的启发,与现有文献中办专业期刊不同[13]1206,我们提出“专业化期刊”的概念。 具体来说,现有文献中专业期刊是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的4 类划分标准,是更加接近于行业期刊,聚焦于某一个单一行业或专业的期刊[16],本研究提出的“专业化期刊”是指包含多个相近学科、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形成具有相同研究主题的学科群期刊。

三、“专业化期刊”转型路径

本节试以《师大学报自科版》专业化转型实践,探讨综合性高校学报办“专业化期刊”,实现专业化转型具体实施路径。

(一)“专业化期刊”转型依据

资源与环境科学是直接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应用基础学科,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支柱之一[17]。 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 2012 年11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18]2015 年10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18]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和指示表明,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研究领域。 因此,《师大学报自科版》将“资源、环境、绿色发展”作为专业化转型发展中选题策划的主要研究领域。

(二)“专业化期刊”转型基础

《师大学报自科版》自2016 年开始将《资源与环境》栏目作为重点建设栏目,实施以名栏建设带动名刊建设的发展思路,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专业化转型。 钱澄也指出:“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需要时间和空间,而且只能在现有条件下逐步培育发展,任何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结果只能是全面崩盘。 特色栏目建设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措施,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通道,关键在于必须以专业化转型为目标。”[19]

经过5 年的建设积累,《师大学报自科版》的《资源与环境》(以下简称为《资环》)栏目稿源质量显著提高,发文数量逐年递增,由2016 年15 篇上升到2020 年的30 篇。 从2021 年第4 期开始,资环栏目拆分成两个研究主题出版,发文数量占总载文量的近50%。 另外,该栏目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所刊发论文的下载量、阅读量、被引频次在所有栏目中均位居前列,在2018—2019 年《师大学报自科版》所刊发论文中被引用超过6 次的15 篇论文,《资环》栏目达到10 篇(2021 年8 月统计数据),获得了湖南省期刊协会第七届优秀栏目奖。

(三)“专业化期刊”转型方案

基于《资环》栏目的建设成果,为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国家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促进学报专业化转型,《师大学报自科版》确定了以“资源、环境、绿色发展”为研究主线,聚焦国家优先发展领域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打破学科壁垒,以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及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办刊模式[20],最终将《师大学报自科版》建设成包含多个学科、聚焦相同或相似研究主题的“专业化期刊”。

具体来说,《师大学报自科版》建设“培育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工程(2021—2026)项目”梯队期刊的过程中,依据近10 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21-25], 凝练出几大主题及方向:①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及其保护相关研究主题:土壤安全与土地资源,变化环境下我国水资源高效利用,能源和资源的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资源要素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运转规律;②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研究主题:区域环境污染过程与调控,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与生态效应的化学机制,绿色与可持续化学,饮用水复合污染机制、毒性效应与控制原理;③绿色发展相关研究主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与恢复的理论与方法,环境变迁中的城市科学,地域人居环境设计理论。

以上研究主题包含多个具体研究问题,涉及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五大学科门类,共计三十多个专业学科,实现期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化发展。 尽管转型后会涉及更多学科专业,但是它们都是具有相同研究主题的学科群,这将大大提高期刊的专业性和可读性,方便相关领域的作者精准投稿和期刊出刊后的精准推送。 与转型之前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大学科分类的大杂烩方式相比,专业化转型后,刊发论文的研究主题更加凝聚、突出,涉及的学科专业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从而能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性转型发展。

(四)“专业化期刊”转型措施

在明确专业化转型路径之后,《师大学报自科版》编辑部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第一,创新出版模式。 取消以一级学科划分栏目,每期均按照主题出版。 《师大学报自科版》2021 年第4 期已将《资环》栏目拆分成“遥感·大数据·旅游”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两个主题出版。 2022 年起将栏目分解为《资源》《环境》和《绿色发展》三个栏目加《基础研究》栏目的模式。 第二,编辑人员向综合性学科编辑转型。 高校学报历来按照一级学科设置栏目,导致编辑人员仅聚焦于自身学科,然而按照主题出版后,编辑需要对自己负责的出版主题所涵盖的相关学科领域均有所了解,这对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编辑向学术型编辑转型,聚焦相关学科领域前沿,了解相关领域的一流学者、一流学术期刊,为组稿、约稿打下基础。 第三,做好出刊后学术反向跟踪,动态调整出版主题设置,针对学术影响力大的主题,主动组稿、约稿,适时推出学术专刊。

四、结语

本文受“双一流”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群思路的启发,从打破学科壁垒,凝聚前沿研究问题的角度出发,结合《师大学报自科版》专业化转型实践,探讨了综合性高校学报实现专业化转型,办“专业化期刊”的一种可能路径。 然而,在具体转型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如学科交叉融合的现实要求与高校学报编辑人员数量和学科背景有限的矛盾等。 如何在现有体制和人力资源限制下优化转型过程中组稿、约稿、审稿、校对等编辑出版全流程的工作模式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一流专业化栏目
关注一流学科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关于栏目的要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